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下降与诱导痰IL-6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婧 王婷 祝阿妮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哮喘不同控制水平患者诱导痰IL-6表达水平,探究哮喘控制水平、患者肺功能与诱导痰IL-6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哮喘患者159例,其中哮喘良好控制水平患者42例,处于哮喘部分控... 目的通过对比哮喘不同控制水平患者诱导痰IL-6表达水平,探究哮喘控制水平、患者肺功能与诱导痰IL-6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哮喘患者159例,其中哮喘良好控制水平患者42例,处于哮喘部分控制水平患者49例,处于哮喘未控制水平患者68例。收集各患者诱导痰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标本中IL-6表达水平,进行组间对比,并在组内分析肺功能相关指标(FEV;、FEV;%预计值、FEV;/FVC)与诱导痰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处于哮喘良好控制水平组患者诱导痰中IL-6表达值为(17.8±1.5)pg/mL,低于处于哮喘部分控制水平组患者(30.2±1.7)pg/mL和哮喘未控制水平组患者表达值(32.3±1.5)pg/mL。两两对比后发现,后两组表达值无统计学差异。组内分析发现,在每组中,FEV;、FEV;%预计值、FEV;/FVC与诱导痰IL-6水平均呈负相关,即诱导痰IL-6水平越高的患者FEV;、FEV;%预计值、FEV;/FVC值越低。结论诱导痰IL-6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哮喘控制不佳,肺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控制水平 诱导痰 IL-6 肺功能
下载PDF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健 魏伏 +3 位作者 段东峰 惠立良 王成果 鲁建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40-1046,共7页
背景与目的:胰瘘是胰体尾切除(DP)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与患者的预后及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探讨DP术后胰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 背景与目的:胰瘘是胰体尾切除(DP)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与患者的预后及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探讨DP术后胰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9例因胰腺肿瘤行D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对可能导致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9例患者DP术后生化漏发生率为34.3%(34/99),B级胰瘘发生率18.2%(18/99),C级胰瘘发生率1.0%(1/99)。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手术时间、胰管直径及是否联合脾切与胰瘘发生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42岁(OR=0.955,95%CI=0.914~0.998)、手术时间≥253 min (OR=1.013,95%CI=1.005~1.021)及联合脾切术(OR=4.152,95%CI=1.043~16.535)为DP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DP术后有一定的胰瘘发生率,年龄、手术时间、联合脾切是DP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评估对术后胰瘘的风险预测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切除术 胰腺肿瘤 胰腺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突破性感染的临床特点
3
作者 魏伏 王健 +9 位作者 李孝锋 何鑫圆 刘奕杉 胡晓琴 邓欢 王颖 高宁 杜虹 马思蕊 纪泛扑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突破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为指导儿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7日至2022年2月7日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7例3~14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儿,根据是否...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突破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为指导儿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7日至2022年2月7日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7例3~14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儿,根据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分成未接种组、部分接种组和完全接种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97例COVID-19患儿中,男49例,女48例;轻型87例(89.7%),普通型10例(10.3%),无重型及危重型。学龄前儿童(3~6岁)未接种、部分接种和完全接种的比例分别为56.5%(13/23)、30.8%(12/39)和17.1%(6/35),进度缓于学龄儿童(7~14岁)的43.5%(10/23)、69.2%(27/39)和82.9%(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P=0.007)。完全接种疫苗患儿发热的比例为17.1%(6/35),低于未接种疫苗患儿的43.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28)。未接种、部分接种和完全接种疫苗组入院时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开放阅读框(ORF)1 ab基因循环阈值(Ct值)分别为33.77(26.87,36.58)、35.23(33.45,38.57)和37.12(34.91,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76,P=0.021);核衣壳蛋白(N)基因Ct值分别为32.26(25.85,36.18)、35.12(33.18,37.96)和37.26(34.27,3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84,P=0.020)。完全接种组核酸检测ORF1 ab基因及N基因Ct值均高于未接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07;Z=-2.39,P=0.017)。完全接种组的病毒转阴时间为(9.9±4.1)d,短于未接种组的(12.8±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09)。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突破性感染患儿以轻症为主,接种疫苗可缩短病毒转阴时间。与未接种疫苗患儿相比,完全接种疫苗患儿的临床症状较轻,病毒载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突破性感染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