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黄斑前膜 被引量:5
1
作者 郭省香 刘秋平 +3 位作者 刘蓓 谢安明 秦莉 李晶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685-1688,共4页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视网膜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黄斑前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12眼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并剥离...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视网膜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黄斑前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12眼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并剥离视网膜前膜和/或内界膜作为观察组即手术组;另外10例10眼未行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收集全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BCVA和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0.206)。观察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5,P=0.048);CRT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31,P<0.01)。对照组随访期内1、3、6mo BCVA及CR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3、6mo时,观察组BCVA较对照组提高,CRT较对照组时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mo时,观察组BCVA及CRT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黄斑牵拉 视网膜黄斑前膜 黄斑水肿 视网膜静脉阻塞 23G玻璃体切除术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信号素3A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省香 赵反宁 +5 位作者 李郑立 杨娟娟 樊小娟 刘秋平 秦莉 李晶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6-828,共3页
目的检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onvascular glaucoma,NVG)患者房水中信号素3A(Semaphorin3A,Sema3A)的水平,探讨Sema3A在NV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眼科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诊断为NVG行抗青光眼手术患者42例(43眼)作为NVG组,并... 目的检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onvascular glaucoma,NVG)患者房水中信号素3A(Semaphorin3A,Sema3A)的水平,探讨Sema3A在NV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眼科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诊断为NVG行抗青光眼手术患者42例(43眼)作为NVG组,并根据病因分为糖尿病组11眼、静脉阻塞组11眼、青光眼组8眼及原因不明组13眼;选取同期收治行单纯白内障手术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抽取房水样本,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房水中Sema3A含量,对比分析NVG组和对照组在Sema3A浓度上的统计学差异。分析检测NVG组房水中Sema3A水平与眼压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VG组患者的眼压为(32.63±11.16)mm Hg(1 k Pa=7.5 mm Hg),较对照组(15.56±1.93)mm Hg明显升高(t=23.96,P<0.000 1)。NVG组患者房水中Sema3A浓度为(2.13±1.94)ng·m L^(-1),明显高于对照组(0.66±0.58)ng·m L^(-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985,P<0.000 1)。但NVG组房水中Sema3A与眼压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16 4,P=0.118 5)。根据引起NVG的原发病进行分组比较,糖尿病组Sema3A浓度为(2.14±1.44)ng·m L^(-1)、静脉阻塞组Sema3A浓度为(1.67±0.98)ng·m L^(-1)及青光眼组Sema3A浓度为(1.87±1.80)ng·m L^(-1),与对照组房水中Sema3A浓度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21)。结论 Sema3A在NVG患者房水中明显升高,推测其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NVG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眼部损伤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信号素3A 眼压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莲 王延辉 +5 位作者 杨帆 何珂 李晓清 姜钊 李璐希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RVO组患者及非CRVO患者(对照组)各24例进行研究。采用多导睡眠呼吸记录仪在...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RVO组患者及非CRVO患者(对照组)各24例进行研究。采用多导睡眠呼吸记录仪在夜间对CRVO患者及对照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夜间平均最小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根据AHI对OSAS进行诊断。对两组的OSAS发生率、AHI、夜间平均最小氧饱和度、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进行比较。结果氉CRVO组BMI(25. 49±4. 17) kg·m^(-2)和AHI(18. 89±14. 54)与对照组[BMI:(22. 57±5. 25) kg·m^(-2)、AHI:8. 25±6. 98]相比均明显升高,而CRVO组夜间平均最小氧饱和度(80. 04±11. 63)%与对照组(89. 14±7. 22)%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其中,CRVO组OSAS患病率为75. 00%,显著高于对照组(37.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OSAS组[年龄(59. 67±9. 32)岁、BMI(27. 59±5. 19) kg·m^(-2)和AHI (21. 16±12. 08)]与非OSAS组[年龄(53. 31±7. 04)岁、BMI(22. 15±4. 94) kg·m^(-2)、AHI(3. 76±1. 13)]相比均明显升高,而患者夜间平均最小氧饱和度(81. 42±6. 61)%与非OSAS组(87. 08±5. 77)%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13例非缺血型CRVO患者中有OSAS 11例(84. 62%),11例缺血型CRVO患者中有OSAS 7例(63. 64%),OSAS在非缺血型及缺血型CRVO患者中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RVO患者中OSAS的患病率较高,提示OSAS在CRVO的发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或者是CRVO发病的使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检查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下载PDF
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莲 张鹏 +3 位作者 李璐希 何珂 李晓清 姜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分析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10/2018-06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就诊的DR患者45例9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6(平均59.52±15.78)岁。所有患者均经直接或... 目的:分析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10/2018-06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就诊的DR患者45例9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6(平均59.52±15.78)岁。所有患者均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以及UWFA检查。结果:依据检眼镜检查,在12眼内未见DR,42眼诊断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36眼诊断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在90眼中,22眼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其中8眼接受过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依据UWFA检查,12只无DR的眼中有8眼(67%)存在视网膜微动脉瘤,42只诊断为NPDR眼中有4眼(10%)被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及血管渗漏,36只诊断为PDR的眼中仍有12眼(33%)存在周边RNV。在诊断为NPDR和PDR的眼中,分别有28眼(67%)和26眼(72%)存在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区。另外,在8只已接受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的眼中有4眼(50%)仍有周边RNV及无灌注区。结论:UWFA能够更全面地对糖尿病患者的周边视网膜进行检查,有助于发现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于察觉的周边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利于对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的DR患者病情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血管造影 广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_(2.5)附着于角膜接触镜及其对角膜接触镜透氧性及折射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小艳 董志章 +5 位作者 王建洲 李勇 王燕慧 许李彬 王亚虹 李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观察大气颗粒物PM_(2.5)在角膜接触镜的附着情况及其对角膜接触镜透氧性和折射率的影响。方法采集大气颗粒物PM_(2.5),配制浓度为1 mg·m L^(-1)的PM_(2.5)混悬液,取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 目的观察大气颗粒物PM_(2.5)在角膜接触镜的附着情况及其对角膜接触镜透氧性和折射率的影响。方法采集大气颗粒物PM_(2.5),配制浓度为1 mg·m L^(-1)的PM_(2.5)混悬液,取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各18只,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洗脱组,每组6只。实验组和洗脱组角膜接触镜浸入PM_(2.5)混悬液中,室温振荡24 h。洗脱组经上述处理后转入无菌PBS中,室温振荡1 h。对照组镜片浸入无菌PBS中,室温振荡24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PM_(2.5)在各组角膜接触镜表面的附着情况。检测各组角膜接触镜的透氧性和折射率,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PM_(2.5)混悬液浸泡后,实验组RGPCL表面发现存在较多PM_(2.5)附着,呈散在分布。实验组RGPCL表面大气颗粒物计数为每100μm^2(3.19±1.64)个。对照组电镜扫描未发现大气颗粒物沉着。经洗脱后,洗脱组RGPCL表面仍可见大量大气颗粒物附着,每100μm2(5.12±1.27)个。洗脱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L表面,大气颗粒物集中附着在SCL水凝胶孔隙边缘,而在孔隙中未见大气颗粒物附着,大气颗粒物细小,均匀;实验组SCL表面大气颗粒物计数为每100μm^(2)(2.16±1.19)个。对照组SCL表面无大气颗粒物附着。经洗脱后,洗脱组SCL表面大气颗粒物计数为每100μm^(2)(0.56±0.39)个,洗脱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RGPCL和SCL表面大气颗粒物附着数进行比较,RGPCL表面大气颗粒物附着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M2.5混悬液浸泡后,实验组RGPCL的透氧性(100.00±3.17)与对照组(100.00±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L透氧性(42.00±2.57)与对照组(41.00±3.44)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M_(2.5)混悬液浸泡24 h后,实验组RGPCL的折射率(1.415 6±0.000 4)与对照组(1.415 3±0.000 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L折射率(1.373 7±0.000 7)与对照组(1.373 2±0.000 1)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CL相比,PM_(2.5)更易附着在RGPCL表面,且不易洗脱。在本研究条件下,PM_(2.5)虽然附着于角膜接触镜,但短时间内并未对角膜接触镜的透氧性及折射率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角膜接触镜
下载PDF
脉络膜骨瘤的多模式影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姜钊 陈莲 +5 位作者 张鹏 张超 李璐希 李晓清 何珂 雷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69-1274,共6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5-10/2019-08在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的脉络膜骨瘤患者9例1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彩色照相、短波长眼底自发荧光(SW-AF)、...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5-10/2019-08在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的脉络膜骨瘤患者9例1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彩色照相、短波长眼底自发荧光(SW-AF)、红外眼底自发荧光(IR-AF)、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以及眼眶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眼底彩色像显示15眼中,病变累及黄斑及视盘5眼(33%),仅累及黄斑8眼(53%),位于视盘旁2眼(13%);所有患眼的脉络膜骨瘤均呈橙红色或黄白色,表面有色素沉着。SW-AF检查显示15眼(100%)的脉络膜骨瘤及其周围均有斑驳状低荧光及高荧光,而IR-AF检查则显示所有脉络膜骨瘤所在部位有点、片状高荧光及低荧光。FFA显示15眼(100%)的脉络膜骨瘤在造影过程中亮度逐渐增强,其中6眼(40%)有剧烈渗漏荧光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呈现。ICGA显示9眼(60%)存在SRNV,造影早期所有脉络膜骨瘤对应部位呈低荧光,造影过程中瘤体亮度逐渐增强。OCT显示10眼(67%)的脉络膜骨瘤呈强、弱不均匀反射,5眼(33%)的脉络膜骨瘤呈弱反射,所有患眼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暗反射腔。15眼(100%)的脉络膜骨瘤在CT图像上均呈高密度骨性肿块。结论:脉络膜骨瘤呈橙红色或黄白色,其在CT图像上为骨性表现,这是诊断脉络膜骨瘤的重要依据。脉络膜骨瘤所在区域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所致斑驳状强、弱不均的SW-AF及IR-AF。FFA及ICGA可明确病变区域异常循环状况。OCT可显示瘤体切面反射强弱不一,并有助于观察视网膜下积液及新生血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自发荧光 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 色素上皮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病情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姜钊 李璐希 +5 位作者 陈莲 何珂 李晓清 邵明 刘英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acute anterior uveitis,AAU)病情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HLA-B27相关性AAU患者32例32眼及其对侧眼被纳入本研究,除对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acute anterior uveitis,AAU)病情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HLA-B27相关性AAU患者32例32眼及其对侧眼被纳入本研究,除对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等常规检查外,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进行测量。对比AAU患者治疗前后SFCT及CFT变化。结果FFA显示,32眼HLA-B27相关性AAU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均有荧光素渗漏(100.0%),其中13眼(40.63%)视网膜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OCT检测结果显示,在炎症急性期,32眼HLA-B27相关性AAU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血管扩张显著。HLA-B27相关性AAU患眼的SFCT[(342.54±70.71)μm]较对侧眼的SFCT[(283.41±79.15)μm]显著增加(P=0.003),AAU患眼的CFT[(281.46±56.42)μm]与对侧眼的CFT[(268.49±51.91)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经治疗炎症消退后,AAU患眼的SFCT减少至(284.13±99.07)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HLA-B27相关性AAU患眼SFCT增加,脉络膜厚度可作为评估HLA-B27相关性AAU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脉络膜 急性前葡萄膜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清 陈莲 +4 位作者 李璐希 姜钊 何珂 雷敏 张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82-1885,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0例BRVO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与BRVO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利用Berlin问卷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OSAS患病风险进行评估,...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0例BRVO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与BRVO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利用Berlin问卷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OSAS患病风险进行评估,借助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小氧饱和度(MOS)等指标进行监测。根据AHI对OSAS进行诊断,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OSAS发生率、平均AHI、平均MOS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BRVO患者中伴发OSAS者为49例(70%),平均AHI为19.74±7.59、MOS为(82.45±9.17)%;对照组OSAS患者为23例(33%),平均AHI为13.69±6.35、MOS为(88.44±8.72)%。BRVO患者及对照组OSAS的发病率、平均AHI及MOS均有差异(χ^2=19.331,t=5.115、3.954,均P<0.01)。OSAS与BRVO呈正相关(rs=0.319,P=0.033)。39例急性BRVO患者的平均AHI为16.905±6.31、MOS为(85.14±8.22)%;31例慢性BRVO患者的平均AHI为17.84±5.47、MOS为(83.81±7.87)%,急性BRVO患者与慢性BRVO患者的平均AHI和MOS均无差异(t=0.653、0.685,P=0.516、0.496)。结论:OSAS可能是BRVO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对于BRVO病情的持续也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视网膜静脉阻塞 检查
下载PDF
非那雄胺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莲 何珂 +3 位作者 李晓清 姜钊 李璐希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4-477,共4页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下积液状况,ETDRS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进行检查。结果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有10眼(25.0%)RNL下积液完全消退。持续治疗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有7眼(17.5%)、6眼(15.0%)、7眼(17.5%)、3眼(7.5%)及3眼(7.5%)RNL下积液消退,仅有4眼(10.0%)在治疗后6个月RNL下积液仍存在。患眼EDTRS视力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为(50.00±16.11)个字母,与治疗前(46.16±16.67)个字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3);治疗后2个月(53.39±14.67)个字母,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03);治疗后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57.39±12.76)个字母、(58.52±12.39)个字母、(59.13±10.76)个字母及(60.42±10.96)个字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而患眼CFT自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274.10±22.74)μm、(273.00±17.22)μm、(263.50±12.81)μm、(263.90±10.62)μm、(259.70±12.48)μm及(252.60±11.00)μm,与治疗前(296.60±35.41)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无服药后身体不适或并发症发生。结论非那雄胺对于慢性CSC的治疗安全且有效,有望成为慢性CSC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那雄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心理韧性和不良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金蓉 李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0期3039-3042,共4页
目的探究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心理韧性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7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罗伊... 目的探究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心理韧性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7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罗伊适应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心理韧性、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理韧性、SAS、SDS、SF-36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心理韧性、SAS、SDS、SF-36评分升高或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伊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心理韧性及不良情绪,有较好的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护理模式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心理韧性 不良情绪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炎性肠病患者病情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珂 张鹏 +5 位作者 李晓清 杨琦 丁小艳 郭省香 李淼 王建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情的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探讨将脉络膜厚度用于评价IBD病情的可行性。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增强深部扫描技术对50例(100眼)不同病情的IBD患者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包...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情的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探讨将脉络膜厚度用于评价IBD病情的可行性。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增强深部扫描技术对50例(100眼)不同病情的IBD患者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包括23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27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另有48名(96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被纳入研究。结果与正常志愿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294.37±35.04)μm相比较,UC患者中病情为重度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349.28±76.57)μm增加显著(P<0.05),CD患者中病情为中度者及重度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326.71±59.71)μm、(354.24±66.34)μm]也均增加显著(均为P<0.05)。结论脉络膜厚度可作为评价IBD患者尤其是C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隆恩病 脉络膜 葡萄膜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情志干预联合IIFAR为基础的护理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进 吴金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7期2015-2019,共5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致盲性眼病,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四类,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较为多见[1,2]。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该病患者临床表...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致盲性眼病,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四类,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较为多见[1,2]。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该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黄斑区充血水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3]。有研究指出,以IIFAR为基础的信息支持方案:I(initial check)为初始核对,在最佳时间提供信息;I(information exchange)为信息交流,帮助对疾病相关信息进行了解;FA(final accuracy check)为最后确认,确认信息准确性;R(reaction)为反应,核对患者对获得信息后产生的认知及情绪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疾病不确定感 充血水肿 黄斑区 IIF 情志干预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的视网膜下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璐希 张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2,共4页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导致的严重视力损害与黄斑新生血管(MNV)的侵袭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F)有关。过度的SF可导致视网膜下瘢痕形成,使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使得nAMD患者出现永久视力障碍。S...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导致的严重视力损害与黄斑新生血管(MNV)的侵袭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F)有关。过度的SF可导致视网膜下瘢痕形成,使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使得nAMD患者出现永久视力障碍。SF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组织损伤后修复、炎症等诸多病理学过程,与之相关的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目前对于SF的实验性治疗仅针对单个细胞因子的抑制。及时有效抑制MNV的生成及进展,早期识别SF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改善nAMD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下纤维化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新生血管 综述
原文传递
激光诱导的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4
作者 贾风娇 张鹏 《国际眼科纵览》 202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可导致黄斑水肿及视力下降,虽然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减轻黄斑水肿,但对患眼视网膜静脉回流...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可导致黄斑水肿及视力下降,虽然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减轻黄斑水肿,但对患眼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静脉瘀滞及视网膜中心静脉压(reti-nal central venous pressure,RCVP)升高并无作用.激光诱导的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laser-induced chorioretinal venous anastomosis,L-CRVA)有助于视网膜静脉血经脉络膜引流,以降低RCVP并缓解视网膜静脉瘀滞.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L-CRVA的成功率得以提升,相关并发症也得以减少.L-CRVA与抗VEGF联合使用使非缺血型CRVO的永久治愈成为可能,且有助减少患者的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
原文传递
康柏西普治疗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璐希 姜钊 +2 位作者 陈莲 李晓清 张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2-708,共7页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36例1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5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56.65±8.65)岁。所有患者均...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36例1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5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56.65±8.65)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检测。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依据OCT特征,将DME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型、囊样黄斑水肿(CME)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混合型,并据此分组,分别为30、38、33、35只眼。4组患者年龄(F=1.189 )、性别构成比(χ^(2)=1.331)、HbA1c水平(F=3.1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次,其后经评估按需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BCVA、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的BCVA、CRT变化。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DRT型组、CME型组、SRD型组、混合型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8±0.11、0.69±0.15、0.71±0.12、0.73±0.14,CRT分别为(631.4±50.7)、(640.6±55.7)、(652.3±63.4)、(660.4±61.8)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DRT型组(BCVA:t=8.139、11.552、11.672;CRT:t=16.163、21.653、25.855)、CME型组(BCVA:t=8.923、9.995、13.842;CRT:t=16.163、21.653、25.855)、SRD型组(BCVA:t=5.171、7.315、6.051;CRT:t=9.099、13.731、21.306 )、混合型组(BCVA:t=5.072、6.939、7.142;CRT:t=6.920、15.352、17.538)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CR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4组患眼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78、64.228,P<0.05)。DRT型组、CME型组、SRD型组、混合型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3.37±1.35)、(3.68± 1.38)、(4.18±1.40)、(4.13±1.50)次;4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9 ,P=0.028 )。结论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不同类型DME患眼CRT,提高BCVA。与SRD型、混合型比较,DRT、CME型患眼视力改善更有效,CRT降低程度更大,注射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璐希 张鹏 +5 位作者 王延辉 陈莲 雷敏 何珂 李晓清 姜钊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14-717,共4页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50例(CSC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病程...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50例(CSC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病程,将CSC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分别为20、30例。两组受检者平均年龄(Z=1.125)、体重指数(BMI)(Z=0.9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不同病程患者年龄(Z=1.525)、性别构成比(χ^2=0.397)、BMI(Z=1.7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erlin问卷对CSC组、对照组受检者的OSAS患病风险进行评估;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监测受检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夜间睡眠期间最低血氧饱和度(MOS)。OSAS诊断标准:有典型睡眠时打鼾、白天嗜睡,AHI(次/h)数值≥5。OSAS严重程度分级为轻度OSAS:5≤AHI<15;中度OSAS:15≤AHI<30;重度OSAS:AHI≥30。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OSAS与CSC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CSC组、对照组受检者AHI分别为(17.46±3.18)、(15.72±4.48)次/h;MOS分别为(83.48±4.68)%、(87.40±3.82)%;诊断为OSAS者分别为36(72.00%,36/50)、13(26.00%,13/50)例。两组受检者AHI(Z=0.312)、MOS(Z=0.145)、OSAS发病率(χ^2=21.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01、<0.001)。急性、慢性CSC患者AHI分别为(15.95±3.02)、(18.47±2.92)次/h;MOS分别为(86.10±11.07)%、(81.73±4.58)%。不同病程者AHI(Z=0.134)、MOS(Z=0.1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SAS与CSC呈正相关(r=0.312,P=0.031)。结论OSAS可能是CSC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学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璐希 王延辉 +2 位作者 袁杰 姜钊 张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41例NAION患者(NAION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41名健康体检者(...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41例NAION患者(NAION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4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的次数进行监测,同时持续记录研究对象的夜间血氧饱和度。若AHI数值≥5,即可诊断OSAS。OSAS病情分级为轻度:5≤AHI<15;中度:15≤AHI<30;重度:AHI≥30。两组患者的OSAS病情分级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AHI、夜间最小血氧饱和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OSAS与NAION之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NAION组中,被诊断为OSAS31例(75.61%)。其中,轻度6例(14.63%),中度9例(21.95%),重度16例(39.03%)。对照组中,被诊断为OSAS19例(46.34%)。其中,轻度10例(24.39%),中度5例(12.20%),重度4例(9.75%)。NAION组、对照组不同OSAS病情分级的患者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235、0.245、0.312,P=0.012、0.014、0.032)。NAION组平均AHI为20.25±7.74,夜间平均最小血氧饱和度为(87.38±5.53)%。对照组平均AHI为18.67±11.67,夜间平均最小血氧饱和度为(85.06+4.25)%。NAION组、对照组平均AHI、夜间平均最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24、2.317,P=0.003、0.02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SAS与NAION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229,P=0.030)。结论OSAS与NAION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璐希 张鹏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2,共5页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肥厚型色素上皮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视盘旁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及周边部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肥厚型色素上皮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视盘旁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及周边部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伴脉络膜厚度增加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 但不同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各不相同。随着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认识仍将不断深入。本文对目前已知的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就病理生理学特点、多模式影像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息肉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色素上皮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青少年近视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晓清 张鹏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3期210-214,共5页
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遗传及环境因素如长时间阅读、室内低光照度等被证实是近视发生及发病的诱因.增加户外活动量及室内光照亮度可作为预防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睫状肌调节紧张与近视有关,低剂量阿托品等毒蕈碱型... 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遗传及环境因素如长时间阅读、室内低光照度等被证实是近视发生及发病的诱因.增加户外活动量及室内光照亮度可作为预防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睫状肌调节紧张与近视有关,低剂量阿托品等毒蕈碱型受体拮抗剂已被用于近视的防治.目前,对于近视的治疗以屈光矫正为主,如配戴双焦或多焦镜片、角膜接触镜或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es,OK)等.由于巩膜组织中胶原结构异常、抗拉力减弱与眼轴不断增长有关,而巩膜交联疗法(cleral cross-linking,SXL)、口服7-甲基黄嘌呤(methylxanthine,MX)及Tenon囊下水凝胶注射可增加巩膜抗牵拉能力,也有望进入临床用于抑制近视眼眼轴的增长.随着对近视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不断研究,新的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仍将不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眼 治疗
原文传递
误诊为葡萄膜炎的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20
作者 陆新婷 惠延年 +3 位作者 吴桐 张鹏 周健 杜红俊 《眼科》 CAS 2021年第5期366-368,共3页
48岁女性患者夜盲史5年,双眼视物模糊2年,右眼前遮挡感1月余。因双眼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网膜隆起,曾诊为“双眼葡萄膜炎,右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经散瞳仔细检查眼底,右眼2点位视网膜周边部一马蹄形裂孔,鼻侧及下方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 48岁女性患者夜盲史5年,双眼视物模糊2年,右眼前遮挡感1月余。因双眼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网膜隆起,曾诊为“双眼葡萄膜炎,右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经散瞳仔细检查眼底,右眼2点位视网膜周边部一马蹄形裂孔,鼻侧及下方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左眼视网膜色稍暗。OCT:左眼除黄斑外其余视网膜椭圆体带和色素上皮复合体缺失。ERG:暗适应0.01反应未引出典型波形,暗适应3.0反应峰时延长,幅值重度下降。EOG:双眼Adren比下降。FFA:双眼中周部呈椒盐状荧光。最终诊断: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手术治疗后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混浊 视网膜色素变性 双眼视物模糊 葡萄膜炎 色素上皮 马蹄形裂孔 无色素性 暗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