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袁山旗 赵红敏 +3 位作者 王晓叶 张西安 候鹏飞 刘展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7期27-29,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并以随访及...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并以随访及磁共振检查为对照,比较颈动脉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结果,以及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血清VEGF、MMP-9、hs-CRP水平。结果经随访及组织病理学发现,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无斑块33例,稳定性斑块32例,易损性斑块33例。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无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易损性斑块的准确性均显著高于颈动脉超声检测(P<0.05);稳定性斑块患者血清VEGF、MMP-9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显著低于易损性斑块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可准确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反映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颈动脉超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PR间期延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艺 王述进 +5 位作者 邹健 李泽平 张冰玉 韩斐斐 王晓叶 李晓苗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3-428,共6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PR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于西京医院内分泌科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857例,根据心电图测量数据分为PR≤200 ms 812例(... 目的探讨心电图PR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于西京医院内分泌科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857例,根据心电图测量数据分为PR≤200 ms 812例(组1)和PR>200 ms 45例(组2)。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PG)、血脂、尿蛋白/肌酐(ACR)、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及DR、DKD、CIMT患病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R间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PR间期为(162±23)ms。组2 DR、DKD的患病率高于组1(分别为69%比39%,46.7%比23.4%,χ^2=15.75、12.44,均P<0.01);组1与组2 CIMT增厚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患者的PR间期延长率是非DR患者的2.168倍(OR=2.168,95%CI:1.055~4.455,P<0.05);DKD患者的PR间期延长率是非DKD患者的2.317倍(OR=2.317,95%CI:1.160~4.628,P<0.05)。CIMT发病率与PR间期延长无相关性。结论心电图PR间期延长与DR、DKD具有相关性,与CIMT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PR间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原文传递
HFNC与NIV治疗合并Ⅱ型呼衰的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3
作者 李茉 王晓叶 +8 位作者 佘江 李洺 马晓瑞 马楼艳 马利 李海龙 赵芳红 马政权 翟佳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22期4329-4333,共5页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151名。随机分为接受HFNC治疗组和NIV治疗组(...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151名。随机分为接受HFNC治疗组和NIV治疗组(HFNC组77名,NIV组74名)。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小时、24小时以及治疗结束前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_(2)/FiO_(2))、CO_(2)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O_(2),PaCO_(2))的变化、治疗不耐受和失败、有气管插管需求的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有6名患者死亡,死亡率分别为HFNC组7.8%,NIV组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RR、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PaO_(2)/FiO_(2)、PaCO_(2)、动脉血酸碱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NIV组相比,HFNC组气道护理干预次数明显减少(4±1 vs 8±2,P<0.05),皮肤破损发生率明显降低(5.2%vs 20.3%,P<0.05),住院天数明显缩短(6±2 vs8±2,P<0.05)。结论: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效果并不亚于NIV,且HFNC的安全性更高,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通气支持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流量湿化治疗仪 无创辅助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