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及QT间期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晶洁 崔一珂 金玉坤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1931-1932,共2页
目的浅析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QT间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罹患精神分裂症的老年患者120例临床病案资料,依照患者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予利培酮治疗),实验组(予氨磺必利治疗),各60例。比较两组... 目的浅析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QT间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罹患精神分裂症的老年患者120例临床病案资料,依照患者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予利培酮治疗),实验组(予氨磺必利治疗),各60例。比较两组系统给药治疗后的QT间期、疗效、不良反应差异,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结果两组治疗前QT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3个月,实验组QT间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保守治疗阶段应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疗效获益及不良反应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但利培酮对患者QT间期延长的不良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磺必利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心电图 QT间期 心肌酶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对事件相关脑电位P300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东旭 党伟 +1 位作者 王翌 赵楠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20-221,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患者疾病阴性症状与事件相关脑电位P3波(P300)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假rTMS治疗方案,实验组施行rTMS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患者疾病阴性症状与事件相关脑电位P3波(P300)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假rTMS治疗方案,实验组施行rTMS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系统治疗后SANS得分与P300水平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SANS各项评分、P300波幅及P300潜伏期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SAN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300潜伏期无差异(P>0.05),实验组波幅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rTMS治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阴性症状,优化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慢性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事件相关脑电位 P300
下载PDF
利培酮联合美金刚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睡眠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晶洁 党伟 +2 位作者 崔一珂 张东旭 王迪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美金刚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AD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3)。对照组予以美金刚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利培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精神行为...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美金刚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AD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3)。对照组予以美金刚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利培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精神行为症状、睡眠结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AD患者B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ST、SE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各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患者应用利培酮联合美金刚治疗可有效改善精神行为症状,调节睡眠结构,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利培酮 美金刚 精神行为症状 睡眠结构
下载PDF
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社会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东旭 杨晶洁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年第5期917-920,共4页
目的探究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社会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与B组(非经典抗精... 目的探究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社会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与B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A组35例患者采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B组45例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线期、随访1年、随访2年的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生活质量量表(QOL)的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与基线期相比,两组患者随访1年、随访2年阴性症状、兴奋/敌对评分均出现降低,B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认知评分出现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发现,随访1年、随访2年A组患者的阴性症状、兴奋/敌对、焦虑/抑郁、认知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2)与基线期相比,两组患者随访1年、随访2年的PSP评分均出现升高,QOL评分均出现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发现,随访1年、随访2年A组患者的PSP评分低于B组,A组患者的QOL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3)B组泌乳素升高、血糖/血脂异常、体重增加发生率高于A组,嗜睡、震颤、肌强直、静坐不能、口干/便秘、迟发运动障碍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非经典药物在改善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情感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