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8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身体话语建构——以《林泉高致》为文本的考察
1
作者 韦拴喜 岳湘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在自古贯之的儒家修身立德和道家去欲保身的身体实践下,无论是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饱游饫看”的山水画创作与身体力行之道,还是主张“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游可居”的绘画观照体验,抑或从山水画欣赏角度对“林泉之心”等身心合... 在自古贯之的儒家修身立德和道家去欲保身的身体实践下,无论是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饱游饫看”的山水画创作与身体力行之道,还是主张“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游可居”的绘画观照体验,抑或从山水画欣赏角度对“林泉之心”等身心合一观念的推崇,都可以看到绘画艺术与人的身体或身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基于当代“身体崛起”的话语场域,从身体理论视角对《林泉高致》中的身体言说进行系统的阐发论述,不仅可为激活与丰富中国古代画论资源提供新的方法论,还可管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相异于西方的独特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身体美学 郭熙 山水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建议
2
作者 刘莉 魏江磊 周铁刚 《中国名城》 2023年第8期24-28,共5页
气候变化是全球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气温变化、地下水位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风险,针对气候变化立法必须给予回应。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名城保护理... 气候变化是全球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气温变化、地下水位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风险,针对气候变化立法必须给予回应。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名城保护理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有之义;其次明确气候部门作为名城保护多元主体;再者重视气候因素在规划中的地位,将气候因素纳入名城规划的内容;最后加强名城保护的国际合作,分享应对气候风险经验,为建立气候适应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 立法建议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敏感度与效能感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唐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6-100,共5页
本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7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二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层面的相关要素掌握的能力高低有所不同并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研究结果为探究积累跨... 本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7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二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层面的相关要素掌握的能力高低有所不同并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研究结果为探究积累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各要素能力水平、进而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 跨文化效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下载PDF
外籍教师英语教学作用和管理现状实证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5-90,共6页
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在教学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年来聘请外籍教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效果以及对外籍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积极作用,提高研究... 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在教学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年来聘请外籍教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效果以及对外籍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积极作用,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和外籍教师管理质量提出有益建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教学 外籍教师 教学作用 外教管理
下载PDF
“文学陕军”作品译介中的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
5
作者 吴宇 曹兰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06,共6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陕西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学重镇,在当代文学史小说创作谱系中呈现着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其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构建着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陕西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学重镇,在当代文学史小说创作谱系中呈现着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其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构建着中国形象与民族认同。以“文学陕军”作品外译中的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为中心,包括景观、民俗文化、饮食、集体记忆等,有助于探寻其译介的接受障碍与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陕军 译介 地方经验 国族叙述
下载PDF
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的跨文化互释
6
作者 韦拴喜 岳湘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美学 气氛美学 主体间性 通感 创造论美学
下载PDF
西安城市建筑文化现象研究
7
作者 樊娟 祁嘉华 《中国名城》 2010年第10期46-52,共7页
西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创伤。树立古城西安的文化形象,需要从建筑与文学等交叉学科入手,即外修建筑,内修文学。外修建筑是指在生态美学的指引下,尊重历史与自然,保护与开发西安古建筑、园林,注重曲江的示范带动效应... 西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创伤。树立古城西安的文化形象,需要从建筑与文学等交叉学科入手,即外修建筑,内修文学。外修建筑是指在生态美学的指引下,尊重历史与自然,保护与开发西安古建筑、园林,注重曲江的示范带动效应;内修文学是指从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作品中寻找旧城细节,使建筑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并通过文学影视等形式,加强对西安的宣传,使西安成为文化之都。所以要树立古城西安的文化形象,建筑文化与文学的寻根意识是可以合二为一的,这样才能使西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获得最大程度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生态美学 外修建筑 内修文学
下载PDF
国际交流视角下的文化生产与展映交流:以“一带一路”电影合作框架下的马来西亚电影为例
8
作者 樊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9,共6页
2023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这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了加强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整体目标,在多维度的倡议创想下实现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 2023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这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了加强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整体目标,在多维度的倡议创想下实现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合作框架 整体目标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国际交流 基础设施建设 多维度
下载PDF
略论1980年代文学友人之间的“讨论”
9
作者 朱文久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1980年代文学友人之间的“讨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具有热烈性、开放性、普遍性等特点,这不仅是空前的,此后也恐难再现。新旧交替、朝气蓬勃的时代背景,思想解放、悠闲开放的社会环境,求知若渴、继往开来的普遍心态,是造就这... 1980年代文学友人之间的“讨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具有热烈性、开放性、普遍性等特点,这不仅是空前的,此后也恐难再现。新旧交替、朝气蓬勃的时代背景,思想解放、悠闲开放的社会环境,求知若渴、继往开来的普遍心态,是造就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存在于文学友人之间的这些“讨论”,在文学作者的孵化与成长、文学作品的催生与完善、文学观念的启发与转移、文学思潮的促成与发展、文学之心的养成与潜守、真挚友谊的增进与提升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激发和助推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文学友人 讨论
下载PDF
出国(境)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宏刚 《管理观察》 2018年第30期136-137,共2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持续增加,针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出国(境)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为指导,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关键,...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持续增加,针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出国(境)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为指导,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关键,以分阶段、分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方法,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闭合式互动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科技大学 出国(境)交流 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论王小帅现代化主题影像空间建构
11
作者 李婷婷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期144-146,共3页
目的:作为“第六代导演”之一的王小帅,其电影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空间意识。例如,很少采用三段体叙事、零散化叙事和主客观视点自由转换等叙事手法,从不让技巧脱离故事内容,形成喧宾夺主的场面,而是依托起伏较大的故事情节和意想... 目的:作为“第六代导演”之一的王小帅,其电影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空间意识。例如,很少采用三段体叙事、零散化叙事和主客观视点自由转换等叙事手法,从不让技巧脱离故事内容,形成喧宾夺主的场面,而是依托起伏较大的故事情节和意想不到的节奏切分来讲述故事。同时,他的电影热衷于表达个人和时代记忆。王小帅的电影叙事模式,着重通过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底层边缘群体与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并由此揭示边缘人群与社会环境难以协调的深层原因。在他的《青红》《我11》和《闯入者》三部曲中,通过多重空间的叠加,表征了早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大、城市异化和城乡矛盾等问题。方法:文章通过分析记忆空间、社会空间和城乡空间,观照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结果:通过分析王小帅电影所表征的社会问题,揭示现代化繁华背后的创痛和生活的残酷,将隐匿在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结论:王小帅在电影里通过对记忆空间、社会空间和城乡空间的建构,书写了社会底层边缘群体孤独和迷茫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城市底层民众顽强的生命力,其影像空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帅 电影 记忆空间 权力空间 城市空间 现代性
下载PDF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邓波 徐惠茹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8-52,共5页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人文 工程 融合
下载PDF
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 被引量:43
13
作者 苏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57,共5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指:满足农村公民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和对象;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和提供方式;农村公共文化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指:满足农村公民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和对象;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和提供方式;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合理的制度、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公民 公益服务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四维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成文 王秉琦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64,共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它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它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切实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彰显大学生精神,突出办学特色,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文化 研究
下载PDF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的建筑文脉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军 朱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220-222,226,共4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重视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 ,而注重建筑文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论述了近现代西方文脉主义的产生。
关键词 建筑文脉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文化发展
下载PDF
论创新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成文 樊如一 贺德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4-28,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就高校内部来说,推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价值目标、关键因素、制度保证和环境条件,使高校师生在文化创造上各尽所...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就高校内部来说,推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价值目标、关键因素、制度保证和环境条件,使高校师生在文化创造上各尽所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 研究
下载PDF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构件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红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0,共2页
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公共文化建设 战略意义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红 龚培兴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1,共3页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境界,又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演进过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视域和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功能,是实现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村公民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农村公民精神境界...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境界,又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演进过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视域和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功能,是实现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村公民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农村公民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事业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应注意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成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既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大学文化,既是一个突出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只有把握好大学自身文化建设与引领社会文化、大学"共性"文化与&q... 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既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大学文化,既是一个突出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只有把握好大学自身文化建设与引领社会文化、大学"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以及软环境与硬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有效推进和谐大学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建设 和谐 关系
下载PDF
社会转型视域下建筑与文学共通性研究——以哥特、巴洛克建筑与文学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盈华 张磊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2-47,共6页
哥特、巴洛克作为久负盛名的两种艺术风格,如何从建筑领域波及到文学领域?哥特、巴洛克建筑与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风格特征是什么?中世纪哥特建筑飞升高耸,张扬的是理性压抑下人强烈的主体意识。18世纪哥特复兴中的哥特文学亦隐秘... 哥特、巴洛克作为久负盛名的两种艺术风格,如何从建筑领域波及到文学领域?哥特、巴洛克建筑与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风格特征是什么?中世纪哥特建筑飞升高耸,张扬的是理性压抑下人强烈的主体意识。18世纪哥特复兴中的哥特文学亦隐秘地表现人强烈的激情。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与文学浮夸多变,表现时代的跌宕起伏。哥特、巴洛克风格不同,但历史语境都处于社会转型期,表现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奇特的情感,反叛古典理性传统。研究尝试结合历史语境,采用实例分析法与对比研究法,就哥特、巴洛克建筑与文学的共通性进行研究,理清其历史渊源、风格特征及人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文学 共通性 哥特 巴洛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