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发光法检测空气中NO_2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婉娥 杜勇 +1 位作者 王天生 张会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以0.2%的三乙醇胺水溶液作为二氧化氮吸收液,将空气中二氧化氮转化为亚硝酸盐,进而测出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通过实验发现,进样方式、载流速度、硫酸浓度、溴酸钾浓度和酸性铬蓝K的浓度对该体系的发光强度都有影响,确定了体系的最优条... 以0.2%的三乙醇胺水溶液作为二氧化氮吸收液,将空气中二氧化氮转化为亚硝酸盐,进而测出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通过实验发现,进样方式、载流速度、硫酸浓度、溴酸钾浓度和酸性铬蓝K的浓度对该体系的发光强度都有影响,确定了体系的最优条件,建立了标准曲线,亚硝酸根的浓度在6.0×10-9~1.0×10-5mol/L范围内分段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5×10-11mol/L。对1.0×10-8mol/L和1.0×10-6mol/L的亚硝酸根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和2.2%。用该方法对氧化剂实验室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进行标准加入和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5%~104%之间,该法可用于大气环境中的NO2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 溴酸钾-酸性铬蓝K NO2气体 氧化剂实验室
下载PDF
超音速电弧喷涂Ti-Al涂层抗滑动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平 王汉功 +1 位作者 郭秦 胡重庆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4-359,共6页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原理和钛铝双丝超音速电弧喷涂Ti-Al合金复合涂层方法,对LY12铝合金进行了表面强化研究,并采用金相、XRD、SEM、硬度和磨损试验方法,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孔隙率、...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原理和钛铝双丝超音速电弧喷涂Ti-Al合金复合涂层方法,对LY12铝合金进行了表面强化研究,并采用金相、XRD、SEM、硬度和磨损试验方法,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孔隙率、显微硬度和耐滑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涂层的体积磨损量、孔隙率、显微硬度与喷涂电压和喷涂距离之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回归模型进行描述;随喷涂电压的增大,涂层磨损量逐渐下降;喷涂距离小于220mm时,随喷涂距离的增大涂层磨损量逐渐增大;喷涂距离为220mm时,磨损量达到最大,继续增加喷涂距离,涂层的磨损量逐渐下降;在干摩擦条件下,Ti-Al合金涂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以化合物相剥落引起的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 Ti-Al涂层 抗滑动性能 抗磨损性能 力学性能 钛铝合金
下载PDF
钛铝极性对超音速电弧喷涂层组织与性能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平 王汉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0-23,共4页
利用SAS -Ⅱ型超音速电弧喷涂设备和工业级钛、铝金属丝材 ,以LY12铝合金为基体 ,用显微硬度计对在不同丝材极性条件下所得涂层的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 ,并用X -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 利用SAS -Ⅱ型超音速电弧喷涂设备和工业级钛、铝金属丝材 ,以LY12铝合金为基体 ,用显微硬度计对在不同丝材极性条件下所得涂层的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 ,并用X -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观察。结果表明在其它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 ,改变钛铝金属丝材与喷涂电源的连接方法对涂层的显微硬度及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当钛丝与电源负极相接时 ,由于在喷涂过程中钛更易于形成氮化物 ,涂层中的TiN Al较高 ,涂层孔隙率较低、和部分钛铝金属间化合物转化成氮化物 ,因此 ,所得涂层的硬度比其它连接方法所得涂层的硬度高约 10 6HV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涂层 超音速电弧喷涂 丝材相对极性 组织结构 性能 显微硬度 涂层
下载PDF
轿车前轮角输入的随动转向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5
4
作者 高琛 庞辉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1,共3页
根据简化的2自由度随动转向力学模型,建立了动力学微分方程。分析了车速、整车质量、转动惯量和轮胎侧偏刚度对车辆随动转向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某轿车后桥随动转向的仿真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所得方法的正确性,为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提... 根据简化的2自由度随动转向力学模型,建立了动力学微分方程。分析了车速、整车质量、转动惯量和轮胎侧偏刚度对车辆随动转向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某轿车后桥随动转向的仿真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所得方法的正确性,为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纵稳定性 随动转向 转向特性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