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类型手夹板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手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易南 王冰水 +2 位作者 朱雄翔 胡大海 秦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8-149,168,共3页
目的:研究三种类型手夹板对烧伤后手畸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在烧伤后的不同时间,为20例烧伤手分别制作并使用保护位夹板、动态夹板和掌指屈曲手套,观察早期及使用3个月后手功能改善的情况。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上肢及手... 目的:研究三种类型手夹板对烧伤后手畸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在烧伤后的不同时间,为20例烧伤手分别制作并使用保护位夹板、动态夹板和掌指屈曲手套,观察早期及使用3个月后手功能改善的情况。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进行定量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烧伤手的诸关节活动度均增大,20例烧伤患者均未出现爪形手等典型的手畸形,上肢及手的功能评定显示功能等级明显增高。结论:手烧伤后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手夹板,对预防和治疗烧伤后由瘢痕挛缩引起的手关节强直及关节畸形有良好的效果,可改善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畸形 夹板
下载PDF
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江山 李玲 +2 位作者 袁华 潘惠娟 王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07-209,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 d7、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制动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 d7、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制动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法造成大鼠左侧海马区梗死,训练组于造模1 d后开始给予水迷宫训练,制动组于造模1 d后开始给予制动,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GF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海马的齿状回区NGF有一定的表达,造模后,训练组及制动组齿状回区NGF的表达均有所增高,但训练组的表达要高于制动组。结论行为学训练可增加NGF在海马齿状回区的表达,可能会促进大鼠海马梗死后脑自身的修复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海马齿状回 神经生长因子(NGF) 大鼠 水迷宫
下载PDF
低强度次声对大鼠海马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唐晨 李玲 +6 位作者 袁华 牟翔 彭丽岚 张斐 王方聚 赵联伟 陈景藻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61-564,共4页
目的观察低强度(16Hz,90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后对大鼠海马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PSA—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又根据次声暴露天数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次声作用1d组、次... 目的观察低强度(16Hz,90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后对大鼠海马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PSA—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又根据次声暴露天数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次声作用1d组、次声作用7d组、次声作用14d组及次声作用21d组。各次声作用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次声干预结束后即日、7d、14d及21d时灌注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PSA—NCAM表达情况。结果次声作用7d后大鼠海马区PSA—NCAM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在次声连续作用14d后达到峰值,在次声作用21d后开始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各次声作用亚组在次声结束后其海马齿状回区PSA—NCAM表达均随时间进展呈下降趋势,在次声结束21d时达到最低值,其中以次声作用14d组其PSA—NCAM表达降低幅度尤为显著(P〈0.05)。结论16Hz,90dB次声作用可引起大鼠海马PSA—NCAM表达增强,提示低强度次声在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同时,还能促使机体启动修复机制,增强神经干细胞迁移能力,从而参与次声性脑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海马 神经干细胞 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迁移
原文传递
次声刺激后大鼠下丘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邢晓辉 陈景藻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 研究次声对下丘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抗 F O S 蛋白和抗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c N O S)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大鼠暴露于8 Hz 、120 d B 的次声中,持续2 小时,观察下丘 F O S 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 目的 研究次声对下丘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抗 F O S 蛋白和抗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c N O S)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大鼠暴露于8 Hz 、120 d B 的次声中,持续2 小时,观察下丘 F O S 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nc N O S 阳性神经元的关系。结果 在下丘出现大量 F O S 样及散在的nc N O S 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且部分nc N O S阳性神经元的胞核同时呈 F O S 染色阳性,这种 F O S/nc N O S 双标记神经元约占 F O S 阳性神经元总数的10 % 。结论 部分nc N O S 神经元参与对次声刺激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FOS 一氧化氮合成酶 下丘神经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