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博源 路笑笑 +1 位作者 皮长磊 柴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部位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95例疑似心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疑似脑血管病91例、疑似心血管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部位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95例疑似心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疑似脑血管病91例、疑似心血管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检查,最终有89例确诊为脑血管病(脑梗死52例、脑动脉瘤37例),100例确诊为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58例、冠心病心绞痛42例),共发现狭窄血管有大脑前动脉10支,大脑中动脉11支,大脑后动脉9支,颈动脉18支,椎基底动脉12支、左前降支43支,右冠状动脉37支,回旋支33支;共发现42枚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17枚,颈动脉8枚,椎基底动脉7枚,前、后交通动脉10枚;经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最终87例确诊为脑血管病(脑梗死50例、脑出血37例),98例确诊为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58例、冠心病心绞痛40例),共发现狭窄血管有大脑前动脉10支,大脑中动脉10支,大脑后动脉9支,颈动脉17支,椎基底动脉12支、左前降支41支,右冠状动脉36支,回旋支33支;共发现40枚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16枚,颈动脉8枚,椎基底动脉7枚,前、后交通动脉9枚;诊断脑动脉瘤、头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40/42)、95.00%(57/60)、97.35%(110/113);诊断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63%(86/89)、50.00%(1/2)、95.60%(87/91),诊断心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0%(97/100)、75.00%(3/4)、96.15%(100/104)。结论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血管造影 一站式扫描 心脑血管病
下载PDF
非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初诊CT征象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哲 梁挺 +11 位作者 金超 赵慧芳 王艳 王泽坤 李芬 周婕 蔡曙波 梁煜坤 周和平 王西宾 任转琴 杨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7-930,935,共5页
目的探讨非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初诊CT征象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识别其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0日COVID-19核酸确诊病例的首次胸部CT征象,主要包... 目的探讨非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初诊CT征象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识别其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0日COVID-19核酸确诊病例的首次胸部CT征象,主要包括肺内磨玻璃样密度(ground glass opacities,GGO)、实变以及GGO合并实变,并对每一位患者肺损伤程度进行评分。随后将CT征象及肺损伤评分与患者发病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二次拟合曲线),判断CT征象和评分随发病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91例确诊COVID-19患者共获取293个病灶,其中单纯GGO 143(48.8%)个,GGO合并实变116(39.6%)个,单纯实变34(11.6%)个。非线性拟合分析结果提示,GGO随发病时间有下降趋势,GGO合并实变二次拟合曲线呈正“U”型,实变呈倒“U”型改变,三者约在第7天存在转折点。同时,患者肺损伤评分约在第7天存在峰值。结论非武汉地区COVID-19患者初诊CT表现以GGO和GGO合并实变为主,发病约1周左右可能是CT征象变化的关键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体层摄影术 发病时间 磨玻璃样密度 实变
下载PDF
DKI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假性进展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党佩 王立东 +4 位作者 黄雪莹 刘静静 吕瑞瑞 杨治花 王晓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3,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假性进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40例术后行放、化疗并行DKI序列扫描的脑胶质瘤患者资...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假性进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40例术后行放、化疗并行DKI序列扫描的脑胶质瘤患者资料。通过二次手术病理或经增强MRI扫描随访>6个月,分复发组(24例)与假性进展组(1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增强病灶和瘤周水肿中DKI参数值: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径向扩散峰度(radial kurtosis,RK)、轴向扩散峰度、各向异性分数。以患者无进展生存期(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作为事件的观察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复发组较假性进展组增强病灶的相对平均扩散峰度(ratio of MK,rMK)、相对径向扩散峰度(ratio of RK,rRK)升高(P<0.05),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atio of MD,rMD)降低(P<0.05),rMK、rRK、rM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0.94、0.83、0.70(P<0.05)。复发组较假性进展组瘤周水肿的rMK升高、rMD降低(P<0.05),rMK、rMD的AUC分别0.82、0.73(P<0.05)。脑室下区受累、增强病灶的rMK、rRK、rMD和瘤周水肿的rMK、rMD均与PFS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DKI可用于鉴别胶质瘤复发与假性进展,参数值MK可作为较好的影像学标记,增强病灶的MK值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复发 假性进展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瘤周水肿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构建的诺模图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晓旗 阴玮灵 +7 位作者 王莉 史柯 周婕 梁玉栋 刘亚良 张静平 金晨望 郭佑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CT构建的诺模图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资料。所有患者分为轻症组(82例)和重症组(35例)。对两组间差异有统...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CT构建的诺模图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资料。所有患者分为轻症组(82例)和重症组(35例)。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和定量CT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症COVID⁃19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诺模图,并通过ROC曲线分析、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模型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55,95%CI:1.069~1.247)、淋巴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比值(OR<0.001,95%CI:0~0.005)、LeV%(OR=1.136,95%CI:1.013~1.274)、MLeD(OR=1.009,95%CI:1.001~1.018)是重症COVID⁃19的影响因素。绘制诺模图,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符合度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4.352,P=0.824)显示诺模图诊断重症COVID⁃19具有较好效能。结论基于定量CT构建的诺模图对于重症COVID⁃19的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定量CT 诺模图
下载PDF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诊临床特征及CT征象纵向演变
5
作者 金晨望 张静平 +10 位作者 刘慧通 周婕 梁昱栋 曹新山 白璐 张伟杰 杜永浩 杨健 张明 刘军 郭佑民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诊临床特征及CT特征纵向演变规律,为其诊治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首诊临床资料及纵向CT影像资料,评价病灶性质、分布和病灶严重程度总评分。采用χ^...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诊临床特征及CT特征纵向演变规律,为其诊治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首诊临床资料及纵向CT影像资料,评价病灶性质、分布和病灶严重程度总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CT病变性质变化。结果:53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1例有疫区或感染患者接触史;发热(75.5%)为最常见症状;出现症状后10天内CT上肺内病灶以磨玻璃影(65.7%、40.5%)为主,第11~16天时则以混合性病灶为主(33.6%);第17天以后病灶性质趋于多样化;病灶分布呈两肺多发、肺野后部及外周为主;肺内病灶严重程度总评分在第11~16天达峰值,随后逐渐减低。结论:普通型COVID-19患者CT征象纵向演变存在一定特征性,能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CT 特征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