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彭永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9期69-69,71,共2页
目的: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行冷沉淀凝血因子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10月本院产科接收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68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输血,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冷沉淀凝血因... 目的: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行冷沉淀凝血因子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10月本院产科接收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68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输血,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方案,对比两组预后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呼吸衰竭及急性肾功能不全总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为0%,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均成立(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治疗期间,通过冷沉淀凝血因子有助于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使患者预后效果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常规出血 产科 冷沉淀凝血因子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郑天亮 陈小翠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3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慢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成分输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慢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成分输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水平、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Hb水平及RBC、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水平及RBC、HCT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b水平及RBC、HC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TNF-α、IL-6、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6、IFN-γ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NF-α、IL-6、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每次输血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Hb水平及RBC、HCT,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平均输血量,且不良反应较少,从而能够改善贫血状态,促进患者机体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成分输血 慢性贫血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
下载PDF
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C的MICM分型
3
作者 侯莉萍 彭永平 +11 位作者 苏小丽 冯苗娟 常子维 高山 于书春 田志强 于岩 辛晓丽 崔文静 赵亚萍 高广勋 朱华锋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报道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C的MICM分型,以提高对M4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M4C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二代测序等检查分析。结果患者... 目的报道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C的MICM分型,以提高对M4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M4C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二代测序等检查分析。结果患者骨髓细胞形态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单核细胞占85.6%。细胞化学染色示: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部分弱阳性;特异性酯酶(AS-DCE)染色部分阳性;非特异性酯酶(α-NBE)染色部分阳性,且被氟化钠抑制;非特异性酯酶(AS-DAE)染色部分阳性,且部分被氟化钠抑制。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活跃,幼稚细胞弥漫性增生。免疫表型结果示:异常细胞群表达CD11B、CD64、CD56、cMPO、CD33、CD41、CD61、CD38和CD58,不表达CD13、CD34、CD117、CD7、CD123、HLA-DR、CD10、CD19、CD20、CD2、CD14、CD235、CD15、CD303、CD304、CD25、cCD79a、cCD3、cCD22、CD1a和TDT。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见克隆性异常t(9;11)(p22;q23),+mar。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筛查检出MLLT3-KMT2A融合基因阳性。二代测序检出NRAS、TET2基因突变阳性。诊断为AML(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C伴t(9;11)(p22;q23);MLLT3-KMT2A。结论 M4C既具有粒细胞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的特征,细胞形态学表现复杂,其诊断必需结合MICM分型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4C MICM分型
下载PDF
伴t(14;20)(q32;q12)易位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冯苗娟 彭永平 +11 位作者 朱华锋 苏小丽 侯莉萍 常子维 高山 于书春 田志强 于岩 辛晓丽 崔文静 赵亚萍 高广勋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2694-2697,共4页
浆细胞肿瘤是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中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最常见的浆细胞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几乎所有MM患者均有染色体异常改变,并且具有独立的预后评估价值。位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易位是MM最... 浆细胞肿瘤是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中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最常见的浆细胞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几乎所有MM患者均有染色体异常改变,并且具有独立的预后评估价值。位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易位是MM最常见的结构异常,50%~60%的MM存在IGH基因易位,包括t(11;14)、t(4;14)、t(14;16)、t(6;14)、t(14;20)、t(8;14)和t(12;14)[1]。不同的IGH基因易位对MM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美国梅奥诊所2013年发布的mSMART 3.0危险分层系统中,t(11;14)和t(6;14)为标危,t(4;14)为中危,t(14;16)和t(14;20)为高危[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白血病 基因易位 文献复习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浆细胞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 14号染色体 增殖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