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行综合性康复疗法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1
作者 高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39-39,41,共2页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经过医治后,均会存在偏瘫的情况,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综合性康复疗法,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偏瘫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一共有120名研究对象,均是在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6月份进入到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神经...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经过医治后,均会存在偏瘫的情况,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综合性康复疗法,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偏瘫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一共有120名研究对象,均是在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6月份进入到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神经内科疾病医治的。通过这些患者进入我院治疗的顺序,分为了利用不同治疗方法及治疗模式的两组,利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的称为常规组,利用综合性康复医疗模式的为研究组。结果:在使用不同医治方法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之后,两组患者的疾病医治成效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干预之前他们的HAMD量表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的是经过医治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患者。结论:在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且医治后存在偏瘫的患者提供治疗工作时,使用综合性康复疗法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疾病 综合性康复疗法 肢体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高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0年第12期44-44,46,共2页
探讨丁苯酞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例数是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数在2018年2月~2020年7月期间纳入,计算机方式随机分组,常规治疗+静脉溶栓用于对照组,常规治疗+静脉溶栓+丁苯酞用于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 探讨丁苯酞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例数是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数在2018年2月~2020年7月期间纳入,计算机方式随机分组,常规治疗+静脉溶栓用于对照组,常规治疗+静脉溶栓+丁苯酞用于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例数比对照组高,有效率为95%(3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多巴胺是(184.56±31.87)ug/L,5-HT是(321.65±37.38)ug/L,BI评分是(70.43±5.23)分,NIHSS评分是(7.02±3.18),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之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对患者神经递质、神经功能改善作用显著,用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神经递质 神经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及肩痛的临床影响
3
作者 郝小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0年第12期112-113,共2页
分析脑卒中病人接受早期康复+强化肩胛带训练后对肩痛、上肢功能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6日~2020年7月1日收治的7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比组(35例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训练)与实验组(35例脑卒... 分析脑卒中病人接受早期康复+强化肩胛带训练后对肩痛、上肢功能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6日~2020年7月1日收治的7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比组(35例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训练)与实验组(35例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强化肩胛带训练),观察病人上肢功能、偏瘫病人功能评分、肩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多项数据。结果:(1)康复干预后,对比组脑卒中病人肩痛评分高于实验组脑卒中病人,P<0.05;(2)康复干预后,对比组脑卒中病人偏瘫病人功能评分低于实验组脑卒中病人,P<0.05;(3)康复干预后,对比组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评分低于实验组脑卒中病人,P<0.05;(4)康复干预后,对比组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实验组脑卒中病人,P<0.05。结论:在早期康复阶段,脑卒中病人接受早期康复+强化肩胛带训练,能够强化康复训练成果,促使神经功能康复,改善病人上肢功能以及整体运动情况,缓解病人肩痛感,有助于脑卒中病人尽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脑卒中病人 强化肩胛带训练 上肢功能 肩痛
下载PDF
SBAR在临床护理教学早查房中的应用观察
4
作者 李海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2期34-34,104,共2页
分析临床护理教学早查房中采用SBAR(标准沟通模式)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期间到我院实习的40名护理人员进行SBAR早查房带教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参照组(常规早查房带教)与实验组(SBAR标准沟通模式带教)... 分析临床护理教学早查房中采用SBAR(标准沟通模式)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期间到我院实习的40名护理人员进行SBAR早查房带教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参照组(常规早查房带教)与实验组(SBAR标准沟通模式带教),每组各20名实习护理人员,观察实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带教人员满意指数、护理人员实习人员自我效能感应情况。结果:(1)带教后,参照组实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低于实验组,P<0.05;(2)带教后,参照组实习护理人员效能感应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3)带教后,带教人员对参照组实习护理人员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满意指数均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SBAR早查房代教模式应用效果十分明显,能够规范实习护理人员交接工作,提升其效能感应,让带教人员等更满意,有助于专业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 临床护理 早查房 带教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陆延兵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6期21-22,共2页
观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接受羟乙基淀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14日~2020年4月2日期间由我院治疗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羟乙基淀粉治疗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比组(基础治疗)与实验组(基础治疗+羟乙基淀粉),每组各25... 观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接受羟乙基淀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14日~2020年4月2日期间由我院治疗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羟乙基淀粉治疗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比组(基础治疗)与实验组(基础治疗+羟乙基淀粉),每组各25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多项数据。结果:实验组水岭脑梗死患者有效治疗23例(92.00%),高于对比组水岭脑梗死患者有效治疗16例(64.00%),P<0.05;治疗后,实验组水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比组水岭脑梗死患者,P<0.05;治疗后,实验组水岭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水岭脑梗死患者,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1例(4.00%),对比组不良反应1例(4.00%),P>0.05。结论:在水岭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加用羟乙基淀粉,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神经功能 分水岭脑梗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冬萍 王慧红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46-1148,共3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缺血性卒中互为影响、关系密切。伴OSA的脑梗死患者常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住院及康复时间更延长,再发卒中率和病死率也相应增高。2011年美国心脏及卒中协会已将睡眠呼吸障碍列为卒中一级预防的危险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缺血性卒中互为影响、关系密切。伴OSA的脑梗死患者常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住院及康复时间更延长,再发卒中率和病死率也相应增高。2011年美国心脏及卒中协会已将睡眠呼吸障碍列为卒中一级预防的危险因素,且OSA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流行病学调查统计中青年人OSA患病率约为2%~4%,而老年人可高达2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脑梗死 临床 特点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郝小平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2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抽取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高龄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于发病3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抽取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高龄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于发病3 h内给予阿替普酶治疗,A组接受标准剂量[0.9 mg/kg阿替普酶(90%静脉输注、10%快速静脉推注)]治疗,B组接受低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85%静脉输注、15%快速静脉推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改良Rankin量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心律失常、呼吸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阿替普酶在发病3 h内治疗ACI,具有同等治疗效果,但低剂量阿替普酶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替普酶 安全性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浅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赵俊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40-43,共4页
检验、观察脑梗塞治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9.07开始,录入脑梗塞患者,将其作为实验对象,于2021.07结束。共86例。将其随机分至参照组、试验组。前一组纳入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后一组纳入43... 检验、观察脑梗塞治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9.07开始,录入脑梗塞患者,将其作为实验对象,于2021.07结束。共86例。将其随机分至参照组、试验组。前一组纳入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后一组纳入43例,常规治疗+依达拉奉+丁苯肽软胶囊治疗。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布存在一定的均衡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评分较参照组优异,P<0.05。(2)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不如试验组高,P<0.05。(3)参照组、试验组恶心、呕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差异性较弱,P>0.05。(4)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较为相似,P>0.05。治疗后,参照组各项评分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脑梗塞治疗联合使用丁苯肽软胶囊、依达拉奉,临床效果值得肯定。除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外,还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在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价值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肽软胶囊 脑梗塞 依达拉奉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