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zrin调控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的形成促进肝细胞癌侵袭转移 被引量:6
1
作者 郑博文 王保林 +4 位作者 路遥 黄登 张航 刘嘉龙 郑树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6-355,共10页
目的探讨Ezrin在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肝癌组织中Ezrin mRNA与伪足标志物Cortactin mRNA的表达相关性。将收集的10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zrin蛋白和伪足... 目的探讨Ezrin在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肝癌组织中Ezrin mRNA与伪足标志物Cortactin mRNA的表达相关性。将收集的10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zrin蛋白和伪足标志物Cortactin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表达相关性。分析Ezrin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敲低和上调肝癌细胞中Ezrin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Ezrin蛋白的表达变化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zrin蛋白表达变化对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肝癌组织中Ezrin mRNA与伪足标志物Cortactin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0,P<0.01)。肝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zrin蛋白与伪足标志物Cortac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91,P<0.001)。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Ezrin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的血管侵犯率(P=0.016)及肿瘤相关死亡率(P=0.018)相关,且Ezrin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及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均较低(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上调Ezrin蛋白的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0.05),且其高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的形成(P<0.05);敲低Ezrin蛋白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的形成,并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Ezrin可通过调控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的形成增强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进而促进肝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RIN CORTACTIN 肝细胞癌 侵袭性伪足 侵袭转移
下载PDF
囊型棘球蚴病Antigen 5 i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2
作者 余闻静 叶航羊 +3 位作者 严茹心 左钱飞 范俊杰 龙宇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359-1363,共5页
目的 基于Antigen 5(Ag5)建立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囊型棘球蚴病(CE)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法。方法 构建pGEX-6p-2-Ag5表达载体,经表达及亲和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标准品血清的检测,确定其临界值。... 目的 基于Antigen 5(Ag5)建立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囊型棘球蚴病(CE)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法。方法 构建pGEX-6p-2-Ag5表达载体,经表达及亲和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标准品血清的检测,确定其临界值。对184例CE患者按照感染时期,包囊数量、状态,是否接受药物及手术治疗分组,利用建立的iELISA法进行检测,并与商品化试剂盒方法比较。结果 当临界吸光值(A)比值为0.46时,该iELISA法具有最佳的灵敏度(91.6%)和特异度(96.3%)。处于过渡期(CE3a、CE3b)的CE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iELISA方法对于CE4和CE5期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83.3%和63.0%,明显高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的阳性率(P<0.05);iELISA方法对于健康人血清的检测,阳性率为2.4%。另外,活性包囊、多包囊以及经过药物治疗的CE患者具有更高的阳性率。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iELIS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CE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棘球蚴病 Antigen 5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临床诊断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现状和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登 甘浪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925,共7页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1种罕见胆道肿瘤,以胆管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增生或囊性改变,伴或不伴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的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引起的胆汁淤积和胆道反复感染与IPNB的发生密...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1种罕见胆道肿瘤,以胆管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增生或囊性改变,伴或不伴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的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引起的胆汁淤积和胆道反复感染与IPNB的发生密切相关;Ras⁃MAPK、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在IPNB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PNB缺乏特异临床特征,其症状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和胆管梗阻程度,主要表现为腹痛、梗阻性黄疸、发热和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根据上皮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可将IPNB分为胰胆管型、肠型、胃型和嗜酸细胞型;根据主要病变所在位置,可将IPNB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和弥漫型,该分型具有较好临床指导作用。IPNB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优于姑息性治疗患者,建议所有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行根治性治疗。笔者总结IPNB病因、进展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诊断与治疗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肿瘤 乳头状瘤 管内 胆管扩张 梗阻性黄疸 黏蛋白
原文传递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及发展机制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登 曹君贵 +2 位作者 叶航羊 王云 郑建伟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7-1122,共6页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指慢性肝损伤致肝窦结构和功能异常,阻碍门-体血液回流,导致以门静脉系统压力逐渐升高为临床表现的系列综合征。肝内血流阻力增加和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大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原因。肝窦结构和功能异常不仅...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指慢性肝损伤致肝窦结构和功能异常,阻碍门-体血液回流,导致以门静脉系统压力逐渐升高为临床表现的系列综合征。肝内血流阻力增加和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大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原因。肝窦结构和功能异常不仅引起血流阻力增加,还导致肝窦血液与肝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障碍,从而诱发内脏动脉扩张,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大,进而推动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升高。内脏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是诱发病人出现高动力循环的重要因素。随着疾病进展,门静脉高压可不断促进高动力循环活跃,高动力循环反之又可促进门静脉高压进展,形成恶性循环,是终末期肝病难以逆转、不可治疗的主要原因。笔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和高动力循环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肝血窦 血流动力学 高动力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