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环境下汉族人群免疫改变 被引量:4
1
作者 贾成 郭宜姣 袁东亚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4年第3期233-237,共5页
就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白介素等免疫因子和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相关免疫进展等对平原汉族在高原环境中的改变进行综述和总结,并与高原世居藏族人群进行对比,如藏汉红细胞免疫对比,显示在高原环境中平原汉族免疫应... 就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白介素等免疫因子和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相关免疫进展等对平原汉族在高原环境中的改变进行综述和总结,并与高原世居藏族人群进行对比,如藏汉红细胞免疫对比,显示在高原环境中平原汉族免疫应激水平上的改变,提出高原免疫相关研究的空白之处,以此与业内人士相互探讨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免疫 高原反应 免疫细胞
下载PDF
骨缺损修复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宜姣 李文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88-993,共6页
临床上对于骨缺损的治疗从截肢,自体骨、异体骨移植,到目前的生物活性材料、骨组织工程、基因工程治疗,依然没有能够彻底进行骨缺损修复的方法,这也一直是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方法的技术水平还不完善如手... 临床上对于骨缺损的治疗从截肢,自体骨、异体骨移植,到目前的生物活性材料、骨组织工程、基因工程治疗,依然没有能够彻底进行骨缺损修复的方法,这也一直是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方法的技术水平还不完善如手术时间和方法掌握,生物活性材料的制作等,另一方面是因为骨缺损的局部反应较复杂如骨髓损伤较重,血运较差,断端存在的硬化反应等以及传统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多如免疫排斥较重,成骨作用不良,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长期引发的疼痛等,这些原因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骨缺损研究的前进。只有从骨的修复与生长机制出发,联合应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其不足,从中找到突破点,才能完善骨缺损修复,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要描述自体和异体骨移植在治疗骨缺损时的优缺点,着重叙述骨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生物材料的更新换代、目的细胞的种类增加、生长因子与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等,这其中探讨了生物修复骨缺损工程中两种方法各自的利弊,阐述两种工程联合应用的优缺互补,最后提出骨缺损治疗研究方向上的新思路与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基因工程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下载PDF
藏药“大骨节Ⅰ号”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丽军 张晓慧 +11 位作者 康龙丽 马利锋 崔海燕 胡抗 陈锋 扎西桑珠 龚宏强 郭敏 李小龙 陈文玲 贺学 杨凤英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1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骨节Ⅰ号方丸剂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骨节病患者187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A 67例、对照组B 50例,分别给予口服大骨节Ⅰ号方丸剂、布洛芬缓释胶囊、维生素C片。以上各组均连续服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 目的观察大骨节Ⅰ号方丸剂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骨节病患者187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A 67例、对照组B 50例,分别给予口服大骨节Ⅰ号方丸剂、布洛芬缓释胶囊、维生素C片。以上各组均连续服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并随访观察半年。以国家"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标准(Ws/T79-1996)"和国际通用的"视觉疼痛判定标准(VAS)"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A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1.43%和8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关节功能改善。对照组B的疗效仅为22%,和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半年的随访观察中,治疗组、对照组A比较的临床疗效差异不显著(P>0.05);但治疗组、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节Ⅰ号方丸剂治疗大骨节病的效果显著,未出现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大骨节Ⅰ号方 治疗
下载PDF
一种新的测定诺氟沙星的化学发光分析法
4
作者 马利锋 屈颖娟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2-865,共4页
基于在碱性条件下,诺氟沙星(NFLX)对鲁米诺-过氧化氢(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连续测定诺氟沙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7.0×10-8—1.0×10... 基于在碱性条件下,诺氟沙星(NFLX)对鲁米诺-过氧化氢(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连续测定诺氟沙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7.0×10-8—1.0×10-6mol/L,检出限(3σ)为1×10-8mol/L,对3.0×10-7mol/L的诺氟沙星平行测定9次,相对标准偏差为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米诺 化学发光 诺氟沙星 流动注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