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博斯腾湖沉积物粒度的古环境意义初探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小忠 陈发虎 +3 位作者 肖舜 吕雁斌 陈建徽 周爱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1-297,共7页
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变化常用的手段,但是其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尤其是沙(荒)漠干旱区的湖泊沉积物粒度变化,代表的是沙尘天气的多寡强弱还是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值得细致研究.在对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 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变化常用的手段,但是其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尤其是沙(荒)漠干旱区的湖泊沉积物粒度变化,代表的是沙尘天气的多寡强弱还是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值得细致研究.在对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的沉积物短岩芯进行了210Pbex,137Cs定年的基础上,对近50多年沉积物的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与粗颗粒含量与区域最大河流——开都河大山口站的最大一天洪量、洪峰流量、天山巴音布鲁克站年降水量、湖泊水位变化以及湖泊附近焉耆站3-6月风力强度变化记录等环境因素对比发现,湖泊中部沉积物中粗颗粒含量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入湖河流径流量、区域洪水强度及频率、山地降水,而并不反映大风天气或者湖泊水位的变化.对其近千年沉积岩芯的多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数百年时间尺度上,博斯腾湖沉积物粒度的环境意义依然与十年时间尺度上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粒度 古环境 洪水事件 开都河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春晖 孟庆泉 +4 位作者 夏维民 徐丽 苗运法 杨用彪 胡思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表面特征 古近纪 古环境 青藏高原北缘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同食物当量玉米与紫花苜蓿生产环境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胥刚 王进贤 +3 位作者 林慧龙 任继周 陈磊 崔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共11页
为了探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甘肃省民勤县农户水平2014与2015年从农资生产到农户入仓范围生产1kg玉米籽粒及1kg紫花苜蓿鲜草的环境影响,并使用基于蛋白质和热量的计量单位——食物当量... 为了探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甘肃省民勤县农户水平2014与2015年从农资生产到农户入仓范围生产1kg玉米籽粒及1kg紫花苜蓿鲜草的环境影响,并使用基于蛋白质和热量的计量单位——食物当量(FEU),比较分析了1个FEU玉米籽粒和紫花苜蓿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1kg玉米籽粒和1kg紫花苜蓿鲜草全生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PED)分别为9.35和1.22 MJ,水资源消耗(WU)分别为889.33和144.37kg,矿物和化石资源消耗(DAR)分别为0.13和0.02kg antimony-eq,气候变化潜值(GWP)分别为1.21和0.10kg CO_2-eq,可吸入无机物(RI)分别为4.23×10^(-3)和1.88×10^(-4) kg PM2.5-eq,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分别为2.41×10^(-3)和1.71×10^(-4) kg NMVOC-eq,环境酸化潜值(AP)分别为8.55×10^(-3)和8.03×10^(-4) kg SO_2-eq,淡水富营养化(FEP)分别为1.20和0.09kg P-eq,生态毒性(ecotoxicity)分别为1.26×10^(-2)和1.49×10^(-3) CTU。1个FEU紫花苜蓿生产的PED、WU、DAR、GWP、RI、POFP、AP、FEP和ecotoxicity则分别为玉米籽粒的20.50%、25.43%、21.08%、12.99%、6.98%、11.15%、14.76%、12.31%和18.58%。因而考虑到苜蓿的食物-经济比较优势,目前应给予其不少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补贴。并且如果将我国的部分玉米种植改为苜蓿种植,则是最便捷、经济的既能满足我国食物结构需求,又能减少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措施。本研究同时也为在我国深入开展粮改饲提供了一定的立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玉米 苜蓿 食物当量 草地农业系统 农业结构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磁性矿物组成与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海超 魏海涛 +3 位作者 王强 黄小忠 彭卫 陈发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存在磁性矿物种类复杂和磁化率普遍偏低等问题,使得利用环境磁学手段重建古环境、古气候的方法受到了限制。选择新疆博斯腾湖BST12B钻孔顶部岩芯(深度0~2.5 m)不同沉积相的代表性样品,进行载磁性矿物富集,并将...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存在磁性矿物种类复杂和磁化率普遍偏低等问题,使得利用环境磁学手段重建古环境、古气候的方法受到了限制。选择新疆博斯腾湖BST12B钻孔顶部岩芯(深度0~2.5 m)不同沉积相的代表性样品,进行载磁性矿物富集,并将原样品和富集获得的样品分别做XRD(X荧光衍射)岩石矿物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湖相样品中均有黄铁矿和磁铁矿检出,而没有磁黄铁矿和针铁矿检出,说明博斯腾湖全新世湖相沉积物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并含有少量黄铁矿;富集获得的样品中粘土矿物(如绿泥石等)含量明显增加,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含量降低,富集后的残留样品的磁化率大幅度降低,说明粘土矿物对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的磁学贡献不容忽视。结合沉积物粒度、色度、硫元素含量以及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组合特征推断,黄铁矿可以作为湖泊高水位的指示矿物种类,因而具有重建湖泊古水位变化的潜力,并应用到博斯腾湖的全新世湖泊环境重建,发现博斯腾湖BST12B钻孔位置早全新世为接近氧化环境的浅湖相环境,而中晚全新世为深湖相沉积环境并存在一个浅水的湖滨相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说明,利用载磁性矿物富集的方法对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所含磁性矿物进行富集后检测是开展干旱区湖泊环境磁学研究的可行手段,对研究湖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博斯腾湖 全新世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在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中的应用——以甘肃省43个贫困县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丁文广 雷青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0,共5页
本研究以甘肃省的43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反映环境与贫困危机的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寻求打破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关键因素,并为制定甘肃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西部脆弱生态环境区的... 本研究以甘肃省的43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反映环境与贫困危机的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寻求打破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关键因素,并为制定甘肃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西部脆弱生态环境区的全面落实提供理论指导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与贫困 主成分分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甘肃省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丁文广 胡莉莉 王秀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年第3期17-19,共3页
本文对甘肃省87个县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脆弱性是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内部原因;不合理的政策体制是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 本文对甘肃省87个县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脆弱性是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内部原因;不合理的政策体制是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恶性循环的真正驱动力。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寻求打破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全面落实提供理论指导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嵌困 脆弱性
下载PDF
汾渭盆地黄土剖面0.9Ma前后的粒度突变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褚娜娜 潘保田 +4 位作者 王均平 胡振波 苏怀 周天 胡小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6,共7页
通过对汾渭盆地老庄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认为该剖面具有1.2 Ma以来的完整风成沉积系列。该剖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其粒度组成中粗粒组分含量较高,自L9(对应年龄约为0.9 Ma)以来粒度突然变粗并且地层中共发育了11层厚度较... 通过对汾渭盆地老庄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认为该剖面具有1.2 Ma以来的完整风成沉积系列。该剖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其粒度组成中粗粒组分含量较高,自L9(对应年龄约为0.9 Ma)以来粒度突然变粗并且地层中共发育了11层厚度较大的埋藏古风成砂,研究区远离沙漠,黄土中的砂粒及风成砂是近源搬运造成的,其中黄河河漫滩是其砂粒的主要供给源。这一特点显示汾渭盆地在距今0.9 Ma以来气候显著变干,冰期时发生严重土地沙漠化,这可能是汾渭盆地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还可能与当时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而激发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中更新世 粒度特征 风成砂 环境意义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沉积相和岩石磁化率--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记录 被引量:26
8
作者 唐玉虎 戴霜 +7 位作者 黄永波 朱强 方小敏 胡鸿飞 刘俊伟 孔立 赵杰 刘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沉积相体系组成;综合分析沉积相时空演化、砾石成分及古水流方向统计和岩石磁化率测量,揭示出早白垩世祁连山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早期(约143~123Ma)快速强烈隆升阶段,此时祁连山东段开始逐渐断陷下沉,盆地沉积了冲积扇至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岩石磁化率值总体偏低,隆升速度较快;中期(约123~113Ma)稳定隆升阶段,湖盆面积达到最大,沉积物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磁化率值总体偏高,隆升速度较慢;晚期快速隆升阶段,约从113Ma开始,祁连山隆升速度加快,湖盆萎缩,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泥岩和砂岩,磁化率值总体偏低,直至109Ma以后,盆地回返,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磁化率 构造隆升 河口群 祁连山 白垩纪
下载PDF
甘肃省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丁文广 于娟 卜红梅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5-1029,共5页
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甘肃省的能源资源数据为基础,分别分析了矿物能源和生物质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矿物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生物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合... 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甘肃省的能源资源数据为基础,分别分析了矿物能源和生物质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矿物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生物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合理的能源政策体制是决定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矿物能源 生物质能源 贫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Master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分析数据可靠性检验及意义——以洛川剖面S4层古土壤为例 被引量:44
10
作者 雷国良 张虎才 +6 位作者 张文翔 牛洁 杨明生 陈玥 樊红芳 常凤琴 李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9,共9页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仪器测量与前处理过程,其中前处理过程的影响是粒度测量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同时证明,单次测量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可靠的粒度参数需经多次测量平均获得。但是,此过程会导致某些快速变化信息的丢失和因峰态的平滑而造成粒度变化所反映的变化幅度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剖面 S4 粒度分析 面积差异 测量误差
下载PDF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被引量:30
11
作者 安成邦 王伟 +2 位作者 段阜涛 黄伟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5-891,共17页
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 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在早全新世(BC 6000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以后明显加速。在BC 2500-2000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通;在BC 2000-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丝绸之路 环境变化 小麦 粟黍 东西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干旱区绿洲土壤Cd/Pb复合污染下重金属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9
12
作者 周婷 南忠仁 +3 位作者 王胜利 武文飞 廖琴 王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9-1096,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Cd和Pb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对油菜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受外源Cd/Pb污染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发生了变化,以可交换态(EXC)响应最大,Cd、Pb的赋存形态分别以碳酸盐... 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Cd和Pb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对油菜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受外源Cd/Pb污染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发生了变化,以可交换态(EXC)响应最大,Cd、Pb的赋存形态分别以碳酸盐结合态(CAB)、铁锰氧化态(FMO)和碳酸盐结合态(CAB)为主;一定浓度范围内的Cd/Pb复合胁迫能促进油菜的生长,油菜根系和茎叶的Cd、Pb含量均随着Cd/Pb复合胁迫水平的升高而持续增加。茎叶中的Cd含量远远高于根系,Pb含量反之。油菜可将更多的Cd从根系转移至茎叶,而将更多的Pb滞留在根系中;对油菜根系吸收Cd最重要的形态为可交换态(EXC)和碳酸盐结合态(CAB),而对茎叶吸收Cd以及油菜吸收Pb贡献最大的则为碳酸盐结合态(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布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部1.5 Ma以来古生态环境演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福莉 方小敏 +2 位作者 马玉贞 安芷生 李吉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5,共7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出1.5Ma以来蒿属、藜科等旱生草本与松、桦、栎等乔木花粉含量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呈现有规律的互为消长的变化,指示了冰期-间冰期的冷干-暖湿旋回,其中过去无机指标所指示的上、...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出1.5Ma以来蒿属、藜科等旱生草本与松、桦、栎等乔木花粉含量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呈现有规律的互为消长的变化,指示了冰期-间冰期的冷干-暖湿旋回,其中过去无机指标所指示的上、下粉砂层(L9和L15)的两次极端干冷事件,植被变化表明其干冷程度与其他冰期黄土沉积时期相似.从长期演化趋势上来看,以0.95和0.5 MaBP为界,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生态环境经历了两次阶段性剧烈变化,植被由早期的森林草原转变为中期的疏林草原继而演变为后期的草原,指示了黄土高原阶段性的干旱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孢粉 干旱化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干旱区工矿型绿洲城郊农田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白银绿洲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薛粟尹 李萍 +3 位作者 王胜利 南忠仁 王德鹏 臧振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07-2414,共8页
以白银市城郊东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工矿型绿洲城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土壤全氟的含量为276.55~4989.7mg·kg-1,平均含量为1689.0mg·kg-... 以白银市城郊东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工矿型绿洲城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土壤全氟的含量为276.55~4989.7mg·kg-1,平均含量为1689.0mg·kg-1。在区域分布上,土壤全氟平均含量为苏家墩>郝家川>崖渠水>沙坡岗。土壤氟形态的分布规律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土壤水溶态氟与可交换态氟、铁锰氧化态氟呈正相关关系;总氟含量对水溶态氟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土壤中的水溶态氟、可交换态氟、铁锰氧化态氟及有机态氟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土壤可交换态氟、铁锰氧化态氟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有机态氟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EC呈负相关关系。土壤pH、EC值对氟的形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土壤pH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绿洲 土壤 赋存形态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柴达木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长链支链烷烃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虎才 常凤琴 +6 位作者 李斌 雷国良 陈玥 张文翔 牛洁 樊红芳 杨明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714,共8页
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古湖泊沉积中检测出含季碳的长链支链烷烃A^C系列化合物,分别被确定为5,5-二乙基烷烃、6,6-二乙基烷烃、5-丁基,5-乙基烷烃系列,它们的相对丰度表现为A>B>C.根... 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古湖泊沉积中检测出含季碳的长链支链烷烃A^C系列化合物,分别被确定为5,5-二乙基烷烃、6,6-二乙基烷烃、5-丁基,5-乙基烷烃系列,它们的相对丰度表现为A>B>C.根据A,C系列为奇数碳分布,B系列为偶数碳分布,A系列的高值区域对应于B和C系列的高值区域的特征,认为A,B和C来自相同生物源.根据在剖面下部A系列丰度较低,而在剖面上部湖泊咸化过程中A系列丰度较高来判断,该系列化合物来自更适宜湖泊咸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某种喜热的菌藻类.从研究剖面变化趋势来看,湖泊早期输入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A系列C23为主峰,湖泊发育和晚期低成熟有机质比较丰富,其主峰碳有向高碳数转移的趋势.在剖面中A25/nC25比值在湖泊发育过程中其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柴达木盆地该阶段湖泊演化过程与气候环境的特殊性,表明这类支链烷烃的分布特征可能记录了湖泊演化历史过程中的环境信息,这对恢复与重建剖面记录的气候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朱盆地 贝壳堤 湖相沉积 长链支链烷烃 古环境
原文传递
Cd/Zn及Cd/Zn/Ni复合污染对胡萝卜生长吸收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转军 南忠仁 +2 位作者 王胜利 王兆炜 杨一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2-647,共6页
利用盆栽试验对胡萝卜在不同浓度Cd/Zn及Cd/Zn/Ni复合作用下的重金属吸收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Zn/Ni和Cd/Zn复合污染条件下,胡萝卜茎叶和块茎干重与对照土壤比较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含Ni组合,在Ni浓度达到250mg&... 利用盆栽试验对胡萝卜在不同浓度Cd/Zn及Cd/Zn/Ni复合作用下的重金属吸收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Zn/Ni和Cd/Zn复合污染条件下,胡萝卜茎叶和块茎干重与对照土壤比较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含Ni组合,在Ni浓度达到250mg·kg-1后,胡萝卜块茎和茎叶生物量都锐降(P<0.01)。对比不同剂量下两组合富集系数(EF)和转运系数(TF)的结果发现,含Ni组合中,Cd、Zn、Ni3种重金属在不同迁移界面以及不同浓度水平时的活性不同:在土壤-胡萝卜块茎迁移界面,当土壤中Cd、Zn、Ni浓度分别在0.35~1.8、50~300mg·kg-1以及60~250mg·kg-1之间时,活性大小为Cd>Zn>Ni;当其浓度分别达到3.5mg·kg-1(Cd)、600mg·kg-(1Zn)以及500mg·kg-(1Ni)时,活性大小变为Zn>Ni>Cd;而在胡萝卜块茎-茎叶界面,Cd的活性在任何浓度水平下始终最大,当Zn、Ni浓度分别在50~180mg·kg-1以及60~170mg·kg-1之间时,活性大小为Zn>Ni,但在此浓度之后Ni的作用突显,活性大小变为Ni>Zn。非含Ni组合中,在两迁移界面和不同浓度水平下,两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始终为Cd>Zn。此外,在碱性较高的绿洲灌淤土中,Cd、Zn、Ni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Ni与Cd的拮抗作用,以及Ni与Zn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ZN NI 交互作用 胡萝卜 绿洲土壤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影响古代社会演化的环境和技术因素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董广辉 刘峰文 陈发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83-1394,共12页
古文化兴衰和文明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然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多的分歧与争议.本文对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废弃、文化兴衰和人口变化,及其环境和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不同空间尺度,影响古... 古文化兴衰和文明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然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多的分歧与争议.本文对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废弃、文化兴衰和人口变化,及其环境和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不同空间尺度,影响古代人类社会演化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在局地尺度上,突发性灾害是导致大型聚落毁灭或废弃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区域尺度上,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干旱或寒冷事件是导致古文明衰退和人类大规模迁徙的主要诱发因素,而持续稳定适宜的气候则促使古文明的兴盛.在大陆-全球尺度上,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重大技术革新及其扩散,是推动人口显著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环境和技术因素对古代人类生存和社会演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时代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 文化演化 突发灾害 气候变化 技术革新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高寒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精度——以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23
18
作者 孟宝平 陈思宇 +2 位作者 崔霞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30-1739,共10页
基于MODIS、Landsat-8 OLI和HJ-1A/1B CCD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筛选出基于不同遥感资料植被指数的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生物量最优模... 基于MODIS、Landsat-8 OLI和HJ-1A/1B CCD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筛选出基于不同遥感资料植被指数的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空间效应。同时,分析了2000-2013年基于MODIS植被指数估算的试验区产草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为基于Landsat-8 OLI NDVI数据的对数模型(y=727.54lnx1+495.23,R2=0.772,RMSE=31.333 kg DM·hm-2);在30和250 m空间分辨率下,基于MODIS NDVI及EVI、Landsat-8 OLI NDVI和HJ-1A/1B CCD NDVI最优模型估算的生物量均高于实测生物量,其中Landsat-8 OLI NDVI数据估算的草地生物量与实测生物量值最接近;2000-2013年试验区草地总生物量整体上具有显著增加的趋势(R2=0.590 7,P<0.001),平均增加速率达50.57 kg DM·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资料 生物量反演模型 精度验证 生物量变化
下载PDF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被引量:17
19
作者 侯迎 王乃昂 +1 位作者 李钢 郑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 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研究区存在3个高温期(1786-1847年,1894-1937年、1987-2004年)和3个低温期(1764-1785年、1852-1893年,1952-1986年)。与Nino3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太阳黑子数等对比表明,崆峒山地区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及太阳活动都有较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宽度指数 夏季均温 气候变化 崆峒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的大气环流及昆仑山北坡的黄土堆积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永翔 杨胜利 +1 位作者 方小敏 宋连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1-355,共5页
通过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风积地貌形态所揭示的风向及盆地边缘25个气象站40a的盛行风,我们恢复了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对大气环流分析表明,在暖季(春、夏)由于地面对大气感热加热作用强烈,形成了浅薄的热低压。当冷空气入侵... 通过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风积地貌形态所揭示的风向及盆地边缘25个气象站40a的盛行风,我们恢复了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对大气环流分析表明,在暖季(春、夏)由于地面对大气感热加热作用强烈,形成了浅薄的热低压。当冷空气入侵时,在和田于田民丰一带形成强大的辐合上升区,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其扬起的粉尘沉降在昆仑山北坡而形成黄土堆积。由于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同,粉尘的扬升高度也不同,昆仑山北坡黄土厚度表明平均扬升高度在海拔2900~3400m左右,最强的沙尘暴可将粉尘扬升到5500m的西风急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风积地貌 大气环流 沙尘暴 黄土堆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