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冠状动脉CTA的FFRCT与斑块特征对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3
1
作者 孙欣杰 徐怡 +4 位作者 朱晓梅 葛颖倩 祝因苏 薛秋苍 施海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_(CT))与斑块特征对冠心病(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88例CAD患者冠脉CTA资料,测量其FFR_(CT)和斑块特征,并随访CAD患者36个月内M... 目的:分析基于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_(CT))与斑块特征对冠心病(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88例CAD患者冠脉CTA资料,测量其FFR_(CT)和斑块特征,并随访CAD患者36个月内MACE发生情况。比较MACE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冠脉解剖狭窄程度、FFR_(CT)和斑块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方法确定MACE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这些参数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阳性组(17例共计17处责任病变)与阴性组(71例共计80支非责任血管)相比,FFR_(CT)、管腔直径狭窄率、斑块最小管腔面积、斑块总体积、血管总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斑块长度、斑块负荷及低密度斑块出现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FR_(CT)≤0.8、管腔直径狭窄率>60.5%、斑块负荷>0.67、斑块长度>19.4mm及低密度斑块出现是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上述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后对MACE的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冠脉解剖狭窄程度(管腔直径狭窄率>60.5%)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最低(AUC为0.664)。结论:基于冠脉CTA的解剖狭窄程度与FFR_(CT)、斑块特征(斑块长度、斑块负荷和低密度斑块)联合后,组合指标对CAD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优于冠脉解剖狭窄程度单一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血管斑块 特征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预测
下载PDF
电针调节小胶质细胞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庄丽华 孔营楠 +4 位作者 杨烁慧 陆方 龚志刚 詹松华 刘孟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性反应及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脑缺血的炎性反应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依据。方法将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及电针组小鼠均... 目的探讨电针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性反应及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脑缺血的炎性反应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依据。方法将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及电针组小鼠均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并在30 min后拔除线栓实现再灌注。电针组小鼠手术清醒后1 h开始给予百会穴、太阳穴、足三里穴电刺激治疗,每12 h 1次。每组分别于术后12 h、24 h、48 h、72 h各取6只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磁共振扫描小鼠脑组织并在后处理站上计算脑水肿体积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HE染色及IBA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测定脑组织中TLR4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TLR4、MyD88及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在造模后和磁共振扫描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术后48 h和72 h,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IBA1免疫组化染色活化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术后72 h,电针组脑水肿体积百分比、病灶侧TLR4 mRNA表达量及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HE染色显示神经元受损程度明显较模型组轻。结论电针治疗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组织水肿,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下调脑组织TLR4 mRNA和TLR4蛋白表达,进而控制其下游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减少血清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电针 穴位 磁共振 TLR4信号通路 炎性反应
下载PDF
不同分化类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冯元春 李晶英 +3 位作者 玉波 李卿瑞 钱李 康德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24-4131,共8页
探讨不同分化类型的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脂肪肉瘤的认识和术前诊断的准确率。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于腹腔及内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例85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和... 探讨不同分化类型的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脂肪肉瘤的认识和术前诊断的准确率。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于腹腔及内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例85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学特征,评价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显示,85例脂肪肉瘤病例中,高分化型18例、去分化型47例、黏液型13例,圆细胞型1例,多形性6例。采用影像学对7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分化类型进行诊断,其准确率为90.59%。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良好(Mc Nemar配对χ^2=2.33,p=0.51),Kappa指数为0.83(p〈0.05)。高分化型脂肪肉瘤主要由脂肪样成分组成,脂肪瘤样成分的CT扫描密度、MRI信号与正常的脂肪成分接近,但是有异常的纤维间隔混杂信号。去分化型脂肪肉瘤影像表现为分界清晰、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结构和明显的强化软组织病灶成份。黏液型脂肪肉瘤CT平扫密度及MRI信号与水相似,CT增强扫描表现为网状延迟强化。圆细胞型和多形型脂肪肉瘤多以实性软组织成分为主。本研究表明不同分化类型的脂肪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不同,CT、MRI对高分化型、去分化型和黏液型脂肪肉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对圆细胞型和多形型脂肪肉瘤的诊断准确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分化类型 腹膜后间隙 组织病理学 影像学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仁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旨在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对早期脑梗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脑梗塞病人经磁共振成像常规程序和弥散加权程序检查,弥散加权像采用稳态自由进动程序,每层需时57秒,弥散加权梯度为23mT。对同一层面的所有磁共振像进行... 目的旨在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对早期脑梗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脑梗塞病人经磁共振成像常规程序和弥散加权程序检查,弥散加权像采用稳态自由进动程序,每层需时57秒,弥散加权梯度为23mT。对同一层面的所有磁共振像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超急性脑梗塞弥散加权像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在T2加权像可显示的病变中,弥散加权像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在亚急性期,弥散加权像的病灶有可能会呈相对等信号。本组结果略不同以往的动物实验。结论弥散加权像能非常可靠地显示急性脑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成像 诊断 NM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