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福军亮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关键词 合并感染 临床特点 丙型肝炎病毒(HCV) HIV感染者 治疗 母婴垂直传播 静脉吸毒 艾滋病病毒 血友病患者 HCV感染 传播途径 国外研究 疾病进展 相互作用 人类健康 血制品 性接触
下载PDF
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病研究进展及前景 被引量:1
2
作者 施明 刘拥军 王福生 《肝脏》 2009年第6期483-486,共4页
关键词 干细胞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细胞分化 骨髓基质细胞 肝病 血管内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间质组织
下载PDF
肝衰竭和肝硬化的干细胞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政 王福生 《肝脏》 2013年第12期842-844,共3页
不同原因的慢性肝损害均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表现为序贯或重叠的严重病理过程,包括剧烈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硬化,死亡率高[1]。对肝移植的迫切需求与供体肝短缺之间矛盾突出,彰显发展新治疗策略的必要性。最近... 不同原因的慢性肝损害均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表现为序贯或重叠的严重病理过程,包括剧烈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硬化,死亡率高[1]。对肝移植的迫切需求与供体肝短缺之间矛盾突出,彰显发展新治疗策略的必要性。最近的研究显示: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手段能减缓肝脏炎症,改善瘢痕化和更新肝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肝衰竭、肝硬化的策略[2]。截止至2012年11月1日,在 ClinicalTrials.gov 网站检索“stem cells AND liver diseases”,有超过170项已注册或等待批准的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基质干细胞异质亚群,主要表达 CD105、CD73、CD44、CD90和 CD71;较少表达造血细胞标记如 CD45、CD34和 CD14,或协同刺激分子 CD80和 CD86。MSCs 可从不同组织如骨髓、脂肪组织、胎盘以及脐带胶质获取。重要的是,MSCs 不仅可分化成间充质细胞系和其它胚胎细胞系,在体内还具有介导免疫调节的功能[3]。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报道,输注 MSCs 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并使肝衰竭患者获益:改善肝脏功能、降低 Child-Pugh 和 MELD 评分、减少腹水及总死亡率(见表1)[4-8]。然而,临床干细胞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仍有一些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治疗 肝硬化 肝衰竭 CHILD-PUGH DISEASES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坏死 MSCS
下载PDF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IV-1感染者T淋巴细胞内病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褚福亮 张政 +2 位作者 刘庆峰 金磊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4年第5期321-322,325,共3页
目的 建立检测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IV 1的方法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原位杂交半定量检测记忆性T细胞 (CD+ 4 CD45RO+ )内的HIV 1,同时测定HIV 1感染者外周血CD+ 4 T淋巴... 目的 建立检测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IV 1的方法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原位杂交半定量检测记忆性T细胞 (CD+ 4 CD45RO+ )内的HIV 1,同时测定HIV 1感染者外周血CD+ 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血浆病毒载量。结果  7例病人中 6例有阳性结果 ,波动范围 0~6 2 9%。细胞内病毒含量的结果与血浆病毒载量完全一致。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IV 1的方法敏感性高 ,重复性好 ,检测速度快 ,可以成为评价艾滋病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型 原位杂交 流式细胞仪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若男 施明 王福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临床应用前景 人脐带 脂肪细胞分化 骨髓基质 心肌细胞 诱导条件 分化发育
下载PDF
FACS Aria流式细胞分选仪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晖 周春保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25-227,共3页
FACSAria是BD公司2003年推出的世界首款台式高速多荧光检测和分选的流式细胞仪,其主要特点是将所研究或调查的靶细胞快速从细胞群体中分选出来,还可以将单个或指定个数的细胞分选到特定的培养孔或板上进行下一步的功能实验,同时借助... FACSAria是BD公司2003年推出的世界首款台式高速多荧光检测和分选的流式细胞仪,其主要特点是将所研究或调查的靶细胞快速从细胞群体中分选出来,还可以将单个或指定个数的细胞分选到特定的培养孔或板上进行下一步的功能实验,同时借助全新的光学装置和收集系统等可大大提高样本获取细胞信息时的数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分选 质量控制体系 FACS 优化 流式细胞仪 荧光检测 细胞群体 功能实验
下载PDF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政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7期3378-3381,共4页
关键词 HIV感染者 艾滋病患者 IMMUNODEFICIENCY 过继性免疫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细胞治疗 therapy 患者生活质量 HARRT 人类健康
原文传递
自体免疫细胞疗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徐东平 施明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9期2805-2807,共3页
关键词 免疫细胞疗法 肿瘤生物治疗 临床研究进展 自体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活性因子 免疫抑制因素 免疫活性细胞
原文传递
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威巍 施明 +1 位作者 辛绍杰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582-1584,共3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免疫系统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者和调控者,是连接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DCs在外周血与组织中摄取和处理抗原之后,迁移到...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免疫系统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者和调控者,是连接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DCs在外周血与组织中摄取和处理抗原之后,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在淋巴结T细胞富集区将抗原递呈给静止淋巴细胞。未成熟的DCs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在完全成熟后,DCs表面表达高水平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此时才能有效激活T细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MHC-抗原肽复合物 治疗性 CELLS 引流淋巴结 T细胞反应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元元 金磊 +5 位作者 赫兢 福军亮 张晖 周春保 张政 王福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调查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1例丙型肝炎患者和117例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通过回顾性分析,调查我国丙型肝炎人群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健康人群... 目的调查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1例丙型肝炎患者和117例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通过回顾性分析,调查我国丙型肝炎人群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健康人群中,CD3+CD4+T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频率以及CD4/CD8比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而在慢性丙型肝炎人群中,CD3+CD4+T细胞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CD3-CD19+B细胞则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在肝硬化人群中,只有CD3-CD16+CD56+NK细胞频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在15~49岁的健康人及慢性肝炎人群中,女性CD3+CD4+T细胞亚群频率高于男性,而在肝硬化患者中女性CD3-CD19+B细胞频率低于男性;同时,在HCV感染的不同阶段,CD3-CD16+CD56+NK细胞亚群频率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CD3+CD8+T细胞频率则显著升高,在15岁以上人群,CD3-CD19+B细胞在健康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人群中呈持续升高的现象。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健康人群和HCV感染不同阶段人群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CV疾病进展、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临床科学评价丙型肝炎人群免疫状态提供重要的免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亚群 肝炎 丙型 慢性 肝炎病毒属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PD-1、CD28的表达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玮 章树业 +2 位作者 张政 陈牧雷 范谦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和CD2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和CD2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上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1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上PD-1和CD2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AP组和对照组相比,AMI组及UAP组CD4+、PD-1+双阳性细胞比例增高(P<0.05),而CD4+、CD28+双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作为负调控因子的PD-1表达增强,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和疾病进展中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 CD28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Tetramer和Elispot方法在评价特异性HIV-1细胞免疫反应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
12
作者 王怡瑞 张政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Tetramer方法 Elispot方法 评价 特异性HIV-1 细胞免疫反应 应用 艾滋病病毒1型
下载PDF
北京地区传播的SARS冠状病毒N区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政 徐东平 +3 位作者 李永纲 金磊 褚福亮 王福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98-102,共5页
SARS冠状病毒的N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是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反应主要针对的靶分子之一。收集并提取了我院收治的北京地区 1 2位确诊SARS患者的病毒RNA样本 ,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 3个片段扩增出N基因全序列 ,用pGEM T载体... SARS冠状病毒的N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是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反应主要针对的靶分子之一。收集并提取了我院收治的北京地区 1 2位确诊SARS患者的病毒RNA样本 ,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 3个片段扩增出N基因全序列 ,用pGEM T载体克隆后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发现 ,在 1 2条病毒N基因序列中 ,与北京地区最早报告的BJ0 1株SARS冠状病毒N基因序列相比 ,有 3个核苷酸替换 ,分布于 2个序列位点 ,分别为 2 841 7G→C(aa1 0 6S→T)和 2 8433C→T(aa1 1 1F→F同义突变 ) ,均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结果表明 ,北京地区传播的SARS冠状病毒N基因存在变异序列 ,但发生频率较低 ,提示N基因的结构稳定对病毒的生存较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冠状病毒 核衣壳蛋白 基因变异 北京地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负载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后表型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钱莘 施明 +3 位作者 张晖 张冰 徐东平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负载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后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用成分血分离机采集21例肝细胞癌患者和4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无血清AIMV培养基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负载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后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用成分血分离机采集21例肝细胞癌患者和4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无血清AIMV培养基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等因子诱导mDC分化、发育和成熟,同时加入HBcAg或HBsAg致敏mDC,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mDC表面分子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DC培养上清中IL12、IL10的含量,通过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比较抗原致敏后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在肝细胞癌患者中,(1)经HBcAg致敏的mDC表面分子CD80、CD86、CD40、HLADR的表达率(55%±26%、80%±13%、70%±13%、73%±24%)明显高于无抗原致敏组mDC(29%±25%、35%±18%、44%±26%、45%±23%,P<005);经HBsAg致敏的mDC仅HLADR的表达率(63%±15%)高于无抗原致敏组(45%±23%,P<005),其他表面分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AMLR中经HBV抗原致敏的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高于无抗原致敏组(P<005),而且HBcAg的致敏效果优于HBsAg的致敏效果(P<005)。(3)经HBcAg致敏的mDC分泌IL10和IL12的量(236pg/ml±95pg/ml,733pg/ml±212pg/ml)明显高于经HBsAg致敏的mDC(35pg/ml±9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 抗原致敏 HB HLA-DR IL-12 IL-10 乙型肝炎病毒 能力 合并 结论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捍卫 王慧芬 +2 位作者 王福生 金波 段学章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治疗持续有效,未发生YMDD变异,5例发生变异。无变异组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12周时,HLA-D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8周时,CD80、CD40和CD1a与治疗前比明显提高(P<0·05)而HLA-DR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83及HLA-DR降低(P<0·05);治疗48周时,HLA-DR仍低于治疗前(P<0·05)。无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48周时,CD4+T细胞比例增高,NK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变异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则无显著改变。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有效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40可随着HBV被长时间有效抑制而得到部分恢复,治疗过程中有DC表面的HLA-DR暂时降低,而后HLA-DR水平恢复和CD1a明显提高,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上升和NK细胞比例下降。而发生YMDD变异组,DC表面HLA-DR呈现持续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树突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天然免疫应答清除HBV的作用及其临床免疫治疗的前景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158-1159,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免疫治疗 天然免疫应答 清除 HBV 特异性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 抗肝炎病毒 病毒颗粒 临床恢复 慢性炎症 致病过程 临床进展 抗感染 保护性 肝硬化 抗病毒
原文传递
临床肿瘤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7
作者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18-2020,共3页
关键词 基因治疗 恶性肿瘤 靶基因 基因载体 腺病毒
原文传递
重型戊型肝炎的早期预测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文瑾 范振平 +5 位作者 张海燕 蔡少平 高峰 陈红梅 罗生强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0期2143-2145,共3页
戊型肝炎(戊肝)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我国17个城市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调查表明,戊肝占3.4%-26.3%,平均为9.7%。国内外多报道此病为急性自限性感染,预后良好。但临床也不乏因... 戊型肝炎(戊肝)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我国17个城市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调查表明,戊肝占3.4%-26.3%,平均为9.7%。国内外多报道此病为急性自限性感染,预后良好。但临床也不乏因感染戊肝而导致重肝甚至死亡的病例。在印度40%重型肝炎是因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所致。孕妇在HEV感染后可以导致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15%~20%。我国379例早中晚期孕妇感染戊肝的病死率分别为1.5%、8.5%和21.0%。但目前对引起重症戊肝的主要因素尚缺乏系统的分析,为此,我们将近年来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收治的戊肝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致重型戊肝发生的因素并做早期预测分析,希望对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戊型肝炎 预测分析 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 早期 戊肝病毒 临床常见 重型肝炎 孕妇感染 发展中国家 感染后
原文传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政 王福生 +6 位作者 赵敏 刘敬超 徐东平 金磊 陈菊梅 王敏 褚福亮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变化趋势 ,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分析SARS患...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变化趋势 ,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分析SARS患者DC细胞亚群变化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发现 ,SARS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DC细胞亚群数量就明显下降 ,并在随后 4~ 5周维持低水平、甚至消失 ;重症患者病程较长 ,约持续 9周以上 ,而一般患者病程约持续 6周 ;前者在发病 6周后DC亚群数量才恢复至正常值 ,而后者在发病 4周后DC亚群数量就开始回升。结论 SARS患者发病期间体内DC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下降 ,提示DC细胞抗病毒能力降低 ;这既与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攻击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亚群 临床意义 冠状病毒感染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免疫学及病毒学特点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政 赵敏 +6 位作者 聂为民 金磊 姜天俊 汤紫荣 王建 张林琦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过程中免疫学及病毒学的动态变化特点,并评价培养的细胞体系抗病毒活性。方法采集14例HIV感染者和6名健康人的PBMC,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每3天观察细胞增殖情...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过程中免疫学及病毒学的动态变化特点,并评价培养的细胞体系抗病毒活性。方法采集14例HIV感染者和6名健康人的PBMC,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每3天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同时检测细胞表型、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和病毒载量。结果培养的健康人PBMC在(35±5)d最大增殖(61±8)倍;7例培养成功的HIV感染者PBMC在(21±6)d最大增殖(17±13)倍,另7例HIV感染者PBMC培养失败;同时发现HIV感染者PBMC体外培养最大增殖时间与其培养前外周血基础CD4/CD8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表型分析发现,培养的PBMC为优先CD8细胞增殖的异质T细胞群,主要由CD4、CD8及CD3CD56细胞组成;部分HIV感染者PBMC培养期间分泌白细胞介素(IL)1α、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0等细胞因子能力较高;而11/12例HIV感染者PBMC体外培养初期可扩增出大量病毒,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病毒载量逐渐降低甚至低于检测限。结论体外大量扩增基础CD4/CD8比值较高的HIV感染者外周血PBMC是可行的,扩增的细胞具备较强的Th1细胞免疫反应能力,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的免疫细胞治疗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细胞体外培养 免疫学 病毒学特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感染者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 (TNF)-Α 细胞因子 细胞增殖情况 肿瘤坏死因子 体外大量扩增 免疫反应能力 病毒载量 抗病毒活性 白细胞介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