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种抗生素对厌氧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1
作者 于勇 祝小枫 +1 位作者 王亚军 施志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0-10,共1页
本研究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了6种抗生素对105株临床分离厌氧菌及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分离的50株类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氯林可霉素对所有试验菌株均具极强的抗菌活性,MIC<sub>90</sub>不超过0.78μg/ml。甲硝唑... 本研究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了6种抗生素对105株临床分离厌氧菌及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分离的50株类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氯林可霉素对所有试验菌株均具极强的抗菌活性,MIC<sub>90</sub>不超过0.78μg/ml。甲硝唑对类杆菌和梭菌也有很强的抗菌活性,MIC<sub>90</sub>分别为3.13μg/ml和0.78μg/ml,但对其它种厌氧菌的抗菌活性不强。头孢唑肟、氧哌嗪青霉素对试验菌株的MIC<sub>50</sub>较小,但对部分菌株的MIC<sub>90</sub>为25μg/ml,抗厌氧菌的活性有限。头孢噻肟和头孢噻甲羧肟对各类厌氧菌以及头孢噻啶、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对类杆菌的抗菌活性均很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抗菌活性 厌氧菌 头孢噻啶 头孢噻甲羧肟 氧哌嗪青霉素 琼脂平板稀释法 试验菌株 类杆菌 氯林可霉素 羧苄青霉素
下载PDF
选择性消化道灭菌对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熊德鑫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1-363,366,共4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 (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 (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 ) ,记录发病 72小时组...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 (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 (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 ) ,记录发病 72小时组织学、血清TNFα、IL 1β、肠道菌群、血浆D 乳酸 (肠通透性指标 )和内毒素含量及病死率。结果 SDD使ANP胰腺和小肠病理改变减轻 ,TNFα水平下降 (P<0 .0 1)。ANP时肠道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 ,双歧杆菌数量减少 ,SDD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 ,双歧杆菌数量不变 ,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比值 (B/E值 )回升 (P<0 .0 1)。SDD组血浆D 乳酸由 ( 8.0 5 ±3.0 5 )mg/L降至 ( 3.95±1.83)mg/L(P <0 .0 1) ,门静脉内毒素由 ( 0 .42 3±0 .15 5 )EU/ml下降至 ( 0 .2 2 7±0 .0 84)EU/ml(P<0 .0 1)。ANP组 72小时病死率为 5 8.8% ,SDD组为 14 .3% (P=0 .0 0 5 )。结论 SDD可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含量 ,保护正常菌群 ,维护肠屏障 ,减轻了ANP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有助于提高ANP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选择性肠道灭菌 SDD
下载PDF
烧伤后大鼠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易位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勇 施志国 +4 位作者 王亚平 祝小枫 蓝复生 游瑞兰 常国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0-33,共4页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率也很低。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的动物(BⅠ组)肠壁病变严重,肠道菌群改变明显。其中,肠杆菌在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中的菌量均明显升高;回肠内容物中拟杆菌的菌量明显减少;该组动物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明显增高,达60%。此外,BⅠ组、Ⅰ组部分动物发生了由棒状杆菌及由棒状扦菌和肠杆菌混合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根据不同肠段肠壁病变严重程度、菌群变化的部位以及不同部位肠管生理功能的不同,我们推测,回肠以上肠段是肠道细菌易位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易位 胃肠道 微生态学
下载PDF
银锌霜、负离子流照射及湿润烧伤膏治疗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郭振荣 盛志勇 +7 位作者 杨红明 刁力 赵东彦 熊德鑫 祝小枫 邵昌发 常国友 王晓红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1-183,共3页
关键词 烧伤 绿脓杆菌 大鼠 银锌霜
原文传递
慢性消化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玉川 冯天杰 +4 位作者 赵江华 王磊辉 申民强 王继德 熊德鑫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7-268,共2页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F)是肠道微生态改变和肠内炎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可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细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肠外易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是细菌移位的两个主要原因.由于肠道通透性和肠道微生态临...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F)是肠道微生态改变和肠内炎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可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细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肠外易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是细菌移位的两个主要原因.由于肠道通透性和肠道微生态临床上都缺乏客观、准确的检测方法,既无法确定一个科学的IBF的诊断标准,也很难明确肠道微生态失衡与IBF的关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多种慢性消化病患者肠道通透性和肠道菌群的测定,以探讨IBF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黏膜屏障 功能障碍 消化病 患者 慢性 肠道通透性 肠道微生态改变 毒性代谢产物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姚咏明 田惠民 +3 位作者 王亚平 于燕 盛志勇 徐世豪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2-285,共4页
应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初期循环 TNF 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动态变化与门脉系统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预防性给予 TNF-McAb 治疗则可有效地减轻... 应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初期循环 TNF 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动态变化与门脉系统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预防性给予 TNF-McAb 治疗则可有效地减轻机体的全身性损害。提示:严重损伤早期体内 TNF 的过度产生、释放,对宿主肝、肾及肺等器官功能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脓毒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肿瘤坏死因子 多脏器衰竭
原文传递
检测不同菌量标本中菌群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祝小枫 熊德鑫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64-365,共2页
检测不同菌量标本中菌群方法的评价祝小枫熊德鑫人体各系统微生物群的监测在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所有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厌氧菌群占绝对优势[1]。由于对厌氧菌的培养及鉴定技术要求较高,在体内各部... 检测不同菌量标本中菌群方法的评价祝小枫熊德鑫人体各系统微生物群的监测在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所有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厌氧菌群占绝对优势[1]。由于对厌氧菌的培养及鉴定技术要求较高,在体内各部位优势种群的数量和分类又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量 菌群 卫生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大鼠烫伤后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宁 孙世荣 +3 位作者 迟兵 丁桂凤 尚红生 邓玉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3-215,240,共3页
在大鼠20%体表面积Ⅲ变烫伤的动物模型上,观测了伤后不同时间内的Mφ和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没有变化,IL-1产生升高(伤后1—3天),淋巴细胞转化降低(3天)J,IL-2产生明显降低(12小时—5天)。这一变化与伤后机体应激状态... 在大鼠20%体表面积Ⅲ变烫伤的动物模型上,观测了伤后不同时间内的Mφ和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没有变化,IL-1产生升高(伤后1—3天),淋巴细胞转化降低(3天)J,IL-2产生明显降低(12小时—5天)。这一变化与伤后机体应激状态时体内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白细胞介素 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引起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严鸣 龚肖崎 张亚霏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9-102,共4页
采用中性粒细胞(PMN)与玻璃珠粘附和PMN与血管内皮细胞(EC)粘附两种模型,以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PMN的刺激因子,研究糖皮质激素(GC)对TNF引起的大鼠PMN粘附的影响,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RU38486观察GR在粘附中的作用。结... 采用中性粒细胞(PMN)与玻璃珠粘附和PMN与血管内皮细胞(EC)粘附两种模型,以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PMN的刺激因子,研究糖皮质激素(GC)对TNF引起的大鼠PMN粘附的影响,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RU38486观察GR在粘附中的作用。结果发现,TNF能明显增强大鼠PMN的粘附(P<0.01);Dex不能抑制经TNF预处理的PMN的粘附(P>0.05),但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经TNF预处理再同时给予Dex和RU38486的PMN粘附同样明显增强(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粘附 糖皮质激素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烧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2及IL-2R表达的改变
10
作者 孙世荣 徐世豪 +3 位作者 田惠民 郭振荣 京萨 盛志勇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85-187,247,共3页
IL-2主要与淋巴细胞膜表面的 IL-2R 相结合,具有活化淋巴细胞,促进增殖的作用。烧伤后淋巴细胞产生 IL-2及 IL-2R 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IL-2降低40%~60%,IL-2R 表达降低25%~55%,尤以伤后一周为甚。说明烧伤不仅抑制了 T 辅助细胞产生 I... IL-2主要与淋巴细胞膜表面的 IL-2R 相结合,具有活化淋巴细胞,促进增殖的作用。烧伤后淋巴细胞产生 IL-2及 IL-2R 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IL-2降低40%~60%,IL-2R 表达降低25%~55%,尤以伤后一周为甚。说明烧伤不仅抑制了 T 辅助细胞产生 IL-2。而且还抑制了 IL-2R 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烧伤 免疫球蛋白 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