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肠通透性改变测定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祝小枫 熊德鑫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6-38,22,共4页
我们采用国产的气相色谱(SP-3400型)建立了肠通透性改变的测定方法,主要是测定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浓度,以确定肠粘膜致密结构情况,如出现甘露醇含量不变,乳果糖吸收增加,说明肠通透性增加,测定标准液中甘露醇和乳果糖,含... 我们采用国产的气相色谱(SP-3400型)建立了肠通透性改变的测定方法,主要是测定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浓度,以确定肠粘膜致密结构情况,如出现甘露醇含量不变,乳果糖吸收增加,说明肠通透性增加,测定标准液中甘露醇和乳果糖,含量为50~500nmol和10~200nmol时,随进样量改变而呈线性改变,与shippee报告一致。此方法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烧伤病人及动物模型的肠通透性改变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通透性 烧伤
下载PDF
烧伤大鼠肠道膜菌群的微生态失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2 位作者 盛志勇 邵昌发 李燕翔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7-90,共4页
定量分析了烧伤大鼠的肠道粘膜及内容物中5类菌群,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了细菌培养,结果烧伤大鼠48h的膜菌群变化明显,其中空肠膜菌群中,肠杆菌的活菌计数为5.25±0.67,肠球菌为4.01±0.4,双歧杆菌为4.10±0.13,类杆菌为5.42&... 定量分析了烧伤大鼠的肠道粘膜及内容物中5类菌群,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了细菌培养,结果烧伤大鼠48h的膜菌群变化明显,其中空肠膜菌群中,肠杆菌的活菌计数为5.25±0.67,肠球菌为4.01±0.4,双歧杆菌为4.10±0.13,类杆菌为5.42±0.79,乳杆菌为5.75±0.17,回肠膜菌群中5类菌群活菌计数分别为5.58±1.42,0,3.90±0.77,5.28±1.69,4.61±0.80,盲肠膜菌群依次为5.51±1.21,0,4.37±0.61,5.77±0.69,5.02±0.09,而盲肠内容物的5类菌数分别为7.37±1.02,5.70±1.47,6.46±1.18,7.76±0.88,6.75±0.20,内脏及血培养结果显示,烧伤48h大鼠血培养阳性率为50%,细菌移位率达41%,出现了微生态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膜菌群 微生态失调
下载PDF
黄褐斑病人皮损区皮肤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10-14,23,共6页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加(5×10 ̄3/cm2),分离率高(17-39%),与健康人相比(5×10 ̄2/cm ̄2及1~3%)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经治后黄褐斑病人常住厌氧菌增加(从68,52%到100%,P<0.05),使用皮肤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褐斑 皮肤菌群 菌群改变 生态平衡
下载PDF
脆弱类杆菌基因探针初步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1 位作者 盛志勇 郑理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8-30,共3页
使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对36株厌氧菌和需氧菌检测,用细菌直接点样滤膜与深针杂交结果,对脆弱类杆菌呈阳性反应,对其它厌氧菌和需氧菌呈阴性反应,其敏感性为89%,其特异性为91.7%,对脆弱类杆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0PgDN... 使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对36株厌氧菌和需氧菌检测,用细菌直接点样滤膜与深针杂交结果,对脆弱类杆菌呈阳性反应,对其它厌氧菌和需氧菌呈阴性反应,其敏感性为89%,其特异性为91.7%,对脆弱类杆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0PgDNA和104CFU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 基因探针 脆弱类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