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5家医院6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MRI分型(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勇华 张微微 +2 位作者 李娟 李秀敏 李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0期151-153,共3页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_平均年龄(65.6±10.2)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七通舒胶囊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微微 周小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1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主要成分是三七,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40316)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试验中心完成。采用Koizumi法制备...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主要成分是三七,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40316)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试验中心完成。采用Koizumi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88只大鼠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依照再灌注后取样时间点的不同分为1,3.7,10,15 d共5组(每组 8只);三七通舒胶囊药物干预组,缺血2 h再灌注后2 h即开始给药, 依照再灌注后取样时间点的不同亦分为1,3,7,10,15 d共5组(每组8 只)。各时相点取材,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使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草酸-焦锑酸钾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缺血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与药物干预组脑水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以缺血再灌注7 d为例,缺血再灌注组、药物干预组、假手术组分别为 (70.79±2.44)%,(68.11±2.78)%,(65.76±2.57)%,P<0.05]。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仅见少量VEGF表达,而层粘连蛋白表达较多[VEGF为 (18.37±4.86)个/高倍视野,层粘连蛋白为(62.76±5.99)个/高倍视野]。缺血再灌注组中,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梗死灶周边区VEGF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再灌注1,3,10 d分别为(35.34±6.64),(56.96±5.86), (113.86±9.05)个/高倍视野],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呈先减弱后逐渐增强的趋势[再灌注1,3,10 d分别为(30.86±4.94),(56.74±4.16),(88.36 ±3.03)个/高倍视野]。药物干预组中,随给药持续时间的延长,二者表达趋势同缺血再灌注组,且三七通舒胶囊药物干预组大鼠其VEGF、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更强。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可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并增强VEGF及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从而起到了一定的神经保护及促进神经组织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内皮生长因子 层粘连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三七
下载PDF
国产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微微 杨新平 朱光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钴胺治疗组(n=20)。对比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神经功能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4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主观症状均有改善,至16周时改善程度达最大,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1)。治疗后第8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客观体征开始改善,无论从客观征评分还是从疗效判断上,改善程度不如主观症状改善明显,两组间平均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治疗16周后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组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有效率上肢分别为50.0%和68.4%,下肢分别为55.6%和61.9%。两组主客观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综合疗效分别为76.2%和84.2%。结论:国产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疗效相似,且具有安全,耐受性良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疗法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疗法 神经传导/药物作用
下载PDF
中草药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娟 魏亚洲 范正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草药部分药学成分对神经元细胞病理损伤的恢复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9-01/2001-12与中药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herb,neural prot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 目的:探讨中草药部分药学成分对神经元细胞病理损伤的恢复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9-01/2001-12与中药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herb,neural prot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6-01/2003-12与中药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中药疗法、神经保护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筛,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然后,对筛选出的文献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篇与中药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的文章,其中8篇来源于近期发表或权威的杂志,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多项观察结果显示,部分中草药的药学成分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有治疗及保护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途径中:对抗钙离子的细胞内流、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对抗细胞凋亡、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不良作用及拟雌激素样作用。结论:中草药的部分药学成分黄芩甙、银杏内酯、芹菜素、三七总皂甙、川芎嗪、丹参酮、丹参素、人参皂甙等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有治疗及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疗法 神经保护药
下载PDF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国强 张微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66-167,共2页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数天内血压的控制一直有不同见解,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控制是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和神经功能恢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数天内血压的控制一直有不同见解,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控制是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和神经功能恢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cuteischemicstroke,hypertension,hypotension,neurologicaldefection,pro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功能缺失,预后”。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预后相关的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3篇关于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功能恢复之间关系的文献,并选取了其中16篇,排除的17篇文献中,9篇因系重复的同一研究,8篇为Meta分析研究。资料综合:16篇文献中,7项临床实验(共计8445例患者)涉及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控制血压与功能恢复的影响,2项临床实验(共计76例患者)为观察应用药物提高血压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7项研究为脑卒中急性期动态血压观测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共计19912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高血压 低血压 预后
下载PDF
青年脑卒中2359例全国性多中心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英文) 被引量:58
6
作者 张微微 张茁 毕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9期2694-2695,共2页
目的调查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寻求青年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个体化最佳效果。方法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医院收集1996-01-01/2000-12-31所有脑卒中住院患者64558例,其中18~45岁青年脑卒中患者6305例,抽取2359例统计其发病年... 目的调查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寻求青年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个体化最佳效果。方法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医院收集1996-01-01/2000-12-31所有脑卒中住院患者64558例,其中18~45岁青年脑卒中患者6305例,抽取2359例统计其发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有无吸烟、饮酒以及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血脂、临床诊断和转归等情况。结果反馈调查2359例中,平均年龄40岁(18~45岁),男女比例为2.63:1,男性占77.70%。40~45岁者占青年卒中总数的62.40%,伴有原发性高血压38.02%(897/2359),冠心病7.42%(175/2359),糖尿病4.58%(108/2359),高血脂4.58%(108/2359);家族史中有高血压15.81%(373/2359),有脑卒中12.04%(284/2359),有糖尿病1.74%(41/2359)。结论青年卒中在中国并不少见;男性脑卒中患者居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及家族史原发性高血压是青年卒中最显著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卒中 中国 发病因素 调查 年龄 性别 合并症
下载PDF
CTA-MIP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侧枝循环及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勇 魏微 +2 位作者 李莹 张微微 朱光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证实CTA-MIP得到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根据CTA-MIP对其患者侧枝循环评分;根据90 d... 目的证实CTA-MIP得到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根据CTA-MIP对其患者侧枝循环评分;根据90 d的mRS分为预后好组(mRS≤2)和预后差组(mRS>2)。利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判定侧枝循环状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患者中57例预后好,58例预后差。基线期的NIHSS评分(P=0.001)和年龄(P=0.038)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P=0.003)。侧枝循环评分可以预测患者的转归,超过2分者预后多数好(P=0.023)。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CTA急诊获得侧枝循环状态,间接推断半暗带的信息,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枝循环 大脑中动脉 脑梗死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脑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与血管修复的相关性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光明 张微微 +1 位作者 赵文芳 郝小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8期3816-3817,T002,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血管收缩功能相关蛋白在脑梗死患者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变化,以期了解脑小动脉病变中VSMC的表型转化及细丝蛋白在表型转化中的意义,指导临床小动脉硬化型脑卒中的准确... 目的:观察两种血管收缩功能相关蛋白在脑梗死患者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变化,以期了解脑小动脉病变中VSMC的表型转化及细丝蛋白在表型转化中的意义,指导临床小动脉硬化型脑卒中的准确防治。方法:选取尸解脑标本,分为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脑小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细丝蛋白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细丝蛋白表达强度(PU)分别为53.50±2.00和34.21±2.36;梗死组为57.40±2.43和36.10±1.51,与对照组相比F值为15.273和4.592,P值为0.001和0.046,梗死组阳性表达强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硬化小动脉中膜数目减少。内膜下VSMC显著增生,并可能同时存在合成及收缩表型VSMC,分别代偿性的高表达细丝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以维持血管构型及收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小动脉平滑肌细胞 细胞表型转化 VSMC 免疫组织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晓萍 张微微 +1 位作者 冯军 谢惠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62-4263,共2页
目的:比较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多态在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 目的:比较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多态在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在68例帕金森病患者、104例AD患者和110例正常人中观察ApoE基因多态的分布,并通过χ2检验和比值比(OR)对该多态与帕金森病、AD作相关分析。结果:ApoEε2/ε3/ε4多态的分布存在明显的AD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等位基因,χ2=24.94,df=2,P=0.0000;基因型,χ2=25.663,df=5,P=0.0001)。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间不存在ApoE基因多态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χ2=1.45,df=2,P=0.482)。关联分析亦未显示与帕金森病关联(OR=4.28,P>0.05)。ApoEε2/ε3/ε4多态的分布在帕金森病-AD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等位基因,χ2=10.85,df=2,P=0.0044基因型,χ2=13.17,df=5,P=0.022)。结论:ApoEε2/ε3/ε4多态可能是AD的疾病易感因子,但与帕金森病的疾病易感性关系不大。ApoEε2/ε3/ε4多态在帕金森病、AD的发病风险中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APOE 神经元
下载PDF
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0
作者 魏微 张微微 王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582-583,共2页
目的评价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有效性。方法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31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8例,采用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10d;对照组147例只给予丹红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9.59%。两... 目的评价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有效性。方法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31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8例,采用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10d;对照组147例只给予丹红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9.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优于单纯应用丹红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眩晕 后循环缺血 丹红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正侠 张微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944-1945,共2页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者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者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对脑卒中预后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相关因素 并发症 预后 发病机制 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卫华 刘楠 +2 位作者 陈辉 张微微 朱光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PCT)得到的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PCT评估梗死核心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随访90 d的mRS评分,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PCT与...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PCT)得到的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PCT评估梗死核心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随访90 d的mRS评分,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PCT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年龄是预后最重要的预测因素(P<0.01)。基线NIHSS评分(P=0.021)和HMCAS(P=0.038)与预后呈负相关。与ICA(和M1)闭塞相比,M1闭塞相对预后较好(P=0.012)。血管再通与否也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P=0.010)。PCT得出的梗死核心体积并不能准确预测预后(P=0.145),PCT测出的半暗带体积与预后呈正相关(P=0.044)。结论:PCT有利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治疗决策及早期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CT 缺血半暗带 急性脑梗死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协同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晓萍 徐涛 +3 位作者 张微微 谢惠君 李莉 郑惠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对长海医院及北京军区总医院2001-09/2003-12收治的135例帕金森病患者、138例健康对照个体中观察了DBH基因和COMT基因两种多态的分布,通过比值比分析各自及联合后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结果:DBH基因A2/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正相关(OR=2.094,95%CI:1.133~3.922),病因分数为0.522,A1/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存在负关联(OR=0.468,95%CI:0.241~0.893),预防分数为0.532;COMT多态本身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无关,但与DBH基因A1/A2基因型协同作用,G/G基因型使患帕金森病风险增加至5.6倍,病因分数达0.822,G/A基因型减少帕金森病风险(OR=0.227),预防分数为0.772。结论:DBH基因TaqⅠ及COMT基因NlaⅢ多态单独作用对帕金森病易患性的影响是微弱的,两者协同作用改变了研究群体的帕金森病易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Β羟化酶 儿茶酚0-甲基转移酶 基因
下载PDF
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与单胺氧化酶B基因微卫星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晓萍 郑惠民 +3 位作者 张微微 谢惠君 冯军 丁素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879-6881,共3页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oxidaseB,MAOB)基因内含子2区(GT)n微卫星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14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和...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oxidaseB,MAOB)基因内含子2区(GT)n微卫星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14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和21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MAOB基因(GT)n微卫星多态分型,并通过相对风险率(relativerate,RR)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作相关分析。结果:①病例-对照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5.11,df=15,P=0.048)。其中168,170,184,186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正相关,而172bp和182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负相关。②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帕金森病患者中仅184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χ2=17.54,P=0.00003),182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少(χ2=9.10,P=0.026)。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中168,170,186,188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168bpχ2=9.55,P=0.002;170bpχ2=5.30,P=0.021;184bpχ2=24.76,P=0.000001;186bpχ2=4.35,P=0.037)。结论:MAOB基因内含子2中(GT)n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有关。这种关联关系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帕金森病 发病风险 单胺氧化酶B 患者 内含子2 相关研究 等位基因频率 微卫星 B基因 多态
下载PDF
鼠脑出血后海马内皮素-1变化与脑出血继发性损伤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勇华 赵志娟 +1 位作者 张微微 王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5期3424-3425,T001,共3页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脑内内皮素(ET-1)表达与脑出血灶周围组织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30只单纯随机分为注射胶原酶4,24,48,72h组及假手术组,通过免疫组化、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及干湿法观察...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脑内内皮素(ET-1)表达与脑出血灶周围组织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30只单纯随机分为注射胶原酶4,24,48,72h组及假手术组,通过免疫组化、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及干湿法观察脑出血后海马ET-1表达和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水含量。结果:给大鼠尾壳核注射胶原酶0.5IU,4h后即可见直径约2.5mm的血肿,脑水含量即明显升高,24h达高峰;与此同时脑出血后4h海马CA1犤(37.6±7.3)个/切片犦、CA3区犤(41.3±3.7)个/切片犦的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犤(18.3±4.0),(27.1±4.3)个/切片犦明显增加,24h犤(75.8±6.6),(88.4±9.6)个/切片犦最为显著,阳性细胞数及平均截面积除72h组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的显著性意义(t=2.306~5×106,P<0.01或P<0.05),72h后阳性细胞数已逐渐接近正常。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脑内ET-1过度表达可能是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和继发性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内皮素-1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水肿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微 刘莹 张微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中,病因为恶性高血压8例,肺部感染伴原发性高血压1例,子痫4例...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中,病因为恶性高血压8例,肺部感染伴原发性高血压1例,子痫4例,肺癌化疗后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偏瘫等。神经影像学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病因复杂,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大多数病灶为可逆性,但有部分损害可长期存在,尽早正确治疗对减轻神经功能损害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临床特征 磁共振
下载PDF
脑卒中后痫性发作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邢建丽 王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558-4559,共2页
综述了脑卒中后痫性发作的相关问题,包括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发作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分型、处理及预后康复。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癫痫症状发生的没必要治疗,对于皮质受累、脑出血量大于40mL、颞叶、枕叶等脑叶受累的... 综述了脑卒中后痫性发作的相关问题,包括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发作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分型、处理及预后康复。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癫痫症状发生的没必要治疗,对于皮质受累、脑出血量大于40mL、颞叶、枕叶等脑叶受累的高危脑卒中患者应密切注意,可给予短期的抗癫痫预防性用药。对于晚发的和复发的应给予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定时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并发症 癫痫 综述文献
下载PDF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原发性癫痫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秀欣 张微微 +2 位作者 郭文华 黄勇华 魏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252-253,共2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原发性癫痫患者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原发性...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原发性癫痫患者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原发性癫痫患者手术前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与正常组无差别(P>0.0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与性别无关。结论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以导致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对这类患者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补充,可能会改善癫痫患者脑内缺氧的状态,缓解癫痫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癫痫 抗癫痫药 副反应
下载PDF
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与临床关系的探讨(附20例尸检资料)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芳龄 张葆樽 +3 位作者 高军茂 王冬嫣 田玉旺 张晓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42-144,共3页
对20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了病理改变与其临床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外侧混合型出血多见,出血量大,常继发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干出血。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病史时间的长短无关,但本... 对20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了病理改变与其临床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外侧混合型出血多见,出血量大,常继发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干出血。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病史时间的长短无关,但本组患者发病前后血压均很高。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出现的早、瞳孔不等大或双瞳孔缩小、去脑强直、完全性肢瘫及双侧病理反射阳性。本资料提示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并非取决于出血部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坚持长期有效地治疗高血压仍是预防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性 病理 症状
下载PDF
盐酸阿罗洛尔对原发性震颤患者震颤症状的改善效应:30例分析(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文记 曾湘豫 +2 位作者 王新德 张微微 高军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8-169,共2页
背景:原发性震颤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常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但是需要服用的药物剂量大,患者常不能坚持治疗。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断剂,药物副作用小,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治... 背景:原发性震颤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常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但是需要服用的药物剂量大,患者常不能坚持治疗。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断剂,药物副作用小,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原发性震颤的药物。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在中国人中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和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9-04/2000-12在北京医院、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被诊断为原发性震颤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4岁,病程1~40年,平均(15.8±12.6)年。方法:对患者上肢、头部及下肢震颤程度、手的功能障碍程度、写字,画圈时手颤的程度、对震颤所致痛苦的主诉6项症状由专门医生在患者服药前及服药第2,4,6周分别评分。根据其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记分为1分,2分,3分。评估标准:①显效: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大于7分以上。②有效: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为6.5~3分。③稍有效: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为3~1.5分。④无变化: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为1~-1分。⑤恶化: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小于-1.5分。同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药物的副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估结果。②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震颤30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11例,稍有效5例,无效7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73.4%。②治疗前平均血压为(138.5±14.6)/(84.2±6.4)mmHg(1mmHg=0.133kPa)。1个疗程结束后的平均血压为(130±10)/(79.7±6.3)mmHg。治疗前平均心率为(77.5±6.4)次/min,治疗后为(75±6.4)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30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占13.4%。1例服药后出现困倦感,1例服药后出现失眠,2例出现头胀头晕,其中1例自感震颤症状加重而退出治疗。结论:盐酸阿罗洛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震颤症状,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有效药物,服用方便而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 丙醇胺类 肾上腺紊能β受体拮抗剂 盐酸阿罗洛尔 原发性震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