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血清白蛋白用于动脉斑块内骨桥蛋白分子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梦琪 包志宏 +3 位作者 王亚斌 张继彬 杨宁 曹丰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光学纳米探针(ICG-HSA-OPN),靶向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实现对动脉易损斑块的精准识别。方法 HSA耦联骨桥蛋白(OPN)活性短肽后,于水溶液中通过静电作用包载吲哚菁绿(ICG)自组装为纳米颗粒。用透射电镜...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光学纳米探针(ICG-HSA-OPN),靶向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实现对动脉易损斑块的精准识别。方法 HSA耦联骨桥蛋白(OPN)活性短肽后,于水溶液中通过静电作用包载吲哚菁绿(ICG)自组装为纳米颗粒。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光谱对探针进行表征,CCK-8实验检测探针对MOVAS细胞系的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能力。结果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径均一,大小约为20 nm;紫外光谱显示ICG已成功包载入HSA纳米探针,CCK-8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纳米探针(ICG 0~100μg/ml)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靶向OPN纳米探针组细胞摄取能力明显强于非靶向组。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能够特异性靶向易损斑块内合成型平滑肌细胞的纳米探针,且生物相容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纳米探针 骨桥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靳志涛 刘宏斌 +2 位作者 胡莉华 丁力平 胡桃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再灌注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靳志涛 刘宏斌 +2 位作者 常艳 胡莉华 胡桃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3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冠心病患者1421例,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根据CTA结果,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n=626),其余...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冠心病患者1421例,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根据CTA结果,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n=626),其余为对照组(n=79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4.05%(626/1421)。两组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1.337,95%CI 1.039~1.721,P=0.024)、收缩压(OR=1.014,95%CI 1.009~1.020,P=0.000)、三酰甘油(OR=1.190,95%CI 1.055~1.341,P=0.005)、心肌梗死病史(OR=1.463,95%CI 1.088~1.966,P=0.012)均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