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马玥 张莹 +6 位作者 孙琦 史振伟 黄转青 杨飞 石浩源 杨亚龙 徐风华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参照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GB/T 14233.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新型沸石止血纱布进行安全性研究,采用CCK8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 目的研究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参照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GB/T 14233.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新型沸石止血纱布进行安全性研究,采用CCK8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和致敏试验。结果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细胞毒性等级均在0~1,溶血率为3.37%,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反应和致敏试验均呈阴性。结论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生物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止血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T、B细胞表位的免疫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2
作者 李渊源 孙琦 +3 位作者 杨齐 黄转青 张莹 徐风华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种结构蛋白p72、p17、p49、M1249L和H240R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线性B细胞和构象B细胞表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种蛋白质均为亲水性,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仅M1249L例外;预测到抗原性良好、无毒、无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优势表位27个,线性B细胞优势表位35个;预测到仅针对p72的构象B细胞优势表位2个。结论:ASFV的5种蛋白质可能具有多个潜在T、B细胞表位,其中B细胞表位相对占优,5种蛋白质中p72和M1249L最具疫苗研发前景,可结合蛋白质相关参数信息为构建ASF表位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预测 表位 T细胞 B细胞 免疫信息学
下载PDF
Ziltivekimab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和炎症反应的疗效研究
3
作者 马玥 黄梦杰 +1 位作者 孙琦 徐风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评价Ziltivekimab对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炎症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PubMed、Embase、MEDLINE、Clinical Trials Websit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Ziltivekimab治疗CKD患... 目的:评价Ziltivekimab对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炎症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PubMed、Embase、MEDLINE、Clinical Trials Websit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Ziltivekimab治疗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炎症有效性的RCTs,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篇RCTs,共334例CK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Ziltivekimab试验组的hsCRP(P=0.01),SAA(P<0.000 01),纤维蛋白原(P<0.000 01),LDL-C(P<0.000 01),HDL-C(P=0.04)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Ziltivekimab能降低慢性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志物,有效减少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炎症反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ltivekimab 慢性肾脏病 心血管疾病 慢性炎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1例离断肢体建立异种交叉循环的初步观察
4
作者 陈胜峰 杨博尧 +10 位作者 管延军 张铁元 贾志博 宋翔宇 李渊源 杨亚龙 徐风华 赵建文 许文静 张建政 彭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2,共5页
背景异种交叉循环在器官保存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其在肢体组织保存方面效果仍未明确。目的探究异种交叉循环术保存断足的效果。方法将因骨肉瘤行截肢手术的断肢再次处理,自踝关节上方约5 cm截断,随后将不含肿瘤的断足主要血... 背景异种交叉循环在器官保存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其在肢体组织保存方面效果仍未明确。目的探究异种交叉循环术保存断足的效果。方法将因骨肉瘤行截肢手术的断肢再次处理,自踝关节上方约5 cm截断,随后将不含肿瘤的断足主要血管连接至巴马猪股动脉和股静脉,通过趾尖血氧饱和度、趾尖脉率、全血细胞计数和断足肌肉组织形态评估保存效果。结果成功实施了异种交叉循环术,维持断足肌肉组织正常形态超过4 h。趾尖血氧饱和度64%~99%,趾尖脉率45~106/min。白细胞计数(13.3~19.7)×10^(9)/L,淋巴细胞计数(2.1~4.36)×10^(9)/L,血小板计数(242~1534)×10^(9)/L。0 h和4 h断足肌纤维形态正常,8 h断足肌纤维排列紊乱,失去部分组织形态。0 h肌间隙血管未充盈,4 h肌间隙血管有红细胞通过,8 h肌间隙血管内形成血栓。结论异种交叉循环术可维持断足肌肉组织正常形态超过4 h,但如何减少免疫排斥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断肢体 异种交叉循环 巴马猪 断肢再植 免疫排斥反应
下载PDF
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T/B细胞抗原表位
5
作者 黄转青 孙琦 +5 位作者 杨森 李渊源 石浩源 张莹 龚辉 徐风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8期15-19,共5页
目的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T/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从NCBI获取S蛋白序列后,运用MEGA11进行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Expasy Protparam分析其理化性质,SOPMA预测其二级结构。随后对S蛋白建模... 目的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T/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从NCBI获取S蛋白序列后,运用MEGA11进行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Expasy Protparam分析其理化性质,SOPMA预测其二级结构。随后对S蛋白建模并进行模型验证。再通过NetCTL-1.2、NetMHC pan EL 4.1和IEDB预测杀伤性T细胞(CTL)表位,NetMHCⅡpan-4.0、IFNepitope和IL-4pred预测辅助性T细胞表位(HTL),ABCpred和BepiPred-2.0预测线性B细胞表位(LBL),ElliPro工具预测构象B细胞表位(CBL)。最后对上述预测得到的线性表位进行抗原性、致敏性和毒性预测。结果S蛋白序列保守性较高,且来自不同国家的100个MERS-CoV S蛋白可以装进同一系统进化枝。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S蛋白亲水性总平均值为-0.078,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中半衰期约为30 h。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S蛋白模型是合理的。从S蛋白中预测得到具有抗原性、无致敏性和无毒性的CTL表位2个、HTL表位2个,LBL表位15个。ElliPro工具预测得到的CBL表位5个。结论MERS-CoV的S蛋白是亲水性的稳定蛋白;综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得到T/B细胞抗原表位,对开发针对MERS-CoV的多肽疫苗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T/B细胞表位 抗原表位 生物信息学免疫表位预测
下载PDF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东 史振伟 +9 位作者 王玉 孙琦 黄转青 程晓清 马玥 杨飞 张莹 王聪聪 许文静 徐风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3-540,共8页
背景组织工程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成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途径,而组织支架神经导管正是组织工程三要素之一,针对组织支架神经导管的改进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制备用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改性... 背景组织工程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成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途径,而组织支架神经导管正是组织工程三要素之一,针对组织支架神经导管的改进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制备用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改性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神经导管支架并用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方法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LA神经导管支架,用丙烯酰氯与PEG发生酰氯酯化反应合成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用PEGDA通过化学交联的方式对导管内壁进行改性。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利用CCK-8实验检测大鼠神经施万细胞RSC96在聚乙二醇改性的聚乳酸神经导管(PEG-PLA)预处理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ANG)、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神经导管组(PEG-PLA)、单纯聚乳酸神经导管组(PLA),每组10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PEG-PLA导管和PLA导管桥接修复。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2周行移植段神经再生速度评价;术后4周、8周、12周行步态分析,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取材行移植段再生神经组织学评价、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扫描电镜可见制备的PEG-PLA神经导管内壁质地疏松,有取向性排列整齐的纹路;各组神经导管的浸提液与RSC96细胞共培养后,RSC96细胞增殖未受到抑制,提示各组神经导管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术后2周移植段神经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可见PEG-PLA组轴突再生情况优于PLA组,低于ANG组;术后12周,PEG-PLA组的步态分析、腓肠肌肌肉湿重恢复率以及Masson染色等结果均明显优于PLA神经导管组,更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结论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神经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神经导管 聚乳酸 聚乙二醇
下载PDF
Tuftsin衍生物T肽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探讨
7
作者 史振伟 罗东 +6 位作者 孙琦 王聪聪 杨齐 马玥 杨飞 黄转青 徐风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背景生物反应调节剂促吞噬肽(Tuftsin)具有抗肿瘤作用,但体内半衰期极短,为此课题组合成了其衍生物T肽(T Peptide),但其抗肿瘤作用还不明确。目的 探讨Tuftsin衍生物T肽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C57BL/6... 背景生物反应调节剂促吞噬肽(Tuftsin)具有抗肿瘤作用,但体内半衰期极短,为此课题组合成了其衍生物T肽(T Peptide),但其抗肿瘤作用还不明确。目的 探讨Tuftsin衍生物T肽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C57BL/6小鼠12只,鼠龄6周,随机分为T肽(T Peptide)组和对照(Control)组,每组6只。两组小鼠右侧前肢腋下接种黑色素瘤细胞悬液0.1 m L,含B16-F10细胞5×105个。肿瘤细胞接种后当天(第0天)T肽组小鼠皮下注射T肽(药物剂量8 mg/kg),实验期间隔日给药,共计给药9次,共18 d^(+)对照组小鼠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测定瘤重评价T肽对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小鼠脾组织和移植瘤部位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3^(+)CD44^(+))、自然杀伤细胞(NK1.1^(+))、髓系来源抑制细胞(CD11b^(+)Gr-1^(+))、巨噬细胞(F4/80^(+)CD86^(+)、F4/80^(+)CD206^(+))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2、TNF-α、TGF-β、IFN-γ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采用CCK-8法测定T肽和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共培养后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T肽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没有影响,但体内实验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移植性肿瘤表现出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T肽治疗对肿瘤生长抑制率为56.45%,T肽组脾组织CD8^(+)T淋巴细胞、M1型巨噬细胞(F4/80^(+)CD86^(+))、CD3^(+)CD44^(+)T淋巴细胞、髓系来源抑制细胞(CD11b^(+)Gr-1^(+))含量显著增加,M2型巨噬细胞(F4/80^(+)CD206^(+))和自然杀伤细胞(NK1.1^(+))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T肽组小鼠肿瘤部位CD3^(+)CD44^(+)T淋巴细胞的含量显著增加,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1.1^(+))、髓系来源抑制细胞(CD11b^(+)Gr-1^(+))、M1型巨噬细胞(F4/80^(+)CD86^(+))和M2型巨噬细胞(F4/80^(+)CD206^(+))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T肽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量明显增多,IL-2、IL-4、IL-10、IL-12、TNF-α、TGF-β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T肽体外没有明显细胞毒性,体内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其肿瘤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即增加脾CD8^(+)T淋巴细胞、F4/80^(+)CD86^(+)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和杀瘤免疫因子IFN-γ的表达量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肽 肿瘤抑制 免疫增强 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 促吞噬肽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抗原表位
8
作者 孙琦 何为 +6 位作者 马玥 李渊源 黄转青 杨森 杨飞 张莹 徐风华 《军事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896-900,917,共6页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抗原表位,为病毒抗原表位多肽疫苗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GenBank:OM095411.1)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服务器和免疫学工具预测新冠病毒S、M、N、...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抗原表位,为病毒抗原表位多肽疫苗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GenBank:OM095411.1)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服务器和免疫学工具预测新冠病毒S、M、N、E蛋白的杀伤性T细胞表位、辅助性T细胞表位和线性B细胞表位。同时,基于免疫表位数据库(IEDB)、抗原性预测(Vaxigen)、致敏性预测(AllerTOP)等表位生物学性质分析数据库对候选表位进行生物学性质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具有抗原性、无毒性或致敏性的杀伤性T细胞表位38个、辅助性T细胞表位15个和线性B细胞表位6个,主要位于S蛋白和M蛋白。结论 抗原表位的预测筛选方法可行,研究筛选出的候选表位,可为开发针对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多肽疫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Omicron变异株 抗原表位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