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与暴发控制 被引量:6
1
作者 邢玉斌 索继江 +6 位作者 常东 于勇 魏华 贾宁 宋青 杨金娟 杨慧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针对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频繁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开展目标性监测,以了解其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一个月内SICU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医院感染病例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确定... 目的针对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频繁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开展目标性监测,以了解其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一个月内SICU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医院感染病例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确定。监测护士严密观察出入ICU患者情况,填写《ICU病人日志与月报表》。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均应按要求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监测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等介入性操作。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2.7%,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40.9%,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3.8‰;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肺部感染的日发病率分别为26.8‰、9.5‰、65.8‰。其中一个病例同时有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菌血症。从患者标本分离的致病菌包括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及热带念珠菌等,同时对这些致病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监测期间对一起感染暴发进行了控制。结论S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采取综合措施和严格的管理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重症监护室 交叉感染 目标性监测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忠杰 方驰华 +1 位作者 马俊勋 杨丽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ats并体外传代,实验组用HGF(20mg/m1)+EGF(10mg/m1)对体外...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ats并体外传代,实验组用HGF(20mg/m1)+EGF(10mg/m1)对体外培养的Mscs进行诱导分化。细胞免疫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MSCS进行鉴定。RT-PCR检测诱导后慨的AFP、AIb、CK-18的mRNA表达。电镜观察诱导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贴壁的MSCs单个存在或形成克隆,细胞形态比较均一,为长梭形,7~10天达汇合。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均证明培养的细胞为MSCs。实验组MSCS在培养21天时表现为类肝细胞的形态特点。RT-PCR:AFP mRNA在第7天呈阳性表达,AIb mRNA及CK-18 mRNA开始即有表达,21天增强。电镜观察见诱导21天的Mats形态结构与肝细胞相吻合。结论Mats在体外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HGF+EGF可诱导MSCs向类肝细胞分化,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脂多糖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红明 李凤玉 +6 位作者 柴家科 曹卫红 梁黎明 宋慧峰 许明火 于燕 盛志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73-876,共4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以研究细菌内毒素与皮肤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取正常皮肤按黄勇等方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以研究细菌内毒素与皮肤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取正常皮肤按黄勇等方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00μg/ml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培养,对照组为DMEM培养。分别通过MTT比色法及细胞计数法观察各组1~9d吸光度(A)值和细胞数量的变化;于LPS加入后7d细胞处于融合状态时,通过^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细胞胶原合成量的变化,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A值增加,于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μg/ml组A值降低,于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促进细胞胶原合成,且0.100μg/ml组作用达高峰(P〈0.05),1.000μg/ml LPS抑制细胞胶原合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分别于3~6d、1~6d、3~6d、2~6d及3~6d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μg/ml组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于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但过高浓度LPS则产生抑制效应。提示一定量的细菌内毒素可能有利于皮肤创面愈合,当内毒素过多时将对创面愈合产生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成纤维细胞 胶原蛋白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田光 陆江阳 +3 位作者 胡森 吕艺 王宏伟 杨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4-686,F0003,共4页
目的从调节脾脏树突状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防治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卡巴胆碱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 目的从调节脾脏树突状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防治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卡巴胆碱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11c、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IL12p70的阳性细胞率。结果注射LPS后,脾脏DC数量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DC表面分子MHC和CD86表达以及IL1β和IL12p70阳性细胞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脓毒症组比较,卡巴胆碱组脾脏DC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表面分子MHC和CD86表达及IL1β和IL12p70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卡巴胆碱能降低DC活性,有助于减轻脓毒症早期过度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脓毒症 树突状细胞 脾脏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宏伟 程飚 +5 位作者 付小兵 余文林 曾东 唐建兵 王捷 廖元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69-872,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胶原酶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4~5代细胞,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ngⅡ(1×10^-10、1×10^-9、1×10^-8、1×10^-7mol/L)、TGF-β(0.1、1.0、10.0ng/m1)、1×10^-10mol/L AngⅡ+0.1ng/ml TGF—β共8组;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EM。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抗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活性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AngⅡ或/和TGF-β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量和ER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1×10^-9、1×10^-8、1×10^-7mol/L)或TGF—β(1.0、10.0ng/ml)均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P〈0.05);1×10^-10mol/L AngⅡ或0.1ng/ml TGF—β单独使用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但二者联合使用提高了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P〈0.05)。1×10^-7mol/L AngⅡ、10.0ng/ml TGF—β增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ERK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10mol/L AngⅡ或0.1ng/ml TGF-β单独刺激成纤维细胞并未影响ERK磷酸化,而二者联合使用增加ERK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ERK抗体显示各组ERK含量一致。结论AngⅡ不仅能作为促有丝分裂素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同时也可作为调节因子促进TGF—β的促增殖作用。AngⅡ和TGF—β通过各自特异性受体共同作用于ERK,使磷酸化增加是其产生协同作用可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转化生长因子Β 成纤维细胞 抗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与标记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忠杰 马俊勋 +1 位作者 方驰华 杨丽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02-904,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心、肝、脑等器官急性衰竭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和腓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SCs,体外扩增...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心、肝、脑等器官急性衰竭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和腓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SCs,体外扩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培养的MSCs进行鉴定,并检测第3代MSCs的细胞周期。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MSCs 72 h内可见有少量贴壁细胞,7 d左右达到汇合。免疫细胞化学示,MSCs CD29、CD44、CD73、CD105、CD166表达阳性,而CD14、CD34、CD45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示,CD14阳性率为0.19%、CD29为64.36%、CD34为0.17%、CD44为86.73%、CD45为0.18%、CD73为90.21%、CD105为74.25%、CD166为54.60%。细胞周期显示,第3代MSCs约有90%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MSCs在体外很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DAPI标记MSCs敏感性好,标记效率高,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MSCs体外培养成功为细胞移植治疗急危重症器官衰竭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表型 细胞周期 大鼠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宏伟 程飚 +5 位作者 付小兵 余文林 孙瑞霞 唐建兵 王捷 廖元兴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原(AGT)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基因的表达。方法将增生性瘢痕皮肤的标本分为增生期和成熟期两组,并提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总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原(AGT)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基因的表达。方法将增生性瘢痕皮肤的标本分为增生期和成熟期两组,并提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总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对AGT及AT1和AT2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进行病理学检测和观察。结果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均有表达。在增生期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的表达减弱。与AngⅡ受体基因的表达相类似;AGT在增生期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增加,在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减弱。结论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Ⅱ的AT1和AT2的基因表达增加,AngⅡ可能通过AT1和AT2调节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Ⅱ 增生性瘢痕 受体 创伤愈合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宏伟 程飚 +3 位作者 付小兵 李康英 谢波 肖丽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874-877,共4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II)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信号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 目的:本研究观察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II)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信号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采用胶原酶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AT1和AT2受体的表达。取第3~4代细胞,并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10-7mol/LAngII,10-7mol/LAngII+10μmol/LValsartan,10-7mol/LAngII+10μmol/LPD123319,10μmol/LValsartan,10μmol/LPD123319共5组;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EM。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的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活性变化,观察在阻断AT1或AT2受体情况下AngII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同表达AT1和AT2受体。AngII可增加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在一定剂量范围内,AngII浓度增加,细胞ERK磷酸化程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0-7mol/LAngII显著增加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1可显著增强AngII诱导的细胞ERK磷酸化(P<0.05);10μmol/L的AT1受体拮抗剂Valsartan可显著抑制AngII诱导的细胞ERK磷酸化;Valsartan或PD1233191单独刺激细胞并未明显影响ERK磷酸化(P>0.05)。应用抗ERK抗体显示各组ERK含量一致。结论:AngII通过其受体AT1和AT2可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AngII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活性的影响可能是AngII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可能的信号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受体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人不稳定性瘢痕溃疡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宏伟 程飚 +5 位作者 付小兵 余文林 曾东 孙瑞霞 王捷 廖元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86-88,i0003,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不稳定性瘢痕和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与规律,探讨其与不稳定性瘢痕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9/2005-06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不稳定性瘢痕所致溃疡患者7例。取...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不稳定性瘢痕和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与规律,探讨其与不稳定性瘢痕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9/2005-06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不稳定性瘢痕所致溃疡患者7例。取溃疡中心、溃疡边缘、周边的不稳定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经无菌取材后分成两份,其中1份经体积分数为0.1的中性甲醛固定后,用于光镜形态学观察。另1份经40g/L多聚甲醛固定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在不稳定性瘢痕溃疡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熏并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在观察部位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5个高倍镜视野(×400),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吸光度。结果:①在正常皮肤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毛细血管、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②在不稳定性瘢痕内表皮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均有强阳性表达,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见较强阳性染色;在溃疡边缘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阳性染色信号在爬行的上皮缘较弱,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持续增强。在溃疡中心的肉芽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尽管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有表达,但阳性反应较弱;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阳性染色信号仍较强。③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的平均吸光度(A)在不稳定性瘢痕条件下升高,在溃疡条件下下降穴正常皮肤、不稳定性瘢痕、溃疡边缘、溃疡中心分别为0.1829±0.0212,0.6894±0.0752,0.2132±0.0896,0.1978±0.0215,P<0.05雪。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正常皮肤中仅有较弱的阳性表达,不稳定性瘢痕、溃疡边缘、溃疡中心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穴分别为0.1293±0.0117,0.5698±0.0649,0.6945±0.0968,0.4732±0.0527,P<0.05雪。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和2型在不稳定性瘢痕溃疡组织中表达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参与不稳定性瘢痕溃疡的形成,进一步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介导的信号传递通路将有助于理解不稳定性瘢痕发生溃疡和溃疡发生后难以愈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伤口愈合 溃疡 血管紧张素n
下载PDF
人增生性瘢痕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宏伟 程飚 +4 位作者 余文林 曾东 王捷 廖元兴 付小兵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08-1009,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T1和AT2受体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膜、真皮毛细血管。在生长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T1和AT2受体表达增强(P<0.05),成纤维细胞亦可见较强的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T1和AT2受体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AngⅡ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深入研究AT1和AT2受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瘢痕 受体 创伤愈合
原文传递
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犬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琳 蒋纤 +1 位作者 侯经元 胡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8期2182-2185,共4页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和胃内置管,24h后按全身血容量的42%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口服补液组(n=6)和卡巴胆碱组(n=6)...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和胃内置管,24h后按全身血容量的42%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口服补液组(n=6)和卡巴胆碱组(n=6)。失血后第1个24h口服补液组和卡巴胆碱组分别从胃管输入3倍失血量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和溶有卡巴胆碱(20μg/kg)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失血后24h起两组均给予静脉补液。测定犬失血前(0h)和失血后2h、4h、8h和24h非麻醉状态下的胃黏膜血流量(GMBF);伤后30min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法检测胃排空变化,同时观察胃不耐受症状。结果卡巴胆碱组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口服补液组(P<0.05),胃对口服液的不耐受症状明显减轻。两组犬GMBF失血后较0h均显著减少(P<0.05),但卡巴胆碱组GMBF显著多于口服补液组(P<0.05)。结论重度失血性休克口服补液时给予卡巴胆碱能促进胃排空,增加GMBF,提高口服补液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补液疗法 卡巴胆碱 胃排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