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微栓塞组织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海燕 沈洪 +2 位作者 刘育英 刘秀华 徐菲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37-6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检测微栓塞的理论依据。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大栓塞组、微栓塞组,每组各10只。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首先使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然后用葡激酶溶栓造成微栓塞...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检测微栓塞的理论依据。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大栓塞组、微栓塞组,每组各10只。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首先使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然后用葡激酶溶栓造成微栓塞模型。正常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代替葡激酶。每组取5只SD大鼠于15%甲醛溶液中固定,备免疫组化染色;另5只于-70℃液氮中保存,备免疫印迹。结果随血栓的形成,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增加,免疫组化切片上可见棕黄色区域增多。微栓塞组(血管直径<150μm)免疫组化阳性指数(0.30±0.02)与大栓塞组(血管直径>500μm)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印迹的X线片上,46kD及39kD可见血栓调节蛋白表达的两条条带。微栓塞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大血栓组大鼠组织血栓调节蛋白表达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栓塞组、大栓塞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是有差别的,微栓塞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动脉微栓塞检测的血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栓塞 胆固醇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动脉微栓塞中纤维蛋白成分的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海燕 沈洪 +2 位作者 刘育英 张维 赵秀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6-218,F0005,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微栓塞中的纤维蛋白成分,为纤溶治疗微栓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微栓塞形成后5、30、60和90min组。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先用光化学... 目的观察动脉微栓塞中的纤维蛋白成分,为纤溶治疗微栓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微栓塞形成后5、30、60和90min组。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先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再用葡激酶溶栓,造成微栓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微栓塞中纤维蛋白溶解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的阳性指数。结果微栓塞Masson染色病理组织切片上能见到动脉微栓塞中团块状均质、绿染的纤维蛋白结构。同时,免疫组化切片上可见tPA、PAI。5、30、60和90min组tPA免疫组化阳性指数逐渐减少(P均<0.01),PAI免疫组化阳性指数逐渐增多(P均<0.01)。结论纤维蛋白是动脉微栓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动脉微栓塞时间的延长,纤维蛋白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 动脉 微栓塞
下载PDF
限制流量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对肝脏功能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鸾 陈永亮 +3 位作者 孙胜 郭少华 李崇辉 刘志伟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40-141,150,共3页
目的对比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与限制流量的APS术后对肝脏微循环及肝脏结构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建立APS和限制流量的APS的大鼠实验模型,对肝脏微循环和结构功能改变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 APS组肝组织LDF为(1.389±0.125)... 目的对比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与限制流量的APS术后对肝脏微循环及肝脏结构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建立APS和限制流量的APS的大鼠实验模型,对肝脏微循环和结构功能改变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 APS组肝组织LDF为(1.389±0.125)PU,限流组肝组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laser doppler flow,LDF)为(1.203±0.135)PU,APS组肝脏血流量明显大于限制流量后APS组(P>0.05)。APS组血清ALT、AST水平与限制流量的APS相比呈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S组血清ALP水平明显升高,与限制流量的A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显著增宽、壁增厚、内膜胶原纤维增多。而限制流量的门静脉动脉化术后未出现以上改变。结论 APS术后,限制流量是必需的,防止过高血流量对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肝功能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动脉微栓塞对组织灌注的影响
4
作者 朱海燕 沈洪 +2 位作者 刘凤英 刘育英 刘秀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6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观察动脉微栓塞(血管直径<150μm)后组织灌注的变化趋势。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微栓塞形成后5min,30min,60min,90min组。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首先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然后... 目的观察动脉微栓塞(血管直径<150μm)后组织灌注的变化趋势。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微栓塞形成后5min,30min,60min,90min组。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首先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然后用葡激酶纤溶治疗,造成微栓塞。分别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各组组织灌注血流量、观察血流图。结果栓塞后5min血流量较栓塞前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栓塞后30min血流量较栓塞后5min血流量显著回升(P<0·01),栓塞后60min血流量较栓塞后30min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栓塞后90min血流量较栓塞后60min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血流图上,栓塞后5min蓝绿色区域增多;栓塞后30min蓝绿色区域缩小,红色区域增多;栓塞后60min、90min蓝绿色区域进行性增加,血流量进行性下降。结论动脉微栓塞初期血流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双相血流现象,随后进行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塞 动脉 组织灌注血流变化趋势
下载PDF
纳洛酮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宋康兴 沈洪 +3 位作者 朱海燕 张维 刘秀华 赵秀梅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经股静脉注射内毒素5mg kg)建立实验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损伤组和纳络酮干预组,每组20只,分为个亚组,分别观察完成注射后1、2、4、6h微循环变化。结果内...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经股静脉注射内毒素5mg kg)建立实验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损伤组和纳络酮干预组,每组20只,分为个亚组,分别观察完成注射后1、2、4、6h微循环变化。结果内毒素损伤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发生显著变化,纳洛酮干预后这种变化明显减轻。内毒素损伤组、纳洛酮干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血流速度等指标与对照组有差异。结论纳洛酮可改善内毒素引起的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变化 大鼠肠系膜 内毒素血症 纳洛酮 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内毒素损伤 股静脉注射 实验模型 血流速度 对照组 纳络酮 注射后 干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