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璐 贾子善 张立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502-504,F0003,共4页
肘关节是上肢活动中最重要的关节之一,创伤所致肘关节僵硬常见,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与活动,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尚未达成共识。现对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节僵硬 肘关节 创伤
下载PDF
应用射频技术治疗皮脂腺囊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硕 王兴林 谢惠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观察XL-射频皮肤治疗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研制)放大镜下消融治疗皮脂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头戴式放大镜下,使用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微切64例皮脂腺囊肿,其中面部42例(鼻唇部4例,前额部4例,颞区5例,两颊14... 目的观察XL-射频皮肤治疗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研制)放大镜下消融治疗皮脂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头戴式放大镜下,使用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微切64例皮脂腺囊肿,其中面部42例(鼻唇部4例,前额部4例,颞区5例,两颊14例,下颌及颏部2例,眼周13例),头部2例,躯干12例(颈部6例,胸前区5例,背部1例),四肢8例(上肢5例,下肢3例)。囊肿长径0.2~2.9 cm。手术切口1.5~3 mm,不缝合。随访观察6~60个月。结果64例治愈,其中59例(92.2%)1次治疗治愈,5例(7.8%)术后部分残留,第2次治疗治愈。随访期内,有效率98.4%,复发率1.6%。60例无肉眼可见的手术瘢痕,4例肉眼可见微小瘢痕。所有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结论XL-射频皮肤治疗仪治疗皮脂腺囊肿是一项安全、精准、有效的治疗技术,特别是对于头面部、睑缘及关节等部位的皮脂腺囊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皮脂腺囊肿 射频 眼睑 关节
下载PDF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倓 贾蕾 +1 位作者 肖红雨 张立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033-1036,共4页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组以四肢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就近年来CRP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组以四肢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就近年来CRP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诊断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女性心血管病防治 被引量:5
4
作者 晏沐阳 王耀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9-451,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为全球诱导死亡中的首要原因。近期报道,世界范围内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死于心血管病[1]。相较女性,男性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但女性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男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为全球诱导死亡中的首要原因。近期报道,世界范围内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死于心血管病[1]。相较女性,男性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但女性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男性[2]。在近几十年间,中国女性心血管病快速增加,成为死亡的首位原因[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中国女性 防治 并发症发生率 发病年龄 病死率 死亡 男性
下载PDF
髂腰肌受累的布氏杆菌病误诊为训练伤1例报道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彤 张立宁 王瑞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499-500,共2页
目的报道了一例误诊为军事训练伤的髂腰肌受累的布氏杆菌病,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处置能力。方法2019年5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1例男性战士,主因“训练后左侧髋部疼痛8 d,发热6 d”入院。进行了血液学和... 目的报道了一例误诊为军事训练伤的髂腰肌受累的布氏杆菌病,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处置能力。方法2019年5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1例男性战士,主因“训练后左侧髋部疼痛8 d,发热6 d”入院。进行了血液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液标本后示人布氏杆菌IgG抗体检测(+),双侧骶髂关节CT:右侧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局部显示欠清晰。髋关节MRI示:冠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可见左侧髂腰肌走行区斑片状高信号,边界不清。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疼痛好转出院。结论对于反复发热、难以解释的骨骼肌肉疼痛,要注意鉴别布氏杆菌病的筛查,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肌 布氏杆菌 训练伤
下载PDF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硬度变化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8
6
作者 郭雪园 尹飒飒 +6 位作者 戈含笑 解涛 左秀芹 李永各 张立宁 王月香 贾子善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760-763,768,共5页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脑卒中患者痉挛的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muscle,BBM)在不同屈肘角度以及肌肉不同深度的硬度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2020年1月20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20例...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脑卒中患者痉挛的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muscle,BBM)在不同屈肘角度以及肌肉不同深度的硬度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2020年1月20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8(30~75)岁。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定量比较BBM痉挛侧与非痉挛侧、屈肘90°与屈肘0°以及浅层与深层杨氏模量的差异。结果屈肘0°时,痉挛侧BBM杨氏模量值中位数均明显大于健侧杨氏模量值(中位数:浅层57.2 vs 31.0,P<0.01;深层74.2 vs 32.5,P<0.01);痉挛侧BBM在屈肘90°时的杨氏模量值中位数明显小于屈肘0°时的杨氏模量值(中位数:浅层39.1 vs 57.2,P<0.01;深层42.6 vs 74.2,P<0.01);当痉挛侧屈曲0°时,BBM浅层的杨氏模量值中位数明显小于深层(57.2 vs 74.2,P<0.01)。屈肘0°时,BBM浅层和深层杨氏模量均与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呈正相关(浅层:r=0.612,P=0.004;深层:r=0.732,P=0.000)。结论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BBM硬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痉挛 肱二头肌 杨氏模量 脑卒中
下载PDF
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力量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家乐 王璐 +2 位作者 黄丽萍 闫文佳 贾子善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54-259,263,共7页
目的探讨肌氧监测指导下的抗阻训练方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力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处于脑卒中恢复期需要加强患侧下肢肌群力量的患者30名,随机分为常规组(n=15)和肌氧组(... 目的探讨肌氧监测指导下的抗阻训练方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力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处于脑卒中恢复期需要加强患侧下肢肌群力量的患者30名,随机分为常规组(n=15)和肌氧组(n=15)。两组均接受以Bobath神经促进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利用下蹲肌群运动控制训练系统(MRS-FS)进行标准化的下肢半仰卧深蹲渐进抗阻训练;肌氧组以患侧股外侧肌氧饱和度曲线为训练强度参考,进行相同抗阻训练,为期4周,每周5次,每次15~20 min。训练前后均进行等速屈伸膝肌力、膝关节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度、"起立-行走"时间、10 m步行时间、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等临床评价测试。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训练后,两组患者伸膝肌群峰力矩(peak torque,PT)、峰力矩体质量比(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平均峰力矩(average peak torque,APT)在60°/s、120°/s和180°/s下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且膝关节主动活动度、60°/s下屈伸膝峰力矩比率(flexor/extenson,F/E)、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分、MAS分级也有显著改善(P均<0.05),但被动活动度无差异。肌氧组60°/s、120°/s和180°/s下伸膝肌群PT、PT/BW、APT提升幅度较常规组更为明显(P均<0.05),但两组训练后屈膝肌力增长幅度以及其他指标的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肌氧监测下抗阻训练方式对提高卒中偏瘫患者局部力量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渐进抗阻 近红外光谱 肌氧含量 肌力
下载PDF
不同时长的静态进展性牵伸对大鼠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璐 张立宁 +3 位作者 何家乐 左秀芹 谢惠敏 贾子善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的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大鼠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造模组50只,空白对照组(不造模,不治疗)10只和单纯创伤未制动组(造成创伤不加克氏针固定,不治疗)10只。手术造模组50...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的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大鼠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造模组50只,空白对照组(不造模,不治疗)10只和单纯创伤未制动组(造成创伤不加克氏针固定,不治疗)10只。手术造模组50只建立膝关节挛缩模型,再随机分为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20 min组(S20 min),治疗30 min组(S30 min),治疗40 min组(S40 min),非牵伸组(造模后只麻醉,不牵伸)以及模型对照组(造模后即刻处死,只用于病理染色和蛋白检测)共5组,每组各10只。牵伸治疗周期为隔天一次,牵伸治疗8次,共16 d。于治疗0 d、8 d、16 d测量各组关节活动度(ROM)、步态分析,于治疗16 d后处死大鼠,取膝关节后囊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比较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白介素(IL)-6的表达。结果①ROM:S30 min组治疗8 d时,ROM恢复与S20 min、S40 min组相当(P>0.05),治疗16 d时则恢复最佳(P<0.05);治疗8 d、16 d时,S20 min、S30 min、S40 min组ROM均较0 d改善(P<0.01)。②步态分析:S30 min组治疗8 d和16 d时支撑相改善最佳(P<0.05),且均较0 d改善(P<0.05)。S30 min组治疗8 d时和S40 min组步幅改善相似(P>0.05),治疗16 d时和S20 min、S40 min步幅改善相似(P>0.05);S30 min组治疗8 d时步幅较0 d有明显改善(P<0.05),16 d时改善不明显。治疗8 d和16 d时,S30 min组摆动相恢复最佳(P<0.05),治疗8 d较0 d改善不明显,治疗16 d时摆动相较0 d有改善(P<0.05)。S30 min组治疗8 d时摆动速度与S20 min组、S40 min组、非牵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 d摆动速度改善优于其他3个治疗组(P<0.05);治疗8 d、16 d时S30 min组摆动速度较0 d有改善(P<0.05)。③HE染色及Masson染色:治疗16 d后,S30 min组关节囊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改善最明显。④Western blot检测:治疗16 d后,S30 min组TGF-β1和IL-6的蛋白表达低于S20 min组、S40 min组、非牵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30 min对大鼠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改善最明显,其机制为降低TGF-β1与IL-6的表达,减轻关节粘连和炎症反应,重塑关节囊结构,抑制关节囊纤维化,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挛缩 静态进展性牵伸 纤维化 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