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术后1个月评估该术式治疗良性前...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术后1个月评估该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实施,患者平均年龄为(63.7±7.3)岁,平均前列腺重量为(64.5±23.9) g,平均手术时间为(64.3±35.4) min,平均切除前列腺重量为(44.5±20.8) g,平均术后血红蛋白降低(1.28±1.12) g/dl,平均留置尿管(66.1±12.4) h,平均住院时间(7.4±2.8) d。术后1个月随访,与术前相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1.0±0.7) ng/ml vs (3.5±1.6) ng/ml,P=0.009]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所测前列腺重量[(21.8±7.7) g vs (64.5±23.9) g,P=0.001]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最大尿流率(peak flow rate,Qmax)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17.6±8.4) ml/s vs (5.1±3.1) ml/s,P=0.004]。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17.5±4.5 vs 8.7±4.5,4.6±0.4 vs 1.3±0.5,P均<0.001)。无患者出现术后尿失禁、膀胱血凝块填塞、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等并发症。2例(7.4%)出现尿路感染。1例(3.7%)出院后出现尿潴留,原因可能为逼尿肌收缩力低下导致。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5月~2019年9月收治35例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其中Ⅲ级19例,Ⅳ级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目的:探讨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5月~2019年9月收治35例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其中Ⅲ级19例,Ⅳ级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18例采用了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通常Ⅲ级以上癌栓需要阻断第一肝门和肝上下腔静脉。根据以往经验,直到完全切除癌栓并缝合下腔静脉后才解除第一肝门阻断,并在手术结束前停止体外循环。而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针对以往的血管阻断策略做了相应的改良。在血管阻断确切后,首先将癌栓近心端取出;当癌栓近心端低于肝静脉水平后,立即在第二肝门下方阻断下腔静脉,并提前恢复肝脏血供,停止体外循环;然后,继续将剩余的癌栓完整切除并缝合下腔静脉;最后,依次解除其余血管阻断并完成根治性肾切除。结果:与以往的血管阻断策略相比,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显著缩短了术中肝脏中位热缺血时间(19.0 Vs 45.5 min,P<0.001)和体外循环转机时间(63.5 Vs 87.0 min,P<0.05),显著降低了术后Ⅱ级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27.8%Vs 64.7%,P<0.05),并显著改善了术后的肝、肾及凝血功能指标,其中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173.2 Vs 518.9 U/L,P<0.001)、谷草转氨酶(250.7 Vs 790.8 U/L,P<0.001)肌酐(127.2 Vs 215.6μmol/L,P<0.05)、尿素氮(7.2 Vs 9.7 mmol/L,P<0.01)以及血浆D二聚体(6.0 Vs 19.4 mg/L,P<0.001)。结论: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伴Ⅲ级以上下腔静脉癌栓手术中安全可行,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对该技术的评价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和长时间随访。展开更多
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与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快速鉴别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需要可靠方法进行分类预测。目的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分类预测模型,识别癌症风险因素并分析其在早期诊...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与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快速鉴别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需要可靠方法进行分类预测。目的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分类预测模型,识别癌症风险因素并分析其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前列腺癌数据集"(2019年由解放军总医院国家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中获取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数据,在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按照7∶3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XGBoost算法构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分类模型;基于训练集确定模型参数,并在测试集上完成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利用SHAP方法分析模型特征的临床意义。结果共纳入前列腺癌患者12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25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5.86岁、67.70岁;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系列指标及其他生化检验指标共23个特征构建分类模型。模型对前列腺癌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和F1值分别为0.81、0.74、0.70、0.72、0.74;游离PSA/总PSA、总PSA、无机磷、游离PSA是前列腺早期诊断中最重要的4个指标;SHAP分析结果表明游离PSA/总PSA≤0.132与无机磷≥1.09 mmol/L是前列腺癌诊断中需要被关注的分界值。结论应用XGBoost算法可构建前列腺癌预测的有效分类模型,利用SHAP分析获取的特征指标分界值可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早期筛查提供有益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术后1个月评估该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实施,患者平均年龄为(63.7±7.3)岁,平均前列腺重量为(64.5±23.9) g,平均手术时间为(64.3±35.4) min,平均切除前列腺重量为(44.5±20.8) g,平均术后血红蛋白降低(1.28±1.12) g/dl,平均留置尿管(66.1±12.4) h,平均住院时间(7.4±2.8) d。术后1个月随访,与术前相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1.0±0.7) ng/ml vs (3.5±1.6) ng/ml,P=0.009]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所测前列腺重量[(21.8±7.7) g vs (64.5±23.9) g,P=0.001]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最大尿流率(peak flow rate,Qmax)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17.6±8.4) ml/s vs (5.1±3.1) ml/s,P=0.004]。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17.5±4.5 vs 8.7±4.5,4.6±0.4 vs 1.3±0.5,P均<0.001)。无患者出现术后尿失禁、膀胱血凝块填塞、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等并发症。2例(7.4%)出现尿路感染。1例(3.7%)出院后出现尿潴留,原因可能为逼尿肌收缩力低下导致。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叶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5月~2019年9月收治35例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其中Ⅲ级19例,Ⅳ级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18例采用了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通常Ⅲ级以上癌栓需要阻断第一肝门和肝上下腔静脉。根据以往经验,直到完全切除癌栓并缝合下腔静脉后才解除第一肝门阻断,并在手术结束前停止体外循环。而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针对以往的血管阻断策略做了相应的改良。在血管阻断确切后,首先将癌栓近心端取出;当癌栓近心端低于肝静脉水平后,立即在第二肝门下方阻断下腔静脉,并提前恢复肝脏血供,停止体外循环;然后,继续将剩余的癌栓完整切除并缝合下腔静脉;最后,依次解除其余血管阻断并完成根治性肾切除。结果:与以往的血管阻断策略相比,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显著缩短了术中肝脏中位热缺血时间(19.0 Vs 45.5 min,P<0.001)和体外循环转机时间(63.5 Vs 87.0 min,P<0.05),显著降低了术后Ⅱ级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27.8%Vs 64.7%,P<0.05),并显著改善了术后的肝、肾及凝血功能指标,其中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173.2 Vs 518.9 U/L,P<0.001)、谷草转氨酶(250.7 Vs 790.8 U/L,P<0.001)肌酐(127.2 Vs 215.6μmol/L,P<0.05)、尿素氮(7.2 Vs 9.7 mmol/L,P<0.01)以及血浆D二聚体(6.0 Vs 19.4 mg/L,P<0.001)。结论:改良的序贯血管阻断策略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伴Ⅲ级以上下腔静脉癌栓手术中安全可行,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对该技术的评价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和长时间随访。
文摘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与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快速鉴别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需要可靠方法进行分类预测。目的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分类预测模型,识别癌症风险因素并分析其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前列腺癌数据集"(2019年由解放军总医院国家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中获取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数据,在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按照7∶3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XGBoost算法构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分类模型;基于训练集确定模型参数,并在测试集上完成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利用SHAP方法分析模型特征的临床意义。结果共纳入前列腺癌患者12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25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5.86岁、67.70岁;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系列指标及其他生化检验指标共23个特征构建分类模型。模型对前列腺癌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和F1值分别为0.81、0.74、0.70、0.72、0.74;游离PSA/总PSA、总PSA、无机磷、游离PSA是前列腺早期诊断中最重要的4个指标;SHAP分析结果表明游离PSA/总PSA≤0.132与无机磷≥1.09 mmol/L是前列腺癌诊断中需要被关注的分界值。结论应用XGBoost算法可构建前列腺癌预测的有效分类模型,利用SHAP分析获取的特征指标分界值可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早期筛查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