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创伤特点及创伤后重要器官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思明 谢江帆 +2 位作者 马奎 黄沙 付小兵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专家预测,到202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是现在的2倍,而到20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构成比将达到20%,而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专家预测,到202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是现在的2倍,而到20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构成比将达到20%,而目前这个数字大约在12%左右[1].创伤在65岁以上老年人的致死因素中排第5位[2].创伤患者的病死率约为12%,而65岁以上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大约为28%[3].目前,老年创伤性损伤患者不断增多,他们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口 创伤后 修复再生 创伤特点 器官 创伤患者 人口老龄化 医疗条件
下载PDF
微小RNA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需突破的瓶颈限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艳 张翠萍 付小兵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微小RNA(miRNA)是由18~24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小RNA。研究预测,人类基因组中超过60%的基因受miRNAs调节.miRNAs在各种生理、病理过程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分子生物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当前miRNAS的研究发展... 微小RNA(miRNA)是由18~24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小RNA。研究预测,人类基因组中超过60%的基因受miRNAs调节.miRNAs在各种生理、病理过程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分子生物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当前miRNAS的研究发展迅速,获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但miRNA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尤其面向临床应用时,许多现实问题和技术性瓶颈仍有待于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微小RNA 治疗 实验室 MIRNAS 非编码小RNA 人类基因组 MIRNAS
下载PDF
整合素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少伟 孙晓艳 付小兵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28-630,633,共4页
皮肤是机体抵御外界环境中物理、化学伤害的第一道屏障,其依赖于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不断自我更新。整合素是一类细胞黏附受体,其调控细胞一细胞外基质反应,连接细胞外环境与细胞内信号通路,广泛参与增殖、分化和生存等细胞基本活... 皮肤是机体抵御外界环境中物理、化学伤害的第一道屏障,其依赖于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不断自我更新。整合素是一类细胞黏附受体,其调控细胞一细胞外基质反应,连接细胞外环境与细胞内信号通路,广泛参与增殖、分化和生存等细胞基本活动。本文就整合素分子在调控表皮干细胞的黏附、迁移、信号转导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实现皮肤创伤的完美修复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 基底膜 表皮干细胞 创伤修复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树明 刘锐 +5 位作者 李宗瑜 赵增凯 高明娟 王晓娜 胡森 盛志勇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失血性休克组和乌司他丁组(n=40)。无菌手术分离左侧股动脉置管,按全身血容量的45%经股动脉放血制备失血...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失血性休克组和乌司他丁组(n=40)。无菌手术分离左侧股动脉置管,按全身血容量的45%经股动脉放血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失血后即刻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单纯失血性休克组)和乌司他丁40 000 U/kg(乌司他丁组)。两组于失血后4 h各取10大鼠的腹主动脉血,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 Tn I)含量和心肌组织HSP70的表达水平;各组余下大鼠观察12 h生存情况。结果 :与单纯失血性休克组比较,失血后4 h乌司他丁组血浆c Tn I含量显著降低[(3.16±0.31)ng/ml比(4.01±0.23)ng/ml,P<0.05];心肌组织HSP7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89±13)pg/ml比(167±12)pg/ml,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乌司他丁能显著延长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使休克12 h大鼠存活率由0升高至50%(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心肌损害有保护作用并能延长其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能增加心肌保护性蛋白HSP70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 乌司他丁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5
作者 钟毓贤 乔晋琳 +1 位作者 石现 胡森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功能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40只SD雄性大鼠按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电针足三里组(EA组)、电针非经非穴组(SEA组)、液体复苏组(FR组)、...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功能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40只SD雄性大鼠按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电针足三里组(EA组)、电针非经非穴组(SEA组)、液体复苏组(FR组)、模型对照组(MC组),每组10只。FR组于失血后10min静脉输入3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EA组于失血后10min电针足三里穴(持续刺激25min,4Hz,4V);SEA组电针非经非穴部位,其他操作同EA组。MC组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不做任何处理。于失血后3、6h采血测定血浆肌酐(Cr)含量,并检测肾组织血流量(KBF),后处死动物取肾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及组织含水率(WG)。结果失血性休克后3h和6h,EA组Cr含量显著低于SEA组和MC组,KBF显著高于SEA组和MC组(P〈0.05);失血性休克后6h,EA组肾组织MDA含量及WG显著低于SEA组和MC组,以上三组均显著高于FR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缺血,减轻过氧化和组织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足三里穴 电针 缺血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致死性烫伤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组织含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锐 曹卫红 +7 位作者 胡森 王树明 赵增凯 郑金光 高明娟 王晓娜 李宗瑜 盛志勇 《感染.炎症.修复》 2014年第4期209-212,216,共4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50%总体表面积烫伤大鼠炎症介质、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组织含水率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和乌司他丁组(n=20),两组均用80℃水浴造成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于烫伤后即刻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ml...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50%总体表面积烫伤大鼠炎症介质、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组织含水率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和乌司他丁组(n=20),两组均用80℃水浴造成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于烫伤后即刻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ml和乌司他丁40 000U/kg。分别于烫伤后6h、24h采用伊文斯蓝(EB)法测定肺微血管通透性,干/湿重法测定肺组织含水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TNF-α、IL-6和IL-8的活性。结果:烫伤后6h、24h乌司他丁组TNF-α、IL-6和IL-8均低于单纯烫伤组,其中烫伤后24h乌司他丁组TNF-α、IL-6和IL-8的变化差异更显著(P<0.0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乌司他丁组肺组织EB含量和含水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肺组织炎症水平,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通透性增加,减少烧伤休克时血容量丢失和补液量,用于烧伤休克的早期治疗和改善存活率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肺组织 水肿 血管通透性
下载PDF
血管内皮糖萼损伤机制与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戴跃龙 胡森 窦永起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血管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血液循环平衡和各脏器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血管内皮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高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失血性休克等疾病的病死率增加有关[1].糖萼是血管内皮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于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血液循环平衡和各脏器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血管内皮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高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失血性休克等疾病的病死率增加有关[1].糖萼是血管内皮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多糖蛋白复合物的总称.研究发现,糖萼损伤是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受损的早期阶段,血浆syndecan-1(糖萼损伤标志之一)水平升高与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及感染性休克发生率升高相关[2].以糖萼为治疗靶点,保护血管内皮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屏障 损伤机制 保护药物 糖萼 SYNDECAN-1 SOFA评分 血管通透性增高 多器官功能障碍
下载PDF
DNA损伤在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宇 余细勇 +2 位作者 吴漫茵 付小兵 蔡飒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从分子、细胞及在体水平评估DNA损伤和非DNA损伤因素诱导所得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的安全性,探讨DNA损伤及其应答分子对其安全性评估的意义与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线(UV)照射和bFGF处理诱导方案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采用MTT法... 目的:从分子、细胞及在体水平评估DNA损伤和非DNA损伤因素诱导所得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的安全性,探讨DNA损伤及其应答分子对其安全性评估的意义与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线(UV)照射和bFGF处理诱导方案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采用MTT法比较正常培养和血清培养条件下的两组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去分化过程中DNA损伤应答分子γ-H2AX、激活型caspase、p53、p21表达的变化;在雌性BALB/c裸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注射人黑色素瘤细胞及两种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同时设生理盐水注射对照,30d后取瘤块称重,评估两种去分化源性干细胞的成瘤性。结果:1两种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UV照射所得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血清耐受性;2UV照射可导致表皮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凋亡,影响表皮细胞中p53和p21水平,而bFGF处理组无此作用;3两种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均无体内成瘤性。结论:去分化过程中细胞DNA损伤与否是评价去分化源性干细胞安全性的较敏感的关键指标,因此bFGF处理诱导与UV照射所得的表皮干细胞相比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去分化 DNA 损伤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丁酸钠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小肠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唐富波 张文华 +2 位作者 李雨梦 胡森 白晓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851-857,共7页
目的: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I/R 1 h组和4 h组(I/R1组和I/R4组),BTR干预1 h组和4 h组(BTR1组和BTR4组),... 目的: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I/R 1 h组和4 h组(I/R1组和I/R4组),BTR干预1 h组和4 h组(BTR1组和BTR4组),每组10只.丁酸钠组和肠I/R组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 min,恢复灌流后观察4 h,制备肠I/R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夹闭动脉.BTR组于术后立即行皮下注射BTR(400mg/kg),假手术组和肠I/R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I/R 1 h和4 h后,测定小肠黏膜血流量,取血浆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取小肠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 D A)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a s c u l a 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检测小肠微血管通透性和含水率,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变化.结果:肠I/R致小肠损伤组血浆T N F-α、D A O及小肠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 D A、M P O、V E G F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小肠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P<0.05),小肠损伤明显.与对应时间点I/R组相比,B T R治疗后血浆T N F-α、D A O及小肠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DA、MPO、VEGF明显降低(P<0.05),小肠黏膜血流量升高(P<0.05),小肠损伤减轻.结论:BTR减轻大鼠肠I/R后小肠微血管通透性、组织水肿,增高小肠黏膜血流量,具有一定的小肠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和降低小肠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缺血/再灌注 小肠损伤 微血管通透性 含水率
下载PDF
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间质化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霍嘉慧 孙苏静 +2 位作者 耿志军 孙晓艳 付小兵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3期136-13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在皮肤创伤修复上皮间质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等实验方法,体外观察β2-AR激动剂(ISO)和抑制剂(ICI)对上...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在皮肤创伤修复上皮间质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等实验方法,体外观察β2-AR激动剂(ISO)和抑制剂(ICI)对上皮细胞间质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snail)表达的影响及创面皮肤上皮化标志物(E-钙黏附素)表达的变化。结果:β2-AR可通过介导皮肤创面愈合的EMT过程,促进表皮细胞向间质表型转化,且运动和迁移能力在该过程中不断增强。结论:β2-AR是皮肤上皮间质化的关键分子,其介导的EMT过程是皮肤创面愈合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上皮间质化 表皮细胞
下载PDF
激动素在创面修复及皮肤美容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云超 赵志力 +1 位作者 张翠萍 付小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5-1138,共4页
激动素(kinetin,KT)是60年前发现的第一个细胞分裂素,经过国内外60年的不断研究,人们对它的观念已从最初的定义植物激素逐步发展为对动植物及人体起广泛作用的物质,并已把它应用于皮肤的美容护理和人体疾病的治疗。然而,KT对动... 激动素(kinetin,KT)是60年前发现的第一个细胞分裂素,经过国内外60年的不断研究,人们对它的观念已从最初的定义植物激素逐步发展为对动植物及人体起广泛作用的物质,并已把它应用于皮肤的美容护理和人体疾病的治疗。然而,KT对动物和人体的一些作用机制,以及对多系统的作用是否存在共同作用机制还不太清楚。笔者通过KT对动物及人体各系统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美容 激动素 创面修复 细胞分裂素 植物激素 人体疾病 美容护理 归纳总结
原文传递
上皮-间质转化在皮肤创面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霍嘉慧 孙苏静 +4 位作者 耿志军 李想 孙晓艳 马奎 付小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9-953,共5页
上皮一间质转化( epithelial -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最早的描述见于19世纪60年代Trelstad等。发现在鸡胚胎形成过程中,单胚层重组为三层结构,此过程也被称为原肠胚形成。随后,Greenburg和Hay提出了EMT的概念,即上皮细胞... 上皮一间质转化( epithelial -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最早的描述见于19世纪60年代Trelstad等。发现在鸡胚胎形成过程中,单胚层重组为三层结构,此过程也被称为原肠胚形成。随后,Greenburg和Hay提出了EMT的概念,即上皮细胞失去细胞极性,细胞间黏附降低,迁移能力增加,逐渐获得间质样细胞特性。EMT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2)创伤修复和器官纤维化;(3)肿瘤形成与转移。可见,EMT广泛存在于生物个体的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 创面修复 皮肤 器官纤维化 EMT 胚胎形成 三层结构 细胞极性
原文传递
3D生物打印的微结构促进小鼠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活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煜凡 黄沙 +4 位作者 姚斌 李曌 李想 付小兵 吴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1-766,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对表皮干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建立最佳3D生物打印模型。方法通过采用不同尺寸:210、340、420μm的打印喷头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3种不同的含细胞3D微结构;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D微结构中细胞形... 目的探索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对表皮干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建立最佳3D生物打印模型。方法通过采用不同尺寸:210、340、420μm的打印喷头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3种不同的含细胞3D微结构;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D微结构中细胞形态及增殖现象;活/死细胞染色技术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方差分析和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均可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打印后0、3、7 d之间,3组3D微结构在细胞活性水平上均逐步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7 d时的细胞活性相比,3组3D微结构在14 d时的细胞活性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10μm组和340μm组相比,420μm组3D微结构在长期培养中细胞活性水平最高(P<0.01)。结论 420μm组3D微结构能够稳定促进皮肤替代物中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维持高细胞活性,为构建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表皮以及全层皮肤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技术 3D微结构 表皮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活性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慢性创面治疗的作用途径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江帆 杨思明 +4 位作者 尚涛 马奎 姚斌 黄沙 付小兵 《感染.炎症.修复》 2014年第4期248-250,共3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存在于大多数成体器官中的类成纤维细胞群,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向不同的谱系细胞分化。Falanga等[1]将 MSCs 与造血细胞共同培养,发现 MSCs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提示 MSCs 具有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并调节其...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存在于大多数成体器官中的类成纤维细胞群,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向不同的谱系细胞分化。Falanga等[1]将 MSCs 与造血细胞共同培养,发现 MSCs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提示 MSCs 具有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并调节其他细胞功能的能力。MSCs 在进入创面或是其他损伤组织时会被激活,起到促进创伤愈合和改善局部缺血的作用。目前 MSCs 作用于创面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MSCs在调节免疫应答和免疫排斥反应方面的功能,以及在促进创面愈合和减少瘢痕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均已得到证实。本文就MSCs治疗皮肤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常用方法及其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排斥反应 细胞分化 创伤愈合 作用途径 生物活性因子 损伤组织 成纤维细胞 免疫应
下载PDF
伏立诺他对50% TBSA Ⅲ度烫伤大鼠脏器功能及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金光 胡森 +5 位作者 李芳菲 张聪 高明娟 王晓娜 姚龙强 白晓东 《感染.炎症.修复》 2014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对50%TBSAⅢ度烫伤大鼠器官功能及脏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40~260g,随机分为3组:1单烫组,于100℃水浴中背部浸泡15s、腹部浸泡8s,烫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射0.25ml生理盐...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对50%TBSAⅢ度烫伤大鼠器官功能及脏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40~260g,随机分为3组:1单烫组,于100℃水浴中背部浸泡15s、腹部浸泡8s,烫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射0.25ml生理盐水;2SAHA组,烫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射0.25ml SAHA注射液(7.5mg/kg,溶于4ml生理盐水中);3假烫组,37℃水浴浸泡后腹腔内注射0.25ml生理盐水。于伤后3h和6h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肝、肾及小肠黏膜血流量,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肌酐(Cr)含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伤后3h,SAHA组肝、肾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显著高于单烫组(P均<0.05);SAHA组6h小肠黏膜血流量也显著高于单烫组(P<0.05)。SAHA组伤后3hCr、NSE含量和DAO活性显著低于单烫组(P均<0.05),伤后6hCK-MB、NSE含量和DAO活性均显著低于单烫组(P均<0.05)。结论:SAHA能改善50%TBSAⅢ度烫伤大鼠器官功能指标以及腹腔脏器血流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诺他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烫伤 器官功能 血流量
下载PDF
烧伤后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从机制到临床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俊聪 姚咏明 杨红明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4期242-245,共4页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所诱发的失控的、持久性全身炎症反应[1]。许多临床资料显示,脓毒症已成为大面积烧伤和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早期失控的炎症反应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众多针对脓毒症早期治疗的措施如...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所诱发的失控的、持久性全身炎症反应[1]。许多临床资料显示,脓毒症已成为大面积烧伤和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早期失控的炎症反应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众多针对脓毒症早期治疗的措施如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营养及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已有了长足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功能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 高级生命支持 液体复苏 大面积烧伤 严重烧伤 淋巴细胞凋亡 免疫调节作用 淋巴细胞功能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明华 胡森 许瑞江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主要包括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脱位及半脱位.本病的发病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年龄及病理解剖状态高度相关.早发现、早诊断对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到目...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主要包括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脱位及半脱位.本病的发病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年龄及病理解剖状态高度相关.早发现、早诊断对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到目前为止,对不同年龄段DDH患者的治疗尚未形成公认的意见.DDH有多种治疗方法,其目标均是要达到安全、持久的复位,确保髋关节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早期疼痛或骨关节炎的发生率.本文对DDH的一般特征、检查及治疗等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获得最佳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诊疗 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股骨头脱位 原因不明 病理解剖 骨关节炎
下载PDF
酵母多糖诱导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金光 白晓东 胡森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是研究MODS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基础。针对MODS炎症失控假说,20世纪80年代末,酵母多糖诱导全身炎症反应模型(zymosan—induced generalized inflammationmode,ZIGI模型)第一次被引入。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 酵母多糖 模型 MODS 发病机制
下载PDF
m icroRNA-449b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介导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勇涛 董宁 +3 位作者 柴艳芬 于燕 齐安龙 姚咏明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4期205-212,共8页
目的:探讨mi R-449b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刺激树突状细胞(DC)中的变化及其对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100、1 000 ng/ml剂量的HMGB1刺激小鼠脾脏来源的CD11c+DC,于48后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II及细胞内mi R-449... 目的:探讨mi R-449b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刺激树突状细胞(DC)中的变化及其对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100、1 000 ng/ml剂量的HMGB1刺激小鼠脾脏来源的CD11c+DC,于48后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II及细胞内mi R-449b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HMGB1刺激对DC凋亡的影响。DC转染mi R-449b模拟物(mi R-449b)、抑制物(In-mi R-449b)及相应对照(mi R-NC、In-mi RNC)后,HMGB1(100 ng/ml)刺激48 h收取细胞,检测DC表面分子、凋亡改变以及与T细胞混合培养后T细胞增殖、分化功能的变化。结果:HMGB1刺激DC后,其表面分子随着剂量的增加表达上调,其中以100 ng/ml组上调最为明显,而大剂量(1 000 ng/ml)时表达有所下调;mi R-449b在48 h 100及1 000 ng/ml HMBG1组表达明显上调(P<0.05);随着HMGB1剂量的增加,DC在48 h凋亡逐渐增加(P<0.05)。转染mi R-449b可上调其在细胞内表达,而抑制物可抑制其表达;上调mi R-449b后HMGB1(100 ng/ml)刺激48 h DC表面分子CD86表达显著上调(P<0.05)、凋亡增加(P<0.01)、对T细胞的共刺激增殖效应减弱、混合性淋巴细胞反应中IL-4水平增多(P<0.01)、IFN-γ水平下降(P<0.05)。结论:mi R-449b可负性调控HMGB1介导DC免疫功能及促进其凋亡,进而在机体免疫反应障碍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449b 树突状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丁酸钠对重度烫伤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文华 唐富波 +4 位作者 李炎光 李雨梦 吕艺 戴跃龙 胡森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丁酸钠对重度烫伤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和丁酸钠组(n=16)。烫伤组和丁酸钠组采用沸水水浴法制作50%TBSAⅢ度烫伤动物模型,并于制模完成后即刻皮下分别注射丁酸钠400 mg/kg(丁酸钠组... 目的:探讨丁酸钠对重度烫伤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和丁酸钠组(n=16)。烫伤组和丁酸钠组采用沸水水浴法制作50%TBSAⅢ度烫伤动物模型,并于制模完成后即刻皮下分别注射丁酸钠400 mg/kg(丁酸钠组)或等体积生理盐水(烫伤组)。假烫组以37℃水代替沸水。各组动物于烫伤后2.5 h和5.5 h从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蓝2.5 mg。伤后3 h和6 h,每组各取8只动物经腹主动脉穿刺取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取心肌组织标本,测定葡聚糖蓝含量,以反映心脏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干/湿重法测定心肌组织含水率。结果:与假烫组相比,烫伤组大鼠伤后3 h和6 h,血浆CK-MB水平明显升高(P<0.05);心脏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肌组织含水率明显增加(P均<0.05)。丁酸钠组大鼠在烫伤后3 h和6 h,血浆CK-MB水平、心脏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肌组织含水率虽然高于假烫组,但较烫伤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丁酸钠能够降低大鼠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和组织含水率,对于严重烫伤引起的心肌损害有显著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心脏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血管通透性 丁酸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