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替代传统银/氯化银心电电极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尹明 汤如 +6 位作者 韩柯 杨雪 杨姗姗 高萌 张天一 马宝宝 吕晓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替代传统银/氯化银心电电极片的可行性。方法以传统银/氯化银心电电极为对照电极,制备并改良新型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以提高银纤维布料的防汗液和抗氧化性,征集20名志愿者进行皮肤耐受性指标观测试验。... 目的探索新型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替代传统银/氯化银心电电极片的可行性。方法以传统银/氯化银心电电极为对照电极,制备并改良新型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以提高银纤维布料的防汗液和抗氧化性,征集20名志愿者进行皮肤耐受性指标观测试验。将对照电极选择临床常用的银/氯化银心电电极,编号为试验电极1;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编号为试验电极2,在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上覆盖导电水凝胶编号为试验电极3。结果改良后增加了银纤维布料的导电性,20 cm×20 cm银纤维布料经过高温压烫后,对角线电阻值从2.3Ω下降为0.9Ω;利用导电水凝胶降低电极和皮肤之间的阻抗,解决了皮肤干燥问题;改良后的银纤维布料耐汗液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电极2和电极3的皮肤耐受性要好于电极1,而电极2和电极3的皮肤耐受性相差不大;试验电极2电压衰减较大,电极性能较差,试验电极1和试验电极3都非常接近原始信号,电极性能较好。结论银纤维织物心电电极覆盖导电水凝胶在正常采集心电信号的基础上很好的解决了皮肤损伤的问题,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氯化银电极 皮肤损伤 织物电极 银纤维织物 导电水凝胶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165-1169,共5页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年1-11月于我中心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187例,其中HHcy患者(...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年1-11月于我中心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187例,其中HHcy患者(HHcy组)69例,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者(Nor-Hcy组)11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杂交技术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分析两组患者MTHFR基因型分布,及C677T突变对HHcy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结果与Nor-Hcy组相比,HHcy组男性居多(88.4%vs 72.9%,P=0.012),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增加(85.5%vs 73.7%,P<0.05)。HHcy组MTHFR基因型中TT组合最为多见,显著高于Nor-Hcy组(73.9%vs 22.0%,P=0.043),t携带者比例显著增加(84.78%vs 50.0%,P=0.000)。H型高血压(即高血压合并HHcy)患者中TT组合及t携带者较非H型高血压患者显著增多(P均<0.05);CT+TT基因型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发生比例较非H型高血压显著增多。与CC型相比,CT+TT基因型患HHcy的OR为6.22,患H型高血压的OR为5.57。结论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CT+TT突变与HHcy及H型高血压患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H型高血压
下载PDF
缺氧预处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细胞外囊泡的microRNAs表达谱分析
3
作者 边素艳 刘姗姗 +1 位作者 刘宏斌 朱启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090-1097,1139,共9页
目的系统研究缺氧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衍生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ar vesicles,EVs)的microRNAs表达谱,分析差异microRNAs的功能及靶向调控网络等生物学信息,为探索缺氧预处理MSC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奠... 目的系统研究缺氧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衍生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ar vesicles,EVs)的microRNAs表达谱,分析差异microRNAs的功能及靶向调控网络等生物学信息,为探索缺氧预处理MSC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低氧、无血清培养人MSC(缺氧预处理)48h后收集培养上清,超速低温离心法获得EVs。提取MSC及MSC-EVs中的RNA(n=3),采用微阵列方法对比两组microRNAs的表达谱,并对差异显著的前30种microRNAs进行GO、Pathway和microRNA-Gene-Network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缺氧预处理MSC可释放大量EVs,EVs中所有microRNAs均来自母细胞MSC,但具有选择性。与MSC相比,MSC-EVs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有98种,包括31种表达上调,67种表达下调的microRNAs。MSC-EVs差异microRNAs中优先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黏附、细胞分化、细胞增殖、转运和凋亡等;被调控最多的通路包括局灶性黏附、erbB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等。调控网络中核心的microRNAs有hsa-miR-19b-3p、hsa-miR-93-5p、hsa-miR-34a-5p、hsa-miR-23b-3p、hsa-miR-4763-3p等,潜在靶基因预测包括维甲酸孤核受体A(RORA)、人IQ基序与Sec7结构域2(IQSEC2)、钙调神经磷酸酶B样蛋白(CBL)、二氢嘧啶酶样5(DPYSL5)、膜泡蛋白分拣37同源物D(VPS37D)等。结论缺氧预处理MSC后选择性分泌microRNAs至EVs,可能通过microRNA-mRNA-功能/分子通路调控网络,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微小RNA 缺氧预处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