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药物和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HDS)等广泛使用,社会各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注度逐年凸显。尽管大部分DILI患者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可恢复,但仍有>1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ALF),...随着药物和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HDS)等广泛使用,社会各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注度逐年凸显。尽管大部分DILI患者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可恢复,但仍有>1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ALF),甚则死亡。此外,DILI也是药物研发及其上市后采取监管措施的主要原因。展开更多
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氨基酸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不同证型中氨基酸代谢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瘀黄证患者体内异亮氨酸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36±4.47)μg/ml vs(7.76±4.08)μg/ml,P=0.016],但色氨酸则表达相反[(10.26±4.95)μg/ml vs(14.51±7.32)μg/ml,P=0.014];湿热瘀黄证患者白细胞介素(IL)-6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15(3.88,24.42)pg/ml vs 7.73(3.93,18.83)pg/ml,P=0.017],而IL-2、IL-10显著低于气虚瘀黄证[4.40(2.88,8.55)pg/ml vs 6.60(2.80,15.50)pg/ml,P=0.033;7.19(4.52,15.04)pg/ml vs 8.21(2.19,14.64)pg/ml,P=0.015];多种氨基酸代谢与两种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尤其是色氨酸代谢与支链氨基酸代谢;湿热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主要与促炎细胞因子IL-2、IL-6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苯丙氨酸;气虚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IL-6、IL-10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不仅在两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性关联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患者在氨基酸代谢及炎症反应中均具有异质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色氨酸以及支链氨基酸代谢可能对HBV-ACLF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结局的风险模型。方法:以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入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1分为训...目的:构建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结局的风险模型。方法:以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入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1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建立死亡风险模型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在测试集中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年龄(HR=1.02,95%CI 1.01~1.04)、总胆红素(HR=1.04,95%CI 1.02~1.07)、国际标准化比值(HR=2.58,95%CI 1.98~3.37)、肝性脑病(Ⅰ/Ⅱ期:HR=2.20,95%CI 1.25~3.87;Ⅲ/Ⅳ期:HR=23.67,95%CI 7.74~72.37)、肝肾综合征(HR=3.64,95%CI 1.69~7.82)、低钠血症(HR=1.86,95%CI 1.22~2.84)、血小板计数(20~60:HR=1.42,95%CI 1.89~2.27;>60:HR=2.42,95%CI 1.94~6.20)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7项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结局;列线图在预测28、336 d结局方面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MELD-Na评分(0.87 vs 0.79/0.80,0.82 vs 0.73/0.75);在预测90 d结局时优于MELD评分(0.86 vs 0.79,P=0.042),但与MELD-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 vs 0.82,P=0.140)。结论:以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低钠血症、血小板计数等7个关键因素构建而成的列线图,在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药肝损伤187例,西药肝损伤102例。分别应用整合证据链(IEC)、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SEOP)3种诊断方法对289例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急性起病时的一般资料、潜伏期、详细服药情况、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等。统计分析3种诊断方法分别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病例诊断结果评定的一致性和各自适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西药肝损伤与中药肝损伤的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81.4%、74.3%),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有更高的ALT和AST水平。应用IEC、RUCAM、SEOP分别对西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依次为65.7%、100%、63.7%;西药肝损伤构成比依次是23.2%、35.3%和22.5%。再依次对中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分别为47.6%、100%、29.9%;中药肝损伤构成比分别为30.8%、64.7%、19.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诊断西药肝损伤病例时,除IEC与SEOP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外(Kappa=0.785,P<0.05),RUCAM vs IEC(Kappa=0.149,P>0.05)和RUCAM vs SEOP(Kappa=0.117,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均较差。在诊断中药肝损伤时,RUCAM vs SEOP(Kappa=0.066,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较差,而RUCAM vs IEC(Kappa=0.026,P<0.05)和IEC vs SEOP(Kappa=0.437,P<0.05)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IEC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均有较好的适用性,IEC与SEOP在诊断西药肝损伤时存在一致性,虽然在诊断中药肝损伤病例结果间也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水平较低。RUCAM与另2种诊断方法评定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运用IEC、RUCAM和SEOP,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药物和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HDS)等广泛使用,社会各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注度逐年凸显。尽管大部分DILI患者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可恢复,但仍有>1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ALF),甚则死亡。此外,DILI也是药物研发及其上市后采取监管措施的主要原因。
文摘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氨基酸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不同证型中氨基酸代谢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瘀黄证患者体内异亮氨酸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36±4.47)μg/ml vs(7.76±4.08)μg/ml,P=0.016],但色氨酸则表达相反[(10.26±4.95)μg/ml vs(14.51±7.32)μg/ml,P=0.014];湿热瘀黄证患者白细胞介素(IL)-6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15(3.88,24.42)pg/ml vs 7.73(3.93,18.83)pg/ml,P=0.017],而IL-2、IL-10显著低于气虚瘀黄证[4.40(2.88,8.55)pg/ml vs 6.60(2.80,15.50)pg/ml,P=0.033;7.19(4.52,15.04)pg/ml vs 8.21(2.19,14.64)pg/ml,P=0.015];多种氨基酸代谢与两种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尤其是色氨酸代谢与支链氨基酸代谢;湿热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主要与促炎细胞因子IL-2、IL-6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苯丙氨酸;气虚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IL-6、IL-10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不仅在两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性关联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患者在氨基酸代谢及炎症反应中均具有异质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色氨酸以及支链氨基酸代谢可能对HBV-ACLF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文摘目的:构建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结局的风险模型。方法:以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入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1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建立死亡风险模型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在测试集中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年龄(HR=1.02,95%CI 1.01~1.04)、总胆红素(HR=1.04,95%CI 1.02~1.07)、国际标准化比值(HR=2.58,95%CI 1.98~3.37)、肝性脑病(Ⅰ/Ⅱ期:HR=2.20,95%CI 1.25~3.87;Ⅲ/Ⅳ期:HR=23.67,95%CI 7.74~72.37)、肝肾综合征(HR=3.64,95%CI 1.69~7.82)、低钠血症(HR=1.86,95%CI 1.22~2.84)、血小板计数(20~60:HR=1.42,95%CI 1.89~2.27;>60:HR=2.42,95%CI 1.94~6.20)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7项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结局;列线图在预测28、336 d结局方面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MELD-Na评分(0.87 vs 0.79/0.80,0.82 vs 0.73/0.75);在预测90 d结局时优于MELD评分(0.86 vs 0.79,P=0.042),但与MELD-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 vs 0.82,P=0.140)。结论:以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低钠血症、血小板计数等7个关键因素构建而成的列线图,在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文摘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药肝损伤187例,西药肝损伤102例。分别应用整合证据链(IEC)、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SEOP)3种诊断方法对289例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急性起病时的一般资料、潜伏期、详细服药情况、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等。统计分析3种诊断方法分别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病例诊断结果评定的一致性和各自适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西药肝损伤与中药肝损伤的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81.4%、74.3%),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有更高的ALT和AST水平。应用IEC、RUCAM、SEOP分别对西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依次为65.7%、100%、63.7%;西药肝损伤构成比依次是23.2%、35.3%和22.5%。再依次对中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分别为47.6%、100%、29.9%;中药肝损伤构成比分别为30.8%、64.7%、19.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诊断西药肝损伤病例时,除IEC与SEOP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外(Kappa=0.785,P<0.05),RUCAM vs IEC(Kappa=0.149,P>0.05)和RUCAM vs SEOP(Kappa=0.117,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均较差。在诊断中药肝损伤时,RUCAM vs SEOP(Kappa=0.066,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较差,而RUCAM vs IEC(Kappa=0.026,P<0.05)和IEC vs SEOP(Kappa=0.437,P<0.05)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IEC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均有较好的适用性,IEC与SEOP在诊断西药肝损伤时存在一致性,虽然在诊断中药肝损伤病例结果间也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水平较低。RUCAM与另2种诊断方法评定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运用IEC、RUCAM和SEOP,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