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化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外周血CD34^(+)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吴光蕾 柴婷婷 +2 位作者 武永莉 李艳芬 赵瑜 《转化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51-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减量、分次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作用;方法18例巩固化疗阶段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 目的探讨减量、分次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作用;方法18例巩固化疗阶段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使用半量PEG-rhG-CSF(3 mg),观察中性粒细胞数目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和外周血CD34^(+)细胞数(PB CD34^(+))、Ⅲ~VI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给药后仅有9例达到预期目的(A组),另9例患者一次给药无法达到提升粒细胞的作用(B组),在第6天追加半量长效刺激因子后达预期目的。观察两组结果显示:A组给药后ANC和PB CD34^(+)逐步升高,在第5天达峰值,均值分别为ANC(9.36±8.81)×10^(9)/L和PB CD34^(+)为(1.122±1.907)。B组ANC在第一次给药后快速上升,第1天达峰值[(4.72±6.96)×10^(9)/L],之后4 d内快速下降至粒细胞缺乏水平,第6天第二次给药后ANC再次开始升高,在第11天ANC均达1.0×10^(9)/L以上,均值为(4.67±6.23)×10^(9)/L。PB CD34^(+)细胞数呈缓慢上升过程,每日均值均低于A组,第11天峰值(0.202±0.337)比A组第0天(0.294±0.770)低。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化疗周期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考虑与化疗方案(含大剂量阿糖胞苷及DCAG、DHAG预激方案)有关。A组给药后Ⅲ~VI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0.78±0.83)d显著短于B组(6.78±1.56)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N发生率分别为A组33.3%和B组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肌痛,均未见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B组两次用药后同等天数对ANC和PB CD34^(+)动员效果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巩固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使用半量PEG-rhG-CSF(3 mg)安全、有效,可对部分患者起到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对一次使用在5 d内无法达到有效提升中性粒细胞的患者,追加使用仍然有效,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对于使用高强度或预激方案化疗患者,给药后出现PB CD34^(+)提升较慢的患者,尤其是用药时、外周血CD34^(+)数值较低的患者,可能是需要考虑二次给药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粒细胞刺激因子 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CD34^(+)细胞 粒细胞缺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