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相辉 侯艳红 张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肠纤维化是IBD的常见并发症,可同时发生在UC和CD...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肠纤维化是IBD的常见并发症,可同时发生在UC和CD中,也是其大多数长期并发症的基础,往往形成不可逆的脏器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影响IBD患者的预后。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BD肠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对其发生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细胞因子或分子途径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白细胞介素 硫氧还蛋白5
下载PDF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在部分消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金铖钺 胡莹 金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35-143,共9页
肠道微生物是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机体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方法,目前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艰... 肠道微生物是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机体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方法,目前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大量的临床研究提示FMT或许对于其他多种疾病有一定疗效.本文对目前FMT临床应用研究较多的几种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肝性脑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肿瘤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综述,总结了这些临床研究中发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合对FMT的管理规范,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TXNDC5 siRNA靶向纳米微粒对胃癌模型动物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相辉 侯艳红 +2 位作者 吴凯 杨汨 张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34-1640,共7页
目的探讨装载TXNDC5基因RNA干扰片段(TXNDC5 siR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对人胃腺癌细胞种植瘤荷瘤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TXNDC5 siRNA的纳米微球(TXNDC5 siRNA⁃PBCA⁃NP)。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胃腺癌... 目的探讨装载TXNDC5基因RNA干扰片段(TXNDC5 siR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对人胃腺癌细胞种植瘤荷瘤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TXNDC5 siRNA的纳米微球(TXNDC5 siRNA⁃PBCA⁃NP)。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胃腺癌荷瘤动物模型,经尾静脉注入TXNDC5 siRNA⁃PBCA⁃NP至荷移植瘤裸鼠体内,同时建立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纳米微球(PBCA⁃NP)、5氟尿嘧啶(5⁃Fu)及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在体内情况下各组对种植瘤的抑制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XNDC5 siRNA⁃PBCA⁃NP治疗组小鼠肿瘤抑制率为(66.98±4.02)%,5⁃Fu治疗组小鼠肿瘤抑制率为(64.10±7.55)%,均显著高于其余各对照组(P<0.05),其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TXNDC5 siRNA⁃PBCA⁃NP治疗组平均肿瘤质量为(381.27±24.22)mg,5⁃Fu治疗组平均肿瘤质量为(414.53±29.59)mg,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对照组(P<0.05),其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的胃癌种植瘤裸鼠模型治疗实验显示TXNDC5 siRNA⁃PBCA⁃NP在体内条件下对胃癌治疗作用较为显著,对动物体内的肿瘤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纳米微粒 TXNDC5基因 RNA干扰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蓝激光成像技术微放大分型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超 汪涛 +6 位作者 刘文祥 张宁宁 黄福秀 梁志民 徐衍 赵慧 殷健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8期59-64,共6页
目的评估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微放大分型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6月随机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4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BLI微放大检查(放大40~60倍),计算其诊断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 目的评估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微放大分型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6月随机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4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BLI微放大检查(放大40~60倍),计算其诊断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共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231例,非萎缩性胃炎189例。共活检822处病灶。其中,萎缩性病灶376处,非萎缩性病灶446处;根据团队以往经验,将慢性胃炎BLI微放大分为四型:菊花绒毛型(共106处)、结节绒毛型(共203处)、鱼鳞型(共20处)和规则型(共493处)。106处菊花绒毛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88处,非萎缩性病灶18处,诊断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83.0%(88/106);203处结节绒毛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170处,非萎缩性病灶33处,诊断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83.7%(170/203);20处鱼鳞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18处,非萎缩性病灶2处,诊断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90.0%(18/20);493处规则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100处,非萎缩性病灶393处,诊断非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79.7%(393/493)。菊花绒毛型、结节绒毛型和鱼鳞型三型联合诊断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为73.4%,特异度为88.1%,阳性预测值为83.9%,阴性预测值为79.7%,准确度为81.4%,诊断中重度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可提升至85.7%。结论BLI微放大分型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内镜识别度及诊断率,尤其是中重度萎缩性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内镜检查 蓝激光成像技术 微放大 诊断
下载PDF
TXNDC5在胃癌细胞中相互作用蛋白分子的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2 位作者 李春梅 张静 雷迎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筛选并分析硫氧还蛋白5(TXNDC5)在胃癌细胞中的关键相互作用蛋白分子。方法以pcDNA3.1为基础构建pcDNA3.1-TXNDC5-FLAG真核表达载体,并以此载体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XNDC5融合蛋白表达。... 目的筛选并分析硫氧还蛋白5(TXNDC5)在胃癌细胞中的关键相互作用蛋白分子。方法以pcDNA3.1为基础构建pcDNA3.1-TXNDC5-FLAG真核表达载体,并以此载体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XNDC5融合蛋白表达。采用串联亲和纯化技术收集胃癌细胞内TXNDC5相互作用蛋白分子进行电泳分离及ESI-Q-TOF串联质谱分析鉴定TXNDC5相互作用蛋白质。结果构建的pcDNA3.1-TXNDC5-FLAG真核表达载体经DNA序列测定完全正确,转染胃癌细胞后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可检测到TXNDC5分子表达。经串联亲和纯化及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NCBI蛋白质数据库检索比对,筛选出TXNDIP等16个蛋白分子。结论本研究通过串联亲和偶联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的筛选出胃癌细胞SGC7901中与TXNDC5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TXNDC5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XNDC5 相互作用蛋白 蛋白质组学 TXNIP
下载PDF
国产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在结肠小于2 cm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1 位作者 孟迪 张静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11期1531-1534,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VIST)对临床结肠镜检查中最为常见的直径小于2 cm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日至2019年1月2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为VIST观察组,內镜白... 目的探讨国产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VIST)对临床结肠镜检查中最为常见的直径小于2 cm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日至2019年1月2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为VIST观察组,內镜白光发现直径小于2 cm息肉病变样时采用VIST进行观察,并根据VIST观察提示可疑部位靶向活检。另选取同时期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为普通白光组,使用无VIST功能內镜检查,白光发现直径小于2 cm息肉样病变,跟据白光下观察提示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对两组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IST检查组內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88.8%,而內镜白光检查组內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67.1%。VIST检查组在针对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等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白光检查组(P<0.05)。结论采用VIST技术可有效提高內镜下对直径小于2 cm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早期结肠癌的发现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 结肠息肉 上皮内瘤变 早期结肠癌
下载PDF
食管微生物群与胃食管反流疾病 被引量:4
7
作者 金博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95-399,共5页
人体内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微生物存在,如皮肤、胃肠道、胆道、口腔黏膜、唾液、乳腺、精液、胎盘、子宫、卵泡、肺、唾液、眼结膜等,这些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古生菌、真菌、... 人体内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微生物存在,如皮肤、胃肠道、胆道、口腔黏膜、唾液、乳腺、精液、胎盘、子宫、卵泡、肺、唾液、眼结膜等,这些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古生菌、真菌、原生生物及病毒。微生物组(microbiome)这个词是指“占据我们身体空间的互利共生(symbiotic)、偏利共生(commensal)及病原性(pathogenic)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学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微生物群 胃食管反流病 质子泵抑制剂 益生菌
下载PDF
结直肠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怡 杨柳 吴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4-630,共7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中晚期结直肠癌目前仍采用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化疗药物耐药是结直肠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化疗药物的耐药靶点是提高恶性肿瘤化疗药物疗效的重要途径。结直...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中晚期结直肠癌目前仍采用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化疗药物耐药是结直肠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化疗药物的耐药靶点是提高恶性肿瘤化疗药物疗效的重要途径。结直肠癌多药耐药的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该文从膜转运蛋白介导、耐药相关转移酶活性的异常改变、细胞凋亡相关调控、DNA修复异常、微环境改变,以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等方面对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多药耐药 细胞凋亡 微环境
下载PDF
TXNDC5蛋白在胃癌细胞及组织中相互作用蛋白的免疫共沉淀验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2 位作者 李湘辉 杨汨 张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861-866,共6页
目的 我们前期通过串联亲和偶联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地筛选出胃癌细胞SGC7901中与TXNDC5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除去功能意义较为明确的蛋白,TXNIP、PRDX2、PDCD4和ADIPOR1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但其具体分子作用... 目的 我们前期通过串联亲和偶联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地筛选出胃癌细胞SGC7901中与TXNDC5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除去功能意义较为明确的蛋白,TXNIP、PRDX2、PDCD4和ADIPOR1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但其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进一步验证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TXNDC5蛋白与上述蛋白的关键相互作用。方法 以pcDNA3.1为基础构建pcDNA3.1-TXNDC5真核表达载体,并以此载体瞬时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XNDC5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法验证TXNDC5高表达细胞系中其与TXNIP、PRDX2、PDCD4、ADIPOR1的相互作用。取人胃腺癌新鲜手术标本提取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XNDC5蛋白表达,选取确认为TXNDC5高表达的胃癌组织总蛋白采用Co-IP验证TXNDC5与TXNIP、PRDX2、PDCD4、ADIPOR1的相互作用。结果 通过Co-IP法验证,TXNDC5高表达胃癌细胞系中,TXNDC5与TXNIP、PRDX2、PDCD4存在相互作用;TXNDC5高表达胃癌组织中,TXNDC5与TXNIP、PDCD4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本研究通过Co-IP技术成功地验证了胃癌细胞和组织中TXNDC5与TXNIP、PDCD4存在相互作用,提示TXNDC5在胃癌中的促癌分子机制可能通过与TXNIP和PDCD4相互作用影响其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XNDC5蛋白 相互作用蛋白 免疫共沉淀 TXNIP PDCD4
下载PDF
抗EGFR、CA199及MUC1单克隆抗体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杀伤胰腺癌细胞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1 位作者 李春梅 刘浩润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121-1126,共6页
目的比较抗人EGFR、CA199和MUC1三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偶联的载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对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进一步筛选靶向效果更佳的目标分子。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 目的比较抗人EGFR、CA199和MUC1三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偶联的载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对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进一步筛选靶向效果更佳的目标分子。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采用化学交联法分别制备抗EGFR、CA199和MUC1三种单克隆抗体偶联的载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EM-PBCA-NP、CA199-GEM-PBCA-NP、MUC1-GEM-PBCA-NP)。进行三种纳米粒子杀伤胰腺癌靶细胞实验,MTT比色法杀伤实验检测,并设置单纯负载吉西他滨的纳米微球、吉西他滨原料药及空白对照组,比较三种单抗修饰的靶向纳米粒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治疗后肿瘤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细胞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UC1-GEM-PBCA-NP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MUC1-GEM-PBCA-N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中MUC1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子对人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抑制及杀伤作用优于EGFR单抗及CA199单抗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子,其对于体外培养细胞的再导向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纳米微粒 CA199 EGFR MUC1 靶向治疗
下载PDF
二联药物方案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作者 张静 张林 +2 位作者 吴凯 刘旭 郭尧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探讨二联药物方案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 目的探讨二联药物方案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和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均治疗72 h。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48 h再出血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联药物方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控制出血症状,提高止血效果,下调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降低再出血风险,且安全性值得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奥曲肽
原文传递
人肝脏羧基酯酶1/2表达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12
作者 张静 张林 +2 位作者 吴凯 刘旭 王天义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554-1556,共3页
目的探讨人肝脏羧基酯酶(CES)1/2表达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29例进行肝穿刺活检的肝病患者,取其肝组织标本,均行免疫印迹法和酶活性检测,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间CES1/... 目的探讨人肝脏羧基酯酶(CES)1/2表达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29例进行肝穿刺活检的肝病患者,取其肝组织标本,均行免疫印迹法和酶活性检测,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间CES1/2表达情况差异。结果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年龄≤1岁(7例)、>1~10岁(5例)、>10~18岁(5例)、>18~75岁(4例)及>75~85岁(8例)人群,CES1表达量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升高趋势(P<0.01);不同年龄组CES2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不同性别组CES1表达量(P=0.73)和CES2表达量(P=0.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CES1活性随年龄增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不同年龄组CES2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患者CES1/2表达量与活性呈正相关(r=0.68、0.59,均P<0.01)。结论CES1表达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儿童阶段因酶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CSE1表达水平较低;同时男性和女性CES1/2表达水平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羧基酯酶 年龄 性别
原文传递
抗黏液蛋白1单抗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胰腺癌模型动物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1 位作者 李春梅 刘浩润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GEM)的纳米微球(GEM-PBCA-NP),应用化学交联法将抗黏液蛋白1(MUC1)单抗偶联GEM-PBCA-NP。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胰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并随机分为MUC1-GEM-PBCA-NP组、GEM-PBCA-NP组、GEM组、单纯纳米颗粒组(...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GEM)的纳米微球(GEM-PBCA-NP),应用化学交联法将抗黏液蛋白1(MUC1)单抗偶联GEM-PBCA-NP。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胰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并随机分为MUC1-GEM-PBCA-NP组、GEM-PBCA-NP组、GEM组、单纯纳米颗粒组(PBCA-NP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MUC1-GEM-PBCA-NP组裸鼠移植肿瘤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治疗结束时的移植肿瘤重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提示MUC1-GEM-PBCA-NP对裸鼠移植肿瘤具有良好的抑制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纳米微粒 动物模型 黏液蛋白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