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丙酮酸钙盐糖液对重度烧伤大鼠伤后早期氧合脏器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翔宇 柴家科 +6 位作者 刘甜 黄健翔 曲毅睿 胡吉林 胡方超 迟云飞 畅阳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36-842,856,共8页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采用丙酮酸盐救治烧伤导致的低血容量休克疗效较好,但目前研究最多的丙酮酸钠口服安全性低,难以应用于临床。而丙酮酸钙的食字号产品已上市,食用安全性高,将其应用于口服液体复苏具有广阔前景。目前国内外尚无丙酮酸...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采用丙酮酸盐救治烧伤导致的低血容量休克疗效较好,但目前研究最多的丙酮酸钠口服安全性低,难以应用于临床。而丙酮酸钙的食字号产品已上市,食用安全性高,将其应用于口服液体复苏具有广阔前景。目前国内外尚无丙酮酸钙用于抗休克的相关研究,本实验将丙酮酸钙引入经典的WHO口服补液盐Ⅲ中,拟评价其在院前急救阶段复苏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口服丙酮酸钙盐糖液对重度烧伤大鼠伤后早期氧合、脏器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实验前将WHO推荐的4包口服补液盐Ⅲ和6.8 g丙酮酸钙混合溶于1000 mL饮用水中,溶液渗透压为290 mmol/L,预热至37℃。雄性Wistar大鼠(6~8周龄,210~230 g)210只,随机分为假伤组(Sham组,n=30)、单纯烧伤组(Burn组,n=60)、口服补液组(OR组,n=60)和腹腔补液组(PR组,n=60)。Sham组大鼠37℃水浴浸泡,其余三组大鼠94℃沸水浸泡背部12 s、腹部6 s,致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OR组采用灌胃输入丙酮酸钙盐糖液的方法口服补液,PR组采用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的方法腹腔补液,两组均于伤后2 min开始补液。补液量依据Parkland公式,总共补液8 h,Sham组自由饮水,Burn组不予补液,8 h后各组均自由进食水,不再补液。各组选取20只大鼠计算24 h生存率。于伤后0.5 h、4 h、8 h、24 h从各组取10只大鼠行血气分析、脏器功能指标测量、氧化应激指标测量、脏器病理检测。结果OR组24 h生存率(70%)与PR组生存率(75%)均显著高于Burn组(30%)(P均<0.05);伤后4 h、8 h、24 h,OR组和PR组各项指标较Burn组得到明显改善,且在伤后8 h、24 h,OR组血乳酸、AST、总抗氧化能力较PR组也得到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丙酮酸钙盐糖液可改善重度烧伤大鼠伤后的缺血缺氧状态,改善氧合状况并保护脏器功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提高重度烧伤大鼠24 h生存率,口服丙酮酸钙盐糖液与腹腔补充乳酸盐林格液的复苏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口服补液 腹腔液体复苏 丙酮酸钙 院前急救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原发性冲击伤小鼠早期肺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方超 柴家科 +8 位作者 曲毅睿 荀浩怡 刘甜 迟云飞 白海良 吴育寿 苏小薇 孙冉 刘翔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0-1017,共8页
背景肺膜的破坏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穿过基底膜浸润到肺组织,引发过度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和呼吸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乌司他丁是具有广谱抗炎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原发... 背景肺膜的破坏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穿过基底膜浸润到肺组织,引发过度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和呼吸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乌司他丁是具有广谱抗炎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起到治疗作用。目的初步探讨乌司他丁能否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作用,对原发性冲击伤小鼠早期肺损伤起到治疗作用。方法1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6)、冲击伤组(B组,n=60)、乌司他丁组(U组,n=60)。利用聚黑铝高爆炸药将B组、U组小鼠制成中度原发性冲击伤模型。配制1×10^(4)U/mL乌司他丁溶液,U组致伤后立即按照5×104U/kg的剂量腹腔注射,12 h/次。对C组以及B组、U组伤后6 h、24 h、48 h的小鼠分别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含水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NF-κB、CXCL-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含量、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AO)活性以及肺组织NE、MMP-9表达水平的检测,并对C组以及B组、U组伤后48 h小鼠肺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组伤后6 h即可见到较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24 h和48 h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严重增厚,肺泡腔狭窄,组织淤血较多;U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浸润较B组显著减少,肺泡肿胀和淤血程度较B组显著减轻。伤后6 h、24 h、48 h,U组肺组织含水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组血清TNF-α、NF-κB、CXCL-1含量以及NAO活性显著低于B组(P均<0.05);血清NE、MMP-9含量和肺组织中NE、MMP-9表达水平均较B组显著降低,伤后48 h差异更显著(P均<0.05)。伤后48 h,U组肺功能较B组有所改善,其中潮气量、最大吸气流速升高,呼吸频率、呼气中期流速、Penh降低(P均<0.01)。结论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小鼠体内细胞因子以及多种中性粒细胞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的产生,从而减轻过度炎症反应,防止肺组织进行性损伤,有助于肺组织病理学的好转和肺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冲击伤 肺损伤 乌司他丁 中性粒细胞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小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曲毅睿 柴家科 +3 位作者 胡方超 刘甜 迟云飞 孙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8-684,共7页
背景吸入性损伤最常见为高温、有毒烟雾导致的损伤,然而关于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仍不明确。目的研发一种简便易得的新型小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观察小鼠生理状态、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炎性因子改变。方法16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20只作为... 背景吸入性损伤最常见为高温、有毒烟雾导致的损伤,然而关于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仍不明确。目的研发一种简便易得的新型小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观察小鼠生理状态、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炎性因子改变。方法16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2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1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自制烟雾致伤装置,以胶合板和松木屑作为发烟材料,实验组分别进行10 min、15 min、20 min、25 min烟雾吸入致伤,对照组小鼠不经烟雾吸入。观察烟雾吸入性损伤后小鼠行为状态、生理表现以及72 h生存变化情况;各组小鼠处死后取肺组织,观察其病理改变、干湿重改变及检测组织细胞内蛋白和炎性因子含量。结果致伤10 min、15 min、20 min、25 min后72 h生存率分别为100%、83%、54%和0,其中25 min致伤组小鼠在伤后12 h内全部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各致伤组小鼠伤后出现呼吸急促、活动减少,随后部分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部分进食进水减少,状态萎靡;主要观察致伤20 min组小鼠肺部病理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肺泡隔增厚;干湿重显示有肺水肿出现,伤后12 h和24 h小鼠肺组织匀浆炎性因子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IL-10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吸入20 min由胶合板和松木混合燃烧产生的烟雾可以导致C57BL/6小鼠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伤后实验动物的生理表现和组织病理结果与临床病情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烟雾吸入性损伤 C57BL/6小鼠 肺损伤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新研究方向——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
4
作者 张政 段红杰 +6 位作者 柴家科 邹晓防 韩绍芳 白海良 张玉方 云慧婷 孙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 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衍生囊泡和线粒体蛋白稳态等一系列过程调控线粒体功能,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可以改善器官功能障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对HS器官功能的影响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HS的损伤机制并指导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 线粒体质量控制 线粒体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肢体高压电烧伤软组织及血管损伤的影像学判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利根 柴家科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9-1012,共4页
肢体高压电烧伤致伤机制特殊而复杂,软组织、血管损伤严重且隐蔽,术前不容易判断其损伤程度和范围,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是烧伤界的一个难题。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用多种影像学方法对软组织、血管损伤进行判断,各有优... 肢体高压电烧伤致伤机制特殊而复杂,软组织、血管损伤严重且隐蔽,术前不容易判断其损伤程度和范围,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是烧伤界的一个难题。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用多种影像学方法对软组织、血管损伤进行判断,各有优势与不足。按照准确、精细、安全、易行的原则,对肢体高压电烧伤软组织、血管损伤的影像学判断,一般选择行磁共振成像的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需要对血管损伤做精细判断时再行B型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CT血管造影 B型超声
原文传递
电针足三里穴复合延迟静脉液体复苏对60%血容量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钟毓贤 张慧苹 +5 位作者 王海滨 吴育寿 马丽千 张文华 姚咏明 胡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复合延迟静脉液体复苏对60%血容量失血性休克(HS)大鼠生存率、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脏器血流量和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4只SPF级成年雄性大鼠,制作60%血容量HS模型。大鼠麻醉后置管,沿腹中线剖开腹腔长约4 ...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复合延迟静脉液体复苏对60%血容量失血性休克(HS)大鼠生存率、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脏器血流量和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4只SPF级成年雄性大鼠,制作60%血容量HS模型。大鼠麻醉后置管,沿腹中线剖开腹腔长约4 cm,用浸润0.9%氯化钠溶液的纱布覆盖。从股静脉注射1%肝素0.9%氯化钠溶液行全身肝素化后,从股动脉开始抽血。首先在10 min内从股动脉抽出全身血容量的40%,然后在170 min内利用抽液泵从股静脉缓慢抽取全身血容量的20%,总失血量为大鼠全身血容量的60%,HS模型制作完成,记为休克即刻。(1)实验一,选用72只大鼠HS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休克不补液组(HS组)、休克后电针组(HS+EA组)、休克延迟补液组(HS+DFR组)、休克后电针复合延迟补液组(HS+EA+DFR组)。HS组:只进行HS模型制作,不进行针刺和补液。HS+EA组:于HS模型制作完成后30 min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不进行补液;HS+DFR组:在休克后3 h用3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进行股静脉输液30 min,不进行针刺;HS+EA+DFR组:HS模型完成后30 min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休克后3 h进行与HS+DFR组相同的静脉延迟补液。计算4组大鼠休克即刻、休克后3、12、24 h生存率;监测造模前30 min,休克即刻,休克后3、12 h平均动脉压(MAP)和腹腔各脏器血流量。(2)实验二,选择余下72只大鼠HS模型,分组及处理同实验一,计算休克后3 h各组动脉血气和脏器功能指标。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t检验、log-rank检验。结果(1)休克即刻,各组生存率均为100.0%,休克后3 h,HS组、HS+EA组、HS+DFR组和HS+EA+DFR组大鼠的生存率分别为61.1%、77.8%、77.8%和88.9%,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后12 h,HS+EA组、HS+DFR组和HS+EA+DFR组大鼠的生存率分别为55.6%、55.6%、61.1%,均显著高于HS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1、6.73、6.84,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24 h,HS+EA+DFR组大鼠生存率(50.0%)显著高于HS+DFR组(16.7%)和HS+EA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17,P值均小于0.05)。(2)休克即刻,4组MAP、肝组织血流量(HBF)、肾组织血流量(RBF)和小肠黏膜血流量(IMBF)较造模前30 min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3、12 h,HS组、HS+EA组、HS+DFR组和HS+EA+DFR组MAP分别为(43.32±5.94)、(64.09±9.64)、(52.85±10.12)、(62.04±7.12)mmHg(1 mmHg=0.133 kPa)和0、(55.52±11.32)、(67.39±12.03)、(94.78±9.54)mmHg,2个时间点HS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37.00,P值均小于0.05);HS+EA+DFR组与HS+DF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6.54,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3 h,HS+EA+DFR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05),休克后12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P<0.05)。休克后3、12 h,HS组、HS+EA组、HS+DFR组和HS+EA+DFR组HBF分别为(41.31±4.13)、(47.55±3.21)、(42.54±4.19)、(49.86±4.68)U和0、(52.14±5.53)、(66.24±4.04)、(79.41±7.51)U,2个时间点HS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6、45.00,P值均小于0.05);HS+EA+DFR组与HS+DF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3.12,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3 h,HS+EA+DFR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休克后12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5)。休克后3、12 h,HS组、HS+EA组、HS+DFR组和HS+EA+DFR组RBF分别为(81.29±8.49)、(106.48±9.74)、(77.59±8.32)、(100.18±10.48)U和0、(86.81±4.58)、(113.38±10.03)、(158.01±11.63)U,2个时间点HS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24.00,P值均小于0.05);HS+EA+DFR组与HS+DF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3.49,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3 h,HS+EA+DFR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休克后12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5)。休克后3、12 h,HS组、HS+EA组、HS+DFR组和HS+EA+DFR组IMBF分别为(43.98±4.75)、(89.92±4.72)、(51.03±6.90)、(94.50±7.61)U和0、(76.65±11.32)、(104.42±12.03)、(143.26±9.54)U,2个时间点HS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1、30.00,P值均小于0.05);HS+EA+DFR组与HS+DF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4.38,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3 h,HS+EA+DFR组与H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05),休克后12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P<0.05)。(3)休克后3 h,HS组pH、乳酸、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丙氨酸转氨酶、肌酐、二胺氧化酶分别为7.04±0.07、(9.11±1.28)mmol/L、(50.08±3.07)mmH g、(153.15±16.56)U/L、(82.70±7.26)mmol/L、(19.06±2.50)U/L,与HA+EA组[7.19±0.03、(7.16±1.18)mmol/L、(42.53±4.40)mmH g、(98.26±11.45)U/L、(74.4±6.56)mmol/L、(29.35±2.06)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6、4.75、5.97、11.57、3.60、13.48,P值均小于0.05);休克后3 h,HS+DFR组各指标分别为7.04±0.04、(9.06±1.15)mmol/L、(48.14±3.10)mmH g、(136.46±14.24)U/L、(86.5±7.38)mmol/L、(20.56±2.64)U/L,与HS+EA+DFR组[7.17±0.14、(7.22±1.07)mmol/L、(40.52±3.09)mmH g、(99.01±10.14)U/L、(72.5±6.41)mmol/L、(25.74±3.20)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9、4.97、7.39、9.09、6.08、5.30,P值均小于0.05);HS+EA组与HS+EA+DFR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1、0.28、0.33、0.36、0.29、0.35,P值均大于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改善致死性HS模型大鼠的组织灌流并保护脏器功能,提高延迟补液大鼠24 h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电针 大鼠 血气分析 延迟补液
原文传递
面部整形美容患者评价量表Face-Q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侯健 宋慧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326-330,共5页
Face-Q量表作为新一代面部整形美容方面的患者自我报告结果评估工具(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对Face-Q量表的研制发展过程、量表结构、信效度和反应性及国际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对该... Face-Q量表作为新一代面部整形美容方面的患者自我报告结果评估工具(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对Face-Q量表的研制发展过程、量表结构、信效度和反应性及国际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对该量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Q量表 患者自我报告结果评估工具 患者满意度 整形美容
原文传递
脑冲击伤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育寿 柴家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0-474,共5页
平战时环境下脑冲击伤(bTBI)常造成大脑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引起各种并发症,致死率、致残率高居不下。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冲击波作用于机体产生物理性的裂解效应、内爆效... 平战时环境下脑冲击伤(bTBI)常造成大脑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引起各种并发症,致死率、致残率高居不下。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冲击波作用于机体产生物理性的裂解效应、内爆效应、惯性效应和空化效应造成的。此外,爆炸产生的弹片伤、机体被抛出撞击地面以及爆炸物体的撞击等多重机械因素均可导致脑损伤。由于bTBI常为闭合性损伤,起病较缓,容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给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笔者就bTBI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为脑冲击伤的临床前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震伤 脑损伤 治疗方案
原文传递
失血性休克致血管内皮糖萼损伤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玉方 段红杰 +3 位作者 白海良 孙冉 云慧婷 张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7-856,共10页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因此,早期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可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目前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研究繁多,但临床尚无基于防治vEG损伤的失血性休克救治方法。笔者就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皮 血管 内皮糖萼
原文传递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荀浩怡 苏小薇 +7 位作者 胡方超 刘翔宇 吴育寿 刘甜 孙冉 段红杰 迟云飞 柴家科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1-460,共10页
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并探讨复合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成功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及温敏特性的含质量浓度为10、15、20、50、1... 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并探讨复合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成功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及温敏特性的含质量浓度为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每只大鼠背部制造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最终36只大鼠成功造模)。将每只大鼠3个创面分别作为空白组(不进行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滴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壳聚糖水凝胶组(滴加壳聚糖水凝胶溶液)。取其中30只大鼠,将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共30个创面分为10、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滴加含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取剩余6只大鼠,于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伤后14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肝、脾、肺和肾等炎症、出血或坏死情况;伤后10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5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采用激光血流成像系统观测4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7、14 d,计算8组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取8组创面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观察新生上皮形成和胶原生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面积百分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VEGFA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CD31、VEGFA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4)。结果伤后14 d,6只大鼠心、肝、脾、肺、肾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出血或坏死。伤后10 d,15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明显多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7、14 d,空白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0±8.9)%、(75.0±1.8)%,均分别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及10、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的(45.8±3.2)%、(49.8±3.7)%、(51.2±2.9)%、(68.5±2.4)%、(68.8±1.5)%、(72.7±2.1)%、(75.0±3.7)%及(79.1±1.9)%、(77.2±1.7)%、(82.3±1.3)%、(89.6±1.9)%、(89.8±1.3)%、(87.3±1.1)%、(87.9±1.3)%(P<0.05);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组、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低于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P<0.05)。伤后14 d,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上皮化程度较其他4组创面更高、新生微血管情况更好,胶原数量更多且排列更整齐。伤后14 d,阳性对照组创面CD31、VEGFA及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P值均<0.05),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CD31、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复合水凝胶组(P<0.05)。伤后14 d,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VEGF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和CD31、VEGFA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P<0.05),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复合水凝胶组(P<0.05),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水凝胶生物安全性高,可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有效促进创面组织中血管和胶原生成,从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15 g/L为复合水凝胶中A-PRF的较优使用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水凝胶 糖尿病 创面修复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原文传递
一种适用于战创伤致命性大出血止血材料的研发 被引量:2
11
作者 柴家科 郭希民 沈显贵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6期479-480,共2页
现代科技战争战创伤种类多样、伤情重且复杂。战创伤大出血已成为平战时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快速止血是战创伤六大救治技术中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措施之一。无机材料沸石可产生高温造成继发损伤,壳聚糖止血粉在动静脉大出血中止血效... 现代科技战争战创伤种类多样、伤情重且复杂。战创伤大出血已成为平战时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快速止血是战创伤六大救治技术中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措施之一。无机材料沸石可产生高温造成继发损伤,壳聚糖止血粉在动静脉大出血中止血效果不佳。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教授领衔的团队,与军地相关研究机构合作,通过研究弹药火器伤的致伤机制和战创伤救治技术,研制出一种战创伤快速有效止血新材料,并对其结构、理化性能、表征、生物相容性、体外凝血实验等进行评价。本产品具有海绵互穿孔道结构,能成功将聚丙烯酸钠接枝到壳聚糖上,在不同的介质中都具有很强的局部凝血功能、吸水能力,无细胞毒性和致敏性。利用该材料覆盖65 kg白猪股动脉出血、贯穿伤出血和爆炸伤肢体残端出血,按压2~3 min,观察10 min,无继发性出血,止血效果显著。该止血材料通过了产品性能和生物学注册检测,适于平战时伤员大出血止血及自救互救,第一时间挽救生命,为后续救治赢得宝贵时间,明显降低伤亡率、伤残率,提升平战时战创伤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出血 止血
原文传递
丙戊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延迟补液大鼠内脏组织灌流和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育寿 岳晓彤 +6 位作者 柴家科 畅阳 刘玲英 刘伟 韩绍芳 王晓腾 胡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延迟补液大鼠内脏组织灌流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共360只雄性SD大鼠,(1)实验一,选择30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延迟补液组(SD组,n=50)、假伤+丙戊酸钠+延迟补液组(SPD组,n=50)、烧冲复合...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延迟补液大鼠内脏组织灌流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共360只雄性SD大鼠,(1)实验一,选择30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延迟补液组(SD组,n=50)、假伤+丙戊酸钠+延迟补液组(SPD组,n=50)、烧冲复合伤+延迟补液组(BD组,n=100)、烧冲复合伤+丙戊酸钠+延迟补液组(BPD组,n=100)。SD组和SPD组大鼠37℃水浴浸泡背部12 s,腹部6 s;BD组和BPD组先用5 g高爆炸药距离大鼠50 cm爆炸致中度冲击伤,然后立即94℃沸水浸泡背部12 s,腹部6 s,致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SPD组和BPD组伤后即刻皮下注射丙戊酸钠(300 mg/kg)。SD组、SPD组、BPD组和BD组于伤后6、24 h分别按照Parkland公式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进行补液。于伤后即刻,伤后6、24、48、72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均从SD组、SPD组、BD组、BPD组选择10、10、20、20只大鼠进行各脏器血流量和血气分析。(2)实验二,选取剩余的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也分为SD组(n=10)、SPD组(n=10)、BD组(n=20)、BPD组(n=20)。于造模前48 h进行颈动脉置管。各组大鼠造模、处理同实验一操作。于伤后即刻,伤后6、24、48、72 h 5个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计算各组大鼠生存率。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log-rank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1)伤后即刻,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6 h,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45、267.27、449.64,P值均小于0.05),BPD组与BD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24 h,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7.52、125.23、1210.84,P值均小于0.05),BPD组与BD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72、6.57、10.23,P值均小于0.05);伤后48 h,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44.13、20.69、174.35,P值均小于0.05),BPD组与BD组肝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90、34.72,P值均小于0.05),肾脏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P>0.05);伤后72 h,4组肝脏、肾脏血流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8.27,16.01,P值均小于0.05),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与BD组肝脏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2,P<0.05),肾脏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伤后即刻和伤后48 h,4组pH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6、24、72 h,4组pH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48、5.68、1.98,P值均小于0.05),伤后6、24 h,BPD组与BD组pH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3.51,P值均小于0.05),伤后72 h,2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即刻、伤后6、24 h,4组氧分压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55、16.34、2.37,P值均小于0.05),伤后即刻BPD组和BD组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24 h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0.62,P值均小于0.05);伤后48、72 h,4组血乳酸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即刻、伤后6、24 h,4组血乳酸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2、61.67、50.83,P值均小于0.05),伤后即刻BPD组和BD组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24 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8、3.56,P值均小于0.05)。实验二结果显示:(1)伤后即刻和伤后72 h,4组MAP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6、24、48 h,4组MAP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2.73、104.29、5.01,P值均小于0.05),BPD组与BP组M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6.02、6.70、1.24,P值均小于0.05)。(2)伤后72 h,BPD组和BD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0%和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P<0.05)。结论丙戊酸钠复合延迟补液能显著增加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大鼠肝脏、肾脏和肠道血流灌注,维持伤后早期的血压稳定,降低血乳酸水平,改善伤后72 h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丙戊酸 大鼠 灌流 休克 存活率 冲击伤 血流量
原文传递
丙戊酸钠对50%TBSAⅢ度烫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3
作者 孟祥熙 温海玲 +1 位作者 吴晓明 胡森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732-736,共5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烫组:采用37℃水浴,浸泡后腹腔内注射0.25 mL生理盐水,烫伤组:100℃水浴中背部浸泡15 s、腹部浸泡8 s,烫伤后腹腔内注射0.25 mL生理盐水;VPA组...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烫组:采用37℃水浴,浸泡后腹腔内注射0.25 mL生理盐水,烫伤组:100℃水浴中背部浸泡15 s、腹部浸泡8 s,烫伤后腹腔内注射0.25 mL生理盐水;VPA组:烫伤后腹腔注射VPA治疗(300 mg/kg,溶于0.25 mL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3、6 h两个时间点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TUNEL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NO检测试剂盒测定心肌内NO水平、caspase-3活性试剂盒测定心肌内caspase-3活性。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伤后3 h和伤后6 h组CK-MB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iNOS表达水平、NO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VPA组CK-MB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与烫伤组比较明显下降,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iNOS表达水平、NO水平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致死性烫伤大鼠治疗中,VPA能降低CK-MB水平,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脏功能,可能与降低心肌组织内caspase-3活性、iNOS表达水平、NO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丙戊酸 肌细胞 心脏 细胞凋亡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