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治疗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毛晓阳 王岩 +6 位作者 林莉 徐农 熊建萍 白莉 沈琳 刘巍 徐建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673-678,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乐复能)单药治疗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受试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剂量效应的探索研究。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入组105例受试者接受乐... 目的观察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乐复能)单药治疗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受试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剂量效应的探索研究。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入组105例受试者接受乐复能注射液或安慰剂肌肉注射。根据治疗方式及最终维持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安慰剂组15例(生理盐水)、低剂量乐复能治疗组69例(<40μg/次,3次/周)和高剂量乐复能治疗组21例(40μg/次,3次/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7例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乐复能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高剂量乐复能组的疾病控制率为47.4%,优于安慰剂组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复能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可恢复;与治疗前相比,高剂量乐复能组受试者治疗后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Treg细胞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乐复能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直肠癌 抗肿瘤抗病毒蛋白 乐复能 免疫治疗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为主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岩 葛飞娇 +6 位作者 林莉 郝光涛 沈琳 徐农 王金万 焦顺昌 徐建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CPT-11 180mg/m2)和IFL方...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CPT-11 180mg/m2)和IFL方案(CPT-11 125mg/m2)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检测患者的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化疗毒性、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92例患者,189例行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检测,野生型占37.6%,1个位点变异型占43.9%,2个位点突变异型占18.5%。183例可评价毒副反应,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6.6%(51/183);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5.1%(29/183)。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26.5%vs.9.0%,P=0.021)。UGT1A1*28野生型、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的2~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9.6%、37.5%和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UGT1A1*28纯合突变者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33.3%,高于UGT1A1*28野生型的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是2~4级迟发性腹泻的影响因素。CPT-11剂量高者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OR=5.666,95%CI:2.088~15.377,P=0.001)和2~4级迟发性腹泻(OR=4.481,95%CI:1.568~12.807,P=0.005)发生率也显著升高。158例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30例、SD 91例、PD 34例,总有效率为20.9%。2个位点变异患者的有效率为33.3%,高于野生型的1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治疗时间在6周以下者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OR=6.106,95%CI:1.680~22.197,P=0.00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UGT1A1基因多态性与预后无关。结论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应用CPT-11为主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疗效较好,由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时间缩短可能会影响其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 基因多态性 转移性结直肠癌 伊立替康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p53基因对口腔鳞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三霞 王超 +3 位作者 邓子辉 王刚 王昊 胡敏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14-220,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口腔鳞癌患者局部应用rAd-p53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来探讨rAd-p53对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组1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局部注射重组人腺病毒p53注射液。对照组12例患者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手术...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口腔鳞癌患者局部应用rAd-p53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来探讨rAd-p53对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组1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局部注射重组人腺病毒p53注射液。对照组12例患者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1周均抽取2ml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分析检测。同时募集了77位健康志愿者,对其外周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流式分析。分析比较口腔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用药组与非用药组之间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结果:口腔癌患者较健康人群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活化总T细胞明显增高,静止总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用药组患者治疗后活化总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较治疗前均增加,而静止性总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较治疗前降低。相反,对照组的活化总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治疗后比例均低于治疗前,同时抑制性T细胞比例也较治疗前增加。结论:口腔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分布异常,抗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手术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而rAd-p53能调节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p53 细胞免疫 口腔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