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HS和PFN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彭伟 黄迅悟 +2 位作者 常青 关长勇 余方圆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加压滑动鹅头钉(DH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方法 4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ⅡB型10例,ⅡC型13例,ⅢA型16例,ⅢB型3例,分别采用DHS和PFN固定治疗。对比分析术中情况及...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加压滑动鹅头钉(DH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方法 4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ⅡB型10例,ⅡC型13例,ⅢA型16例,ⅢB型3例,分别采用DHS和PFN固定治疗。对比分析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经9~18个月随访,平均12.2个月,PFN组较DHS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方面均有优势;术后并发症PFN组较DHS组少;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后PFN组和DHS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PFN在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中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下骨折 复位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翠娜 刘冰 任银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24期30-31,共2页
目的:设计科学、实用、表格化的临床护理路径图,建立完善可行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随机选择8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指导及术后功能锻炼等。结果:充分满... 目的:设计科学、实用、表格化的临床护理路径图,建立完善可行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随机选择8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指导及术后功能锻炼等。结果:充分满足患者的知情权,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加强了患者与护士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全膝关节置换术 护理
下载PDF
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安全性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10 位作者 张超 丁宇 侯黎升 陆瓞骥 孙宏慧 马远征 伍骥 李超 王德利 徐成 吴淑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9-295,共7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颈椎间盘移植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多中心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非双盲观察同种异体颈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疗效。全组共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37~58岁,...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颈椎间盘移植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多中心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非双盲观察同种异体颈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疗效。全组共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37~58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为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7例。均经颈前入路手术行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不使用任何内固定。术后常规行血常规等化验检查,定期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分别观察椎间盘愈合情况,测量移植椎间盘信号灰度值及钆喷酸葡胺对移植椎间盘的增强成像情况。临床功能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JOA评分系统评估,全身情况采用SF-36功能量表评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h,平均失血量55ml。术后血常规等检查均正常,无感染、脱位等并发症。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颈肩及上肢疼痛VAS评分、NDI、JOA评分、SF-36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移植椎间盘高度有下降趋势,随访120个月的患者为4.08±1.75mm,是术后即刻高度的76%;屈伸活动度与术后即刻比较有增加趋势,随访120个月的患者为9.91°±4.65°;移植椎间盘MRI信号灰度值术后即刻为0.39±0.08,随访120个月的患者为0.15±0.07(P〈0.05)。钆喷酸葡胺MRI增强扫描6h椎间盘灰度值达0.62±0.04,与增强前(0.28±0.0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椎间盘的旋转活动中心术后逐渐向椎间盘后下方移动,与术前比较在X、Y轴上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和可行的,远期虽有退变但仍能保持良好椎间高度与活动度,椎间盘营养通道得以重建,旋转活动中心趋向生理中心。是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植 同种异体 颈椎间盘疾患 安全性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人工髓核治疗颈椎间盘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4
作者 彭伟 马远征 +1 位作者 薛海滨 高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对生理状态下人工髓核在颈椎功能单位稳定性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方法实验动物为健康杂种犬30只,分为完整组(A组)、人工髓核组(B组)、颈椎间盘病变组(C组),颈椎间盘病变组和人工髓核组分别经前路行髓核摘除术和人工...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对生理状态下人工髓核在颈椎功能单位稳定性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方法实验动物为健康杂种犬30只,分为完整组(A组)、人工髓核组(B组)、颈椎间盘病变组(C组),颈椎间盘病变组和人工髓核组分别经前路行髓核摘除术和人工髓核植入术,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取标本固定,应用脊柱三维运动生物力学机测试时,施加最大载荷为1.0 N.m的6个方向上的力偶,使测试节段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然后施加0 N和1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量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人工髓核组同完整组相比较,节段活动无显著差异(P>0.05);颈椎间盘病变组同完整组相比较,颈椎节段活动明显增加,稳定性下降(P<0.05)。人工髓核组在0 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完整组平均升高0.2 mm,100 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完整组平均升高0.1 mm。结论植入人工髓核能有效满足颈椎的稳定性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可考虑将其应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稳定性 人工髓核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5
5
作者 徐恒 简伟 +4 位作者 谷福顺 信金党 郭锐 王爱国 郑昆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镜技术即TESSYS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5月行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2例,其中15例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局麻下...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镜技术即TESSYS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5月行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2例,其中15例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局麻下行突出髓核摘除、椎间孔成形及神经根管减压术。结果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为(7.18±0.84)分和(36.50±3.90)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为(2.59±0.81)分和(18.95±2.57)分,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t=30.72、25.57,P=0.00、0.00)。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6例(27.3%),良12例(54.5%),可3例(13.6%),差1例(4.5%),优良率81.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在摘除突出髓核的同时能够充分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能够有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管狭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
下载PDF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腰椎结核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宏伟 罗小波 鲍达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2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腰椎结核伴脓肿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B超引导下PCD治疗腰椎结核伴脓肿形成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31例单纯采用PCD治疗,8例采用PCD结合腰椎稳定手...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腰椎结核伴脓肿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B超引导下PCD治疗腰椎结核伴脓肿形成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31例单纯采用PCD治疗,8例采用PCD结合腰椎稳定手术,应用结核临床治愈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例置管部位形成皮肤窦道,经局部换药3周后治愈;1例交叉感染,经引流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治愈。随防其中35例,随访时间1~4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PCD是一种引流术,适合较大的未分隔的稀薄脓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脓肿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下载PDF
骨科损害控制在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中的应用(附61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罗小波 马远征 +1 位作者 王子明 王爱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年第12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应用骨科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61例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ISS评分、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手术... 目的总结和分析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应用骨科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61例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ISS评分、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手术时机、住院时间和Matta评分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及疗效评估。结果本组61例,ISS评分17~50分,平均27.38分。Ⅰ组、Ⅱ组、Ⅲ组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Matta评分优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阐明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概念;②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多发性损伤 骨科损害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