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腺病毒对PC-3细胞荷瘤鼠瘤体的生长抑制
1
作者 高磊 潘铁军 +3 位作者 谢鸣 蒋渊 喻希 李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51-1954,1958,共5页
目的探讨表达分泌型TRAIL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荷瘤鼠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DAPI染色检测各组PC-3细胞凋亡的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Ad-s TRAIL对PC-3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成功建立PC-3荷瘤鼠模型,经Ad-s TRAIL和A... 目的探讨表达分泌型TRAIL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荷瘤鼠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DAPI染色检测各组PC-3细胞凋亡的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Ad-s TRAIL对PC-3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成功建立PC-3荷瘤鼠模型,经Ad-s TRAIL和Ad-Lac Z分别处理后检测瘤体的生长抑制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裸鼠移植瘤内TRAIL表达的变化。TUNEL检测瘤体内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 DAPI染色显示Ad-s TRAIL组肿瘤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Ad-Lac Z组。Transwell实验显示Ad-s TRAIL组穿入下室面的细胞数(24.8±3.70)明显少于对照组(47.6±4.28,q=10.68,P<0.01)及Ad-Lac Z组(49.6±4.39,q=11.61,P<0.01)。成瘤实验表明:Ad-s TRAIL对荷瘤鼠肿瘤的抑制率3 d为8.15%,6 d为11.55%,9 d为17.23%,12 d为20.05%,15 d为27.18%,18 d为34.27%,21 d为33.08%。免疫组化实验显示:Ad-s TRAIL组荷瘤鼠肿瘤组织中TRAI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Ad-Lac Z组。TUNEL实验显示:Ad-s TRAIL组荷瘤鼠肿瘤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Ad-Lac Z组。结论通过重组分泌型TRAIL腺病毒载体Ad-s TRAIL处理PC-3细胞荷瘤鼠,可以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荷瘤鼠 细胞凋亡 分泌型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可视针形穿刺碎石一体镜联合尿石通治疗直径<1.5 cm肾结石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颜昌智 潘铁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4.8F可视针形穿刺碎石一体镜联合尿石通治疗直径<1. 5 cm肾结石的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直径<1.5 cm肾结石病人43例,采用4. 8F可视针形穿刺碎石一体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按是否服用尿石通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术后口服尿... 目的探讨4.8F可视针形穿刺碎石一体镜联合尿石通治疗直径<1. 5 cm肾结石的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直径<1.5 cm肾结石病人43例,采用4. 8F可视针形穿刺碎石一体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按是否服用尿石通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术后口服尿石通、饮水量2500 ml/d;对照组(21例)术后饮水量2500 ml/d。比较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内无石率及结石排净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第1个月无石率为95. 5%(21/22例),对照组为71. 4%(15/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第2个月复查时结石均已排净,对照组第2个月为90. 5%(19/21例)、第3个月为100%(21/2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人术后的结石排净时间为(1. 05±0. 21)个月,对照组为(1. 38±0. 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4. 8F可视针形穿刺碎石一体镜钬激光碎石可有效粉碎直径<1. 5 cm肾结石,尿石通可促进术后残余结石排出,二者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镜 钬激光 肾结石 尿石通
下载PDF
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1例报告 被引量:5
3
作者 颜昌智 唐猛 +2 位作者 潘铁军 夏强 沈国球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891-892,共2页
2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5%-10%.传统的开放手术对人有较大创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腔镜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r cmy,PCNL)成为临床上治... 2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5%-10%.传统的开放手术对人有较大创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腔镜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r cmy,PCNL)成为临床上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端结石的主要方法[].经皮肾镜碎石术经典体位为俯卧位,过程复杂,而且患者胸腹受压,手术时间长,耐受力差,不利于麻醉监测及抢救患者[3].我们运用“腰肋悬空”仰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1例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肋悬空”仰卧位 经皮肾镜碎石术 基础疾病 肾结石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喻希 高磊 +2 位作者 谢森 伍依依 潘铁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890-890,共1页
病人,男,73岁。因间断性发热2个月余,伴左下腹痛10天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80mmHg,精神疲倦,慢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腺癌 多原发癌 同时性
下载PDF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喻希 高磊 +1 位作者 谢森 潘铁军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8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行肾肿瘤剜除术,病理报告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术后1周痊愈出院,随访10个月未见肿物复发转移。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行肾肿瘤剜除术,病理报告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术后1周痊愈出院,随访10个月未见肿物复发转移。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为罕见的肾脏肿瘤,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需与肾脏透明细胞癌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敏 高超 +2 位作者 钱卫红 张德珍 鲍慧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8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 比较经尿道1470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B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 目的 比较经尿道1470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B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64例NMI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BRBT组29例,TURBT组35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所有患者均随机选取,所有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外科医师主刀.结果 6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BRBT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明显少于TURBT组(P<0.05).结论 经尿道1470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可有效进行创面止血,降低术后血尿的发生率,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安全性高,创伤更小,便于术后护理,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激光疗法 点外科手术 尿道
原文传递
3D腹腔镜和2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恢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红俊 潘铁军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2-186,共5页
目的 比较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72例分别行3D腹腔镜和2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D组38例,平均年龄(64.2 ±6.0)岁;体重... 目的 比较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72例分别行3D腹腔镜和2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D组38例,平均年龄(64.2 ±6.0)岁;体重指数(22.8 ±2.2)kg/m2;术前PSA(14.5 ±7.6)ng/ml;前列腺体积(41.4±9.1)ml;Gleason评分≤6分13例,7分17例,≥8分8例;临床分期T1期2例,T2期26例,T3a期9例,T3b期1例;术前行磁共振(MRI)检查测得膜部尿道长度(membranous urethral length,MUL)为(15.6 ±2.6)mm.2D组34例,年龄(61.9 ±6.6)岁;体重指数(21.7±1.9) kg/m2;术前PSA(16.7 ±6.8)ng/ml;前列腺体积(42.1±10.6) ml;Gleason评分≤6分10例,7分18例,≥8分6例;临床分期T1期1例,T2期28例,T3a期5例;术前MUL为(15.5±2.5)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前排尿、控尿功能良好,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穿刺后6周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术后MUL、手术前后MUL差值、术中输血率、术后漏尿发生率、术后切缘阳性率以及拔除导尿管2、4、8、12、24、36周尿控恢复情况.结果 本研究7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3D组的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少于2D组[(12.9±1.7)min与(15.7 ±2.6)min,P=0.021],手术前后MUL差值<2D组[(0.5 ±0.1)mm与(0.6±0.2)mm,P=0.044].两组的手术时间[(162.7±17.1)min与(175.7±15.7)min,P=0.802]、术中出血量[(191.1 ±31.6)ml与(211.8 ±43.2)ml,P=0.21]、术中输血率[5.2% (2/38)与8.8% (3/34),P=0.662]、术后漏尿发生率[7.9% (3/38)与14.7% (5/34),P=0.463]、术后MUL[(15.1 ±2.6)mm与(15.0 ±2.6)mm,P=0.767]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的切缘均为阴性.3D组和2D组拔除导尿管后8周的控尿率分别为60.5% (23/38)和35.3% (12/34),12周的控尿率分别为73.7% (28/38)和47.1% (16/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37,P=0.029),其他时间点控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2D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有助于患者早期控尿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腹腔镜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尿控 恢复
原文传递
输尿管软镜块状碎石法结合取石篮在治疗肾结石中的运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潘铁军 刘伟 +3 位作者 杨家荣 刘波 王涛 蒋渊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块状碎石法"结合取石篮在治疗肾结石中的运用。方法:选择68例肾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治疗。入选病例结石直径为1.0~1.5cm,CT值470~1 516HU,随机分组,其中32例采用块状碎石法结合软镜取石篮,即碎石效...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块状碎石法"结合取石篮在治疗肾结石中的运用。方法:选择68例肾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治疗。入选病例结石直径为1.0~1.5cm,CT值470~1 516HU,随机分组,其中32例采用块状碎石法结合软镜取石篮,即碎石效果为块状,直径3~4mm,碎石后使用取石篮套出结石(块状法组);36例采用输尿管软镜粉末化碎石法,即碎石直径在2mm以下,碎石后不使用取石篮(粉末化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清石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块状法组碎石取石时间为6~32min,平均23.3min,结石清除率为97%,术后无发热病例;粉末化组碎石取石时间为7~40min,平均28.6min,结石清除率为86%,术后2例出现发热症状。结论:输尿管软镜块状碎石法结合取石篮较粉末化碎石法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清石率,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是优先选择的碎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输尿管软镜 块状碎石法 粉末化 取石篮
原文传递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对术后控尿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高超 潘铁军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对改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控尿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35例(... 目的探讨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对改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控尿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35例(试验组),年龄(64.3±4.3)岁;体重指数(22.85±1.69)kg/m2;前列腺体积(45.93±9.08)ml;术前血清PSA(18.76±5.43)ng/ml;Gleason评分≤6分11例,7分15例,≥8分9例;临床分期T1期1例,T2期28例,T3a期6例。传统法保留膀胱颈33例(对照组),年龄(62.6±3.8)岁;体重指数(22.15±1.32)kg/m2;前列腺体积(44.12±6.85)ml;术前血清PSA(21.18±6.55) ng/ml;Gleason评分≤6分9例,7分14例,≥8分10例;临床分期T1期2例,T2期29例,T3a期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所有手术均为同一名术者。试验组先充分游离膀胱颈周围组织,在前列腺和精囊之间形成贯通空间,再利用吊带从中穿过并向上提拉膀胱颈,从而更准确地显露前列腺与膀胱颈结合处的肌层过渡位置。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2周内漏尿率、术后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术后1、2、3、6个月采用日尿垫用量评估患者控尿情况:0~1片/日为控尿基本正常,2~3片/日为轻度尿失禁,〉3片/日为重度尿失禁。 结果本研究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4±18.53)min和(193.03±25.432)min(P=0.147),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2.57±24.30)ml和(211.52±22.93)ml(P=0.124),住院时间分别为(11.3±2.4)d和(12.3±2.1)d(P=0.084),术后2周内漏尿率分别为14.29%(5/35)和21.21%(7/33),膀胱颈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3例和4例(P=0.7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个月试验组控尿基本正常率分别为57.1%(20/35)、77.1%(27/35)、85.7%(30/35)、97.14%(34/35);对照组分别为36.4%(12/33)、54.5%(18/33)、75.8%(25/33)、93.9%(31/33)。两组术后1个月和2个月控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和P=0.040),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控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和P=0.523)。 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采用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可改善术后早期控尿的恢复,且并不增加切缘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 保留膀胱颈 控尿
原文传递
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14
10
作者 鲍慧 王敏 +1 位作者 周静 钱卫红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74-76,共3页
目的 总结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行PCNL的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病情变化和采取的治疗、护理对策.结果 ... 目的 总结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行PCNL的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病情变化和采取的治疗、护理对策.结果 通过医护协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合适的手术通道,严格控制术中肾盂灌注压、手术时间,术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积极护理,本组92例术后均未发生尿脓毒血症.92例康复出院或行二期碎石术.结论 医护协作,加强对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PCNL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预防此类患者PCNL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取石术 高危人群 尿脓毒血症 观察 护理
原文传递
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功成 潘铁军 +1 位作者 文瀚东 沈国球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8年第9期707-710,715,共5页
目的:比较经尿道1 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LEP)和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PK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LEP(58例)和TUPKP(52例)。监测、记录两组... 目的:比较经尿道1 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LEP)和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PK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LEP(58例)和TUPKP(52例)。监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复查指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前列腺切除重量;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PVR)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LE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及导尿管留置时间均低于TUPKP组(P<0.05),术中切除前列腺重量明显高于TUPKP组;术后6个月,两组QOL、Qmax、IPSS、PVR及PSA均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7%(3/58),低于TUPKP组的26.92%(1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EP和TUPKP治疗BPH患者治疗效果相当,但与TUPKP治疗比较,LEP具有出血量少、恢复迅速、切除腺体更为彻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1470nm激光 剜除术
原文传递
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被引量:8
12
作者 钱萍 马琼 +1 位作者 屈颖 高磊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856-858,共3页
全麻术后苏醒期是麻醉实施过程中的高风险阶段,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约为14.9%^([1])。全麻术后苏醒期是指停止给予患儿麻醉药物直到患儿清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患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性反射需要一段时间才... 全麻术后苏醒期是麻醉实施过程中的高风险阶段,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约为14.9%^([1])。全麻术后苏醒期是指停止给予患儿麻醉药物直到患儿清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患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性反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发生意外的风险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时期^([2])。在苏醒过程中随时可出现呼吸、循环、低体温、延迟苏醒等并发症,故在此期间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全麻 苏醒期 并发症 呼吸道管理 躁动 低体温 护理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1例报告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静 乐岭 +1 位作者 谢森 陈信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4,共4页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中极为罕见的类型,迄今为止国外文献报道不足200例,国内仅有个案报道。PAL具有高侵袭性、高代谢性、低血供和预后差等特点。由于PAL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及...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中极为罕见的类型,迄今为止国外文献报道不足200例,国内仅有个案报道。PAL具有高侵袭性、高代谢性、低血供和预后差等特点。由于PAL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显著特异性,容易延误就诊时机,影响预后。B超或CT引导下肾上腺穿刺活检便于获取病理标本,明确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可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期。近期本院收治1例老年男性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现将病例报告如下,并依据现有文献,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 穿刺活检 病理
原文传递
一种肝脏原位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雄 李鹤立 +7 位作者 赵秋东 殷焦 雷清 熊俊 万赤丹 唐礼功 卫立辛 沈关心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92-179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肝脏原位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提取E13.5d小鼠胚胎肝细胞,使用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分离出肝祖细胞,使用反转录病毒使之组成性表达c-Myc(T58A突变),进而采用脾注射的方法将1×106基因... 目的建立一种肝脏原位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提取E13.5d小鼠胚胎肝细胞,使用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分离出肝祖细胞,使用反转录病毒使之组成性表达c-Myc(T58A突变),进而采用脾注射的方法将1×106基因操作后的肝祖细胞通过门脉系统递送到受体鼠肝脏汇管区(实验组,6只)。脾注射相同数量的野生型小鼠肝祖细胞作为对照(对照组,6只)。脾注射8周后处死所有12只小鼠,病理学检查肿瘤发生情况,厚4 μm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检查鉴定肿瘤表型。结果实验组成瘤率66.7%(4/6),对照组成瘤率0%(0/6);组织学表现符合人类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查提示肿瘤组织肝细胞标志物白蛋白(ALB)和胆管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K19)的共定位表达。结论脾注射组成性表达c-Myc(T58A突变)肝祖细胞成功诱导肝脏原位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 肝祖细胞 反转录病毒 模型 动物 癌基因
原文传递
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伟 潘铁军 +4 位作者 杨家荣 刘波 蒋渊 徐媛玉 涂忠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性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6-12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完成123例Bricker回肠膀胱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参数。对术后短期或反复发生脓毒血症患者及无脓毒血患者的临床参...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性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6-12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完成123例Bricker回肠膀胱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参数。对术后短期或反复发生脓毒血症患者及无脓毒血患者的临床参数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既往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TURBT)手术史、术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类型、发病原因等。结果随访有21例术后患者近期或远期间断出现脓毒血症症状。术后发生脓毒血症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女性患者发病率高,发病原因以肾盂肾炎最多见;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糖尿病、肾盂肾炎、肾积水、呼吸道感染、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与脓毒血症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需注意尿流改道后局部易感性,女性、糖尿病、术后低血红蛋白、合并肾积水、发作肾盂肾炎、呼吸道感染等均为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脓毒血症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cker回肠膀胱术 脓毒血症 危险因素 肾积水 肾盂肾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