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锡武 刘鑫 +5 位作者 于大鹏 荣辉 于兴胜 杨长生 刘通 赵廷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8,共7页
背景:脊髓损伤致残率高,治疗上仅限于早期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后期功能锻炼等手段,运动功能稍有改善,但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目的:探讨分区式脊髓导管和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对大鼠T8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修复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 背景:脊髓损伤致残率高,治疗上仅限于早期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后期功能锻炼等手段,运动功能稍有改善,但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目的:探讨分区式脊髓导管和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对大鼠T8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修复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为T8脊髓全横断切除5 mm,不做其他处理;Ⅱ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Ⅲ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同时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Ⅳ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同时植入聚乙醇酸纤维;Ⅴ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同时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聚乙醇酸纤维。结果与结论:(1)术后2周和12周Ⅲ组和Ⅴ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12周Ⅴ组损伤平面以下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少于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Ⅲ组和Ⅴ组在导管中间能找到染色阳性的再生神经纤维并生长有序,无明显缠绕成团的现象。(4)透射电镜显示桥接各组都有一定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5)结果表明分区式壳聚糖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可以较好的连接脊髓损伤缺损,恢复一部分电生理特性,加快轴突再生,恢复运动功能,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运动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移植 分区式脊髓导管 骨髓基质干细胞 运动诱发电位 修复
下载PDF
牛骨形成蛋白与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及骨水泥复合修复椎体骨缺损:3个月效果随访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廷宝 卢兆桐 +5 位作者 张云昌 张晓君 林世德 刘鑫 孟庆溪 焦守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5期91-93,共3页
目的:将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用于临床修复椎体骨缺损,观察其临床效果,分析椎体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以2004-04/2006-0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就诊的脊髓损伤患者23例为观察对象,男15例,女8例... 目的:将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用于临床修复椎体骨缺损,观察其临床效果,分析椎体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以2004-04/2006-0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就诊的脊髓损伤患者23例为观察对象,男15例,女8例。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制备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将二者按1∶25的质量比复合后,与骨水泥以1∶1的质量比制成复合材料,经充分的动物实验评价后应用到临床。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T10,S1采用后方入路,其余均取前路,前路以CT和(或)MRI示脊髓受压较重的一侧进入。彻底清除对脊髓形成压迫的部分,对局部遗留的空洞清理干净,待骨水泥到拔丝期时将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物加入混匀复合在一起,复合物固化前植入椎体骨缺损部位,剩余的复合物在台下观察,完全固化后冲洗切口,缝合。为了加强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同时应用内固定。其中1例因椎体外壳坚硬且完整,复合材料重建后稳定性很好,故未用内固定。术后定时随访,以患者主观感觉和复查时的影象学资料为判定标准。结果:23例患者获得平均9个月的随访。①X射线片示复合材料填充的骨缺损处在术后1个月时可见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于3,6,9,12,18个月模糊程度缓慢增加,外围骨痂逐渐重新塑建。23例患者无椎体移位,与复合材料相邻的椎体无塌陷,复合材料所在的脊柱节段无侧弯,内固定物无断裂和松动。1例没用内固定的患者,也没有发生椎体移位和脊柱侧弯。②17例获得了3~12个月(平均(9±2)个月)的MRI随访。MRI示术后脊髓减压充分,复合材料处在T1像上呈低信号,复合材料与宿主骨之间没有间隙。在T2像上,复合材料所在部位呈高信号。③患者脊柱无畸形,应用后无不良反应。结论: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是修复椎体骨缺损的理想材料,在体内可与宿主骨最终形成“生物铆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椎体 修复重建 骨形成蛋白 脱钙骨基质颗粒 骨水泥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老龄啮齿类动物Ⅲ度压疮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叶祝君 左丹 +5 位作者 张红侠 米娜 藤田田 韩静 梅桂萍 刘霖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430-432,共3页
压疮(pressure ulcers)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多见于大型外科术后[1]、脑脊髓损伤等导致的活动能力受限的病人[2]、ICU[3]以及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目前,世界人... 压疮(pressure ulcers)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多见于大型外科术后[1]、脑脊髓损伤等导致的活动能力受限的病人[2]、ICU[3]以及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且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改善与更新压疮、溃疡等慢性伤口的护理管理迫在眉睫[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啮齿类动物 干细胞修复 压疮 间充质 人脐带 护理人力资源短缺 Ⅲ度
下载PDF
经皮功能性电刺激器适应颈脊髓损伤后的手功能重建需求的发展特点 被引量:4
4
作者 冯飞 赵廷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3337-3340,共4页
T1平面以上的颈脊髓损伤后患者的手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经皮的功能性电刺激器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功能障碍的上肢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丧失的功能,并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从而完成日常生... T1平面以上的颈脊髓损伤后患者的手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经皮的功能性电刺激器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功能障碍的上肢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丧失的功能,并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从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性电刺激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途径,给截瘫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带来了希望。但经皮的功能性电刺激需要在患者身上安装设备并需要不断的技术支持,而患者及家属对其期望值很高,治疗效果往往令患者及家属失望。所以要对功能性电刺激的参数和设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对刺激器进行不断的更新,使其用起来更方便,效应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经皮刺激 颈脊髓损伤 握持功能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后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失血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柴星宇 苏长征 +6 位作者 庞涛 吕东 朱彪 侯振扬 李振 许正文 赵廷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5604-5609,共6页
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使用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中关节腔周围组织局部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使用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中关节腔周围组织局部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局部组(n=45)。静脉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期接受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0 mg/kg最大剂量1.2 g);局部组于假体安装结束后,缝合关节囊前,在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氨甲环酸(2 g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次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输血例数,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出现,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次日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与静脉全身应用相比,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同样能达到有效减少置换后失血和输血的效果,并可避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能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氨甲环酸 全膝关节置换 关节周围注射 静脉注射 术后失血量
下载PDF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与髓鞘形成及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林晓静 赵廷宝 刘少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6-789,共4页
脱髓鞘病变可阻碍神经系统电传导,导致功能障碍。髓鞘再生由广泛分布于成体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介导。理解少突胶质细胞生理学,了解髓鞘形成与维稳机制,了解在某些主要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硬化)CNS髓鞘再生失败与内源性OPC数量、... 脱髓鞘病变可阻碍神经系统电传导,导致功能障碍。髓鞘再生由广泛分布于成体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介导。理解少突胶质细胞生理学,了解髓鞘形成与维稳机制,了解在某些主要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硬化)CNS髓鞘再生失败与内源性OPC数量、迁移以及形成髓鞘能力的关系,对于改善髓鞘修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髓鞘形成 髓鞘再生 脱髓鞘 多发性硬化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分离与体外培养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凌云 钱淑琴 赵廷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5649-5651,共3页
目的:验证贴壁方式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完成。①实验材料:骨髓来源于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收治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对本实验知情... 目的:验证贴壁方式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完成。①实验材料:骨髓来源于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收治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基础培养液由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和低糖α-MEM配置。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组织6mL,进行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融合成片、长满培养瓶底部后,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流过所有细胞表面。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变圆、部分脱壁后,立即加入有血清培养液终止消化。③实验评估:取第3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以细胞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同时每隔2h进行细胞贴壁率检测。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1d即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后继续培养3d贴壁细胞开始增殖,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多角型及不规则型等。至14d细胞密集在集落中心,基本铺满瓶底,第3~5代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型,排列成旋涡状或放射状。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传代后3d内处于潜伏期,3d后进入生长期,7d后进入平台期。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逐渐升高。传代后2,4,6,8,10,12,14,16,18,20h细胞贴壁率分别为(20.20±0.25)%,(33.00±0.29)%,(46.50±0.32)%,(69.20±0.30)%,(76.60±0.34)%,(86.50±0.27)%,(90.30±0.20)%,(96.10±0.28)%,(98.50±0.12)%,(99.00±0.07)%。结论: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操作简便,经体外扩增培养后细胞增殖活性强,传代周期为7d,是比较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贴壁 分离培养 细胞活性
下载PDF
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毛兆虎 王志杰 +1 位作者 杨文玖 王东亮 《齐鲁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原因。方法脊柱外科手术治疗脊柱疾病病人2 103例,术后随访3个月,共有86例病人行再手术治疗。对再手术治疗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再手术的原因。结果本组病人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总发生率为40.9‰,其...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原因。方法脊柱外科手术治疗脊柱疾病病人2 103例,术后随访3个月,共有86例病人行再手术治疗。对再手术治疗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再手术的原因。结果本组病人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总发生率为40.9‰,其中颈椎再手术率为43.1‰,胸椎为55.3‰,腰椎为37.8‰。再手术原因可分为血源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减压失败、融合或内植物失败、邻近节段退变以及其他因素。结论脊柱术后早中期再手术的病例并不少见,其原因复杂多样,合理规范的诊治可避免再手术的发生,而及时正确的处理使再手术的预后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外科手术 再手术
下载PDF
“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性腰椎峡部裂 被引量:14
9
作者 孙鲁琨 许春涛 +3 位作者 刘华 颜丙祥 岳瀚宇 王平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340-2344,共5页
背景:单纯腰椎峡部裂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多采用节段内骨折内固定联合峡部裂隙植骨的方法,然而这一方法术式多样,尚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讨"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 背景:单纯腰椎峡部裂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多采用节段内骨折内固定联合峡部裂隙植骨的方法,然而这一方法术式多样,尚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讨"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收治的15例单纯性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轻度椎体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观察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腰椎正侧位X射线、CT、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1)患者手术时间为(115.0±18.8)min,术中出血(280.0±84.3)m L,术后引流量(61.0±19.6)m L;(2)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3)术后随访无继发腰椎滑脱及临近椎间盘退变发生,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4)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2个月;(5)综上说明,"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是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单纯性 椎体滑脱 "U"形钛棒 手术修复 植骨 脊柱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