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新英 康富标 +2 位作者 叶立红 戴二黑 孙殿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01-1904,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各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7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各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7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肝活组织检查确定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HMGB1,分析HMGB1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水平[(29.46±7.54)ng/ml]较健康对照组[(16.86±3.48)ng/ml]明显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8,P<0.01)。G3~G4组HMGB1水平显著高于G1~G2组(t=4.441,P<0.01),但S1~S2组HMGB1水平与S3~S4组无明显差异(t=0.658,P>0.05)。血清HMGB1水平与ALT(r=0.256 6,P=0.028 4)及AST(r=0.471 9,P<0.000 1)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Alb、TBil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血清HMGB1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HMGB1蛋白质
下载PDF
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Ⅰ型呼吸衰竭的护理要点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艳林 程欣 张玥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分析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过程中的的护理要点及效果观察。方法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的89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的110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为对照组。护士熟悉掌握呼吸湿化治疗仪的适... 目的分析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过程中的的护理要点及效果观察。方法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的89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的110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为对照组。护士熟悉掌握呼吸湿化治疗仪的适应证、使用方法及护理要点,总结应用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粘稠度为Ⅰ~Ⅱ°,对照组患者痰液粘稠度为Ⅱ~Ⅲ°;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Sa O2高于对照组(P〈0.01),脉搏和呼吸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掌握呼吸湿化治疗仪使用中的护理要点,在治疗Ⅰ型呼吸衰竭过程中可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呼吸衰竭 湿化治疗 护理观察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新英 庄艳 +1 位作者 康富标 孙殿兴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是20世纪70年代在小牛胸腺中发现的一种染色质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真核细胞DNA复制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后研究发现HMGB1可释放到细胞外,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在多种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是20世纪70年代在小牛胸腺中发现的一种染色质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真核细胞DNA复制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后研究发现HMGB1可释放到细胞外,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肝脏疾病 综述
下载PDF
肝硬化失代偿期脐血干细胞移植26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文 孙殿兴 马印图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4期102-103,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脐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措施。方法我院2009年6月~2010年8月对2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输入途径分别为外周静脉5例,肝动脉灌注9例,外周静脉与肝动脉灌注结合12例。护理人员通过输入前心理... 目的分析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脐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措施。方法我院2009年6月~2010年8月对2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输入途径分别为外周静脉5例,肝动脉灌注9例,外周静脉与肝动脉灌注结合12例。护理人员通过输入前心理护理、干细胞准备、静脉通道建立及输入时滴速控制和病情观察等,保证了治疗效果。结果 26例共输入干细胞50次,最少1次,最多4次。治疗后12周,患者肝功能逐步改善,各种临床症状均缓解,随访6~12个月,7例肝功能Child分级由C级转为B级。结论干细胞移植是一项新的技术,移植前后精心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脐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
下载PDF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3家族蛋白的抗病毒作用
5
作者 周俊卿 程欣 +1 位作者 李东 孙殿兴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11期108-113,共6页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APOBEC)具备胞嘧啶脱氨酶活性,通过催化胞嘧啶脱氨基生成尿嘧啶的过程参与调节细胞内外多种生化过程,如蛋白表达调控、胚胎发育及机体免疫反应等。APOBEC蛋白是一个成员...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APOBEC)具备胞嘧啶脱氨酶活性,通过催化胞嘧啶脱氨基生成尿嘧啶的过程参与调节细胞内外多种生化过程,如蛋白表达调控、胚胎发育及机体免疫反应等。APOBEC蛋白是一个成员众多的蛋白超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 抗病毒 文献综述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周俊卿 程欣 李东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在世界范围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重大疾患。2014年研究数据表明,现全球HCV感染者数量约为1.7亿人[1]。每年全球因HCV感染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为35-50万人[2]。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在世界范围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重大疾患。2014年研究数据表明,现全球HCV感染者数量约为1.7亿人[1]。每年全球因HCV感染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为35-50万人[2]。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者约56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抗病毒药 文献综述
下载PDF
RT-LAMP与RT-PCR法快速检测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丹丹 亢继文 孙殿兴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逆转录(RT)-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效果,为其快速诊断及临床药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就诊的85例患者脑脊液标本... 目的探讨逆转录(RT)-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效果,为其快速诊断及临床药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就诊的85例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TBM组(46例)、疑似TBM组(25例)和对照组(16例),根据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区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RT-LAMP和RT-PCR检测技术体系,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BM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8%和75.0%,疑似TBM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0%和40.0%,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0.0%和12.0%,各组RT-LAMP法阳性检出率高于RT-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采用RT-PCR法检测时发现非特异性扩增,采用RT-LAMP法检测时未见非特异性扩增,RT-LAMP法检测特异性强于RT-PCR法;RT-PCR法检测灵敏度为100CFU/mL,高于RT-LAMP法的1CFU/mL。结论 RT-LAMP法检测MTB时具有简便、灵敏快速、可检测活菌特点,与PCR法比较,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耗时短,有望成为基层、野战医疗单位及发展中国家等的常规检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分枝杆菌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16S RRNA
下载PDF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海军 郭志梅 +1 位作者 杨新英 孙殿兴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27-230,共4页
目的研究长期抗病毒治疗对Child—Pugh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就诊的3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hild—Pugh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长期抗病毒... 目的研究长期抗病毒治疗对Child—Pugh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就诊的3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hild—Pugh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长期抗病毒对不同分级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所有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63.73%(246例)。5年累计生存率Child—PughB级组患者为73.05%,C级组为56.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3,P〈0.01)。Child—PughB级组第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81%、91.88%、95.92%,高于C级组(87.21%、83.77%、90.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95、5.330、3.887,P〈0.05);Child—PughB级和C级组患者第4、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2%、92.42%和95.14%、90.5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9、0.289,P〉0.05)。经抗病毒治疗5年生存的Child—PughB级、C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论Child—PughB级或C级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生存率均能超过55.00%,B级患者优于C级患者。Child—Pugh分级较差的生存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获得与分级较轻患者相似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乙型 慢性 失代偿期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前列地尔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胸水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海军 郭志梅 +2 位作者 杨新英 康富标 孙殿兴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00-304,共5页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胸水(H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H的患者286例,按照是否接受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分为治疗组...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胸水(H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HH的患者286例,按照是否接受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分为治疗组(164例)和对照组(122例),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的胸水深度、腹水深度、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血常规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TBil、血肌酐(Scr)、胸水深度、腹水深度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8.46±7.58)μmol/L、(62.83±18.36)mmol/L、(1.18±0.36)cm、(1.48±0.42)cm和(6.28±1.07),均低于对照组[(43.12±10.05)μmol/L、(83.74±16.81)mmol/L、(2.74±0.64)cm、(2.39±0.61)cm和(8.74±1.36)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2、-5.276、-4.326、-2.638和-2.589,P均〈0.05或0.01)。治疗组PTA和血钠分别为(63.23±9.52)%和(137.16±7.17)mmol/L,均高于对照组[(47.12±6.64)%、(116.34±8.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3和3.428,P均〈0.05)。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62.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2,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控制肝性胸水,并且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肝性胸水 肝硬化 疗效
原文传递
不同频次胸腔穿刺抽液及置管引流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性胸水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海军 郭志梅 +2 位作者 杨新英 康富标 孙殿兴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 评价不同频次胸腔穿刺抽液及胸腔置管引流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性肝性胸水(RH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1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RHH患者,随机... 目的 评价不同频次胸腔穿刺抽液及胸腔置管引流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性肝性胸水(RH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1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RHH患者,随机分成4组:胸腔穿刺抽液1组(T1组,1周抽液2次)、胸腔穿刺抽液2组(T2组,1周抽液3次)、胸腔置管引流1组(ICP1组,1周抽液2次)和胸腔置管引流2组(ICP2组,隔日抽液1次).每组患者42例,记录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胸水消退情况、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4组患者尿素氮、白蛋白、血钾、血钠和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239、6.194、7.832、5.478和9.486,P<0.05或<0.01).4组患者合并感染、穿刺部位渗液、穿刺部位缝合、输白蛋白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46、67.862、47.328和9.136,P<0.05或<0.01).T1组感染率为4.76%,低于ICP1和ICP2组(=4.086和5.126,P均<0.05).T1和T2组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分别为4.76%和7.14%,低于ICP1和ICP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603、47.069和49.208、43.750;P均<0.01).T1组与T2组的穿刺部位缝合率均为0,低于ICP1和ICP2组患者(χ^2=37.655和42.000,P均<0.01).T1组的输白蛋白率为59.52%,低于T2组和ICP2组患者(χ^2=4.613和7.244,P均<0.05);ICP1组的输白蛋白率为66.67%,低于ICP2组(χ^2=4.200,P<0.05).各组采用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置管引流治疗RHH治愈加显效率均在70%以上,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胸腔穿刺抽液较胸腔置管引流患者并发感染、穿刺部位渗液、穿刺部位愈合困难明显降低.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次治疗RHH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胸腔置管引流治疗RHH对患者的利弊仍需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水 胸腔穿刺 胸腔置管 疗效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海军 郭志梅 +2 位作者 杨新英 康富标 孙殿兴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病传染科住院的2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并选择同期好转出院的2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病传染科住院的2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并选择同期好转出院的2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慢性肝功能衰竭(44.96%)、感染(21.43%)、肝肾综合征(17.65%)及上消化道出血(13.03%)。死亡组患者的WBC为(7.28±2.15)×10^9/L、AST为(287.64±74.28)U/L,TBil为(302.14±152.34)μmol/L,血肌酐为(174.62±45.31)mmol/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9、26.372、28.365和27.336, P 均〈0.01)。死亡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为(25.64±9.26)%,球蛋白为(18.32±6.21)g/L,血钠为(110.38±14.57)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4、-3.702和-1.754,P均〈0.01)。死亡组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2.94%、36.13%、30.25%和11.3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5、6.846、10.261和8.765,P均〈0.01)。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球蛋白<20.00g/L和血钠<110.00 mmol/L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5.386、6.237、4.682、1.829、3.183和2.351)。结论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和血钠<110.00 mmol/L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保肝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肾功能、预防感染及改善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 预后
原文传递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特点的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12
作者 李海军 杨新英 +2 位作者 康畜标 刘凤欣 孙殿兴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92-896,共5页
目的研究Huh7.93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PBMCs)共培养能否模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特点及免疫功能状态,为研究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清除机制提供体外共培养细胞系统。方法Huh7.93细胞单... 目的研究Huh7.93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PBMCs)共培养能否模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特点及免疫功能状态,为研究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清除机制提供体外共培养细胞系统。方法Huh7.93细胞单独培养及分别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PBMCs共培养7d。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试剂盒检测Huh7.93细胞的增殖活性,荧光定量PCR、Southern blot等方法检测cPBMCs中及共培养细胞中HBV复制情况。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一定比例的Huh7.93细胞与PBMCs共培养后Huh7.93细胞增殖活性较高,细胞生长状态良好。HBV不能感染cPBMCs并在其内复制。Huh7.93细胞与cPBMCs共培养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DNA定量在第4天[(6.01±0.20)log10拷贝/ml]、第7天[(7.82±0.24)log10拷贝/ml]明显增加,与Huh7.93细胞单独培养[分别为(4.99±0.08)log10拷贝/ml、(6.96±0.09)log10拷贝/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uh7.93细胞与cPBMCs共培养后第7天细胞裂解液中HBV复制中间体均比Huh7.93细胞单独培养明显增加。HepG2.2.15细胞与cPBMCs共培养后HBV复制无明显增加。结论Huh7.93细胞与cPBMCs共培养后类似于人体感染HBV后的病毒复制规律,能够很好地模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微环境及免疫功能状态,为体外研究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清除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单核细胞 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