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多器官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洋洋 周彪 +2 位作者 巴特 王宏宇 高仪轩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1期86-89,共4页
炎症反应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病理过程,机体多器官炎症性疾病的发生通常伴有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最终可导致器官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的研究发现了其独特的抗炎作用,为治疗多器官炎症性疾病提供... 炎症反应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病理过程,机体多器官炎症性疾病的发生通常伴有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最终可导致器官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的研究发现了其独特的抗炎作用,为治疗多器官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SC来源的外泌体在多器官(如脑部、心脏、肺部、肝脏、肾脏、肠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心脏 器官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烧烫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峰 谢晓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8-1441,共4页
目的 分析烧烫伤患者病房多重耐药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痰液、静脉置管等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检测耐甲... 目的 分析烧烫伤患者病房多重耐药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痰液、静脉置管等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212株多重耐药菌,其中149株(70.28%)来源于创面分泌物标本,33株(15.57%)来源于血液标本,12株(5.66%)来源于痰液标本,7株(3.30%)来源于中段尿标本,5株(2.36%)来源于静脉置管标本,6株(2.83%)来源于其他标本。212株多重耐药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4株,铜绿假单胞菌52株,大肠埃希菌43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奇异变形杆菌6株,阴沟杆菌4株,肠球菌1株,其他肠杆菌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79.69%、56.25%、59.38%和39.06%。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4.23%、17.31%、59.62%、30.77%和34.62%。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8.14%、9.30%、69.77%、39.53%、6.98%和9.30%。6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58株携带mecA耐药基因,34株携带aac(6′)/aph(2′′)耐药基因,25株携带Aph(3)-Ⅲ耐药基因,44株携带ermA耐药基因,31株携带ermC耐药基因,27株携带tetM耐药基因。结论 本次研究中的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于创面分泌物标本,主要病原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多重耐药阳性菌效果较好,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副作用较大,不宜用作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烫伤 多重耐药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斌 谢飞 +3 位作者 邹晓防 毕芳芳 吴世建 肖孟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 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组患者常规消毒后,以手指根部近侧掌指纹中点处为进针点,将进针点掌指纹两侧皮肤捏起,45°进针,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3.0~3.5 mL;传统麻醉组常规消毒后,使用5 mL注射器在近端指骨外侧边缘背侧进针,回抽观察无血后保持针尖位置不变,同时缓慢注射,逐渐进针直至针尖抵达掌侧皮下,共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4.0~5.0 mL,于对侧指根同样方法操作。评估2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药物注射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简易程度及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组患者麻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改良麻醉组麻醉操作时间为(22.0±5.0)s,比传统麻醉组[(30.0±5.0)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P<0.05);改良麻醉组药物注射量为(3.5±0.5)mL,少于传统麻醉组[(5.0±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改良麻醉组与传统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4.0±5.0)、(25.0±4.0)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均至手术结束,麻醉阻滞范围均为指掌侧和中节指间关节以远。改良麻醉组的麻醉操作过程简单,传统麻醉组麻醉操作过程繁琐;与传统麻醉组比较,改良麻醉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更低。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针孔感染、神经及腱鞘损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较传统背侧指根部两点进针注射药物麻醉操作时间更短,药物注射量更少,操作过程更简单,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麻醉药 局部 病例对照研究 屈指肌腱腱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