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氧预处理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体3型及神经元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武孝刚 刘家传 +4 位作者 杨艳艳 王金标 张星 王春琳 周治民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挫伤灶周围皮层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体3型(GLUT-3)表达及神经元存活影响。方法 120只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2只)、TBI组(54只)、HPCT组(5...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挫伤灶周围皮层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体3型(GLUT-3)表达及神经元存活影响。方法 120只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2只)、TBI组(54只)、HPCT组(54只)。TBI组按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TBI模型,HPCT组先给予3 d HPC(50.47 k Pa,3 d,3 h/d),之后同法致伤。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伤后1、4、8、12 h及1、3、7、14 d挫伤灶周围HIF-1α、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IF-1α与GLUT-3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伤后14 d挫伤灶周围神经元核蛋白(Neu N)阳性表达率来观察神经元存活情况。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行两两比较分析2组间差异,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BI组伤后4 h至3 d HIF-1α、GLUT-3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HPCT组HIF-1α及GLUT-3的表达在伤后1 h即增强,伤后4 h至7 d HIF-1α、GLUT-3表达量和伤后14 d Neu 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TB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IF-1α与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HPC可通过诱导皮层脑组织HIF-1α的表达,上调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而提高TBI后急性期神经元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和损伤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葡萄糖转运体3型 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3
原文传递
缺氧预处理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SphK-1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寅生 刘家传 +3 位作者 杨艳艳 张星 黄振山 温玉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2-676,共5页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鞘氨醇激酶-1(SphKl)表达及血脑屏障f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TBI组(96只)、HPC组(96只)和空白对照组(CON组)(12只),其中前2组分伤...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鞘氨醇激酶-1(SphKl)表达及血脑屏障f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TBI组(96只)、HPC组(96只)和空白对照组(CON组)(12只),其中前2组分伤后1h、4h、8h、12h、1d、3d、7d、14d8个亚组,每亚组12只。HPC组大鼠行HPC预处理3d(-50kPa、3h/d)后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TBI模型,TBI组仅建立TBI模型。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后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挫伤区周围脑组织SphK-1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IgG并评分观察BBB通透性的变化。结果TBI组和HPC组大鼠脑组织IgG评分、SphK-1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TBI后1h即开始升高,1d升至最高点(SphK-1蛋白表达分别为0.694±0.016、0.854±0.010),伤后14d时仍高于CON组水平;与TBI组比较,伤后各个时间点HPC组大鼠脑组织IgG评分均较低,伤后1h、4h、8h、12h、1d、3d、7d挫伤区周围脑组织SphK-1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C可以上调TBI大鼠脑组织SphK-1的表达,促进鞘氨醇(Sph)向1-磷酸鞘氨醇(S1P)转化,保护BBB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预处理 颅脑损伤 血脑屏障 鞘氨醇激酶-1
原文传递
颅脑创伤患者术后体温监测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翁维吉 张永明 +12 位作者 刘劲芳 姚洁民 黄贤健 张子衡 吴雪松 梅涛 张传东 贾军 石小峰 毛青 冯军峰 高国一 江基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究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脑温(包括脑室内、脑实质内或硬脑膜下腔)、腋温、肛温和膀胱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脑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多中心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期间11家医院的83例颅脑创伤患者,每小时记录患者术... 目的探究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脑温(包括脑室内、脑实质内或硬脑膜下腔)、腋温、肛温和膀胱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脑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多中心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期间11家医院的83例颅脑创伤患者,每小时记录患者术后至拔除脑温监测探头期间脑温、腋温、肛温、膀胱温度的变化。结果不同部位的脑温和腋温的差值相比较,硬膜下的温差[中位数(p25,P75):0.10(-0.40,0.40)℃]低于脑实质内的温差[0.30(-0.20,0.90)℃]和脑室内的温差[0.60(0.20,1.00)℃](均P〈0.05);脑实质内的温差低于脑室内的温差(P〈0.05)。不同部位的脑温与肛温、膀胱温度的差值相比较,硬膜下的温差[分别为-0.20(-0.40,0.00)℃,-0.10(-0.30,0.00)℃]低于脑实质内的温差[分别为0.10(-0.10,0.20)℃,0.10(0.00,0.20)℃],更低于脑室内的温差[分别为0.20(0.10,0.30)℃,0.20(0.10,0.30)℃](均P〈0.05)。无论是否进行亚低温治疗,脑温与腋温的差值大于脑温与肛温、膀胱温度的差值(均P〈0.05)。当脑温〉38℃时,脑温与腋温的差值〉脑温与肛温的差值〉脑温与膀胱温度的差值(均P〈0.05);当脑温≤38℃时,脑温与腋温的差值〉脑温与膀胱温度的差值〉脑温与肛温的差值(均P〈0.05)。当术后12h脑温波动〉1℃时,则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院时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E)均显著低于术后12h脑温波动≤1℃的患者(均P〈0.05)。结论脑温监测对颅脑创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当没有条件直接监测脑温时,监测膀胱温度最能反映脑温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体温 多中心研究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武孝刚 王金标 +2 位作者 许少年 袁杰 张永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镇静镇痛 脑出血
原文传递
急性化脓性胸椎硬脊膜外脓肿伴脊髓受压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武孝刚 王金标 +1 位作者 袁杰 张永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186-187,共2页
椎管内硬脊膜外脓肿是指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及肌肉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是神经外科急重症,具有较高致残率^([1,2])。患者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短期内硬脊膜外可积聚大量脓液,使脊髓受压,以致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截瘫^([3])。
关键词 硬脊膜外脓肿 脊髓受压 胸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