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造影对宫颈癌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余秀华 施红 +5 位作者 钱斌 张宏 罗蓉蓉 毛静月 李黎 孙国权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7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血管生成的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及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表现。方法对21例宫颈癌及20例对照组分别进行2D-CEUS和3D-CEUS检查,观察其血流灌注模式及血管构筑特点,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及部分参数。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宫颈癌血管生成的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及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表现。方法对21例宫颈癌及20例对照组分别进行2D-CEUS和3D-CEUS检查,观察其血流灌注模式及血管构筑特点,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及部分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2D-CEUS诊断宫颈癌17例,另2例0期原位癌和2例ⅠA1早期浸润癌未被检出。宫颈癌2D-CEUS表现为增强早期病灶区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高增强,早于正常肌层;增强晚期病灶内部先减退,周边部呈稍高增强。宫颈癌TIC形态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而正常宫颈呈"缓升缓降"型。宫颈癌组较对照组显影时间(AT)、增强时间(△T)明显缩短,增强强度(EI)及单位时间强度变化(k)明显增高(P均<0.05),达峰时间(TTP)提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EUS显示18例宫颈癌的病灶区血管数目增多,结构紊乱的征象,另2例0期原位癌和1例ⅠA1早期浸润癌未能显示异常血管。宫颈癌组MV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D-CEUS和3D-CEUS的联合运用,有利于提升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为临床准确评估宫颈癌活体肿瘤血管生成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宫颈癌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二维及三维超声造影评估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早期疗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余秀华 施红 +4 位作者 罗蓉蓉 张宏 钱斌 李黎 孙国权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0-603,共4页
目的 探讨二维和三维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估射频消融(RFA)治疗子宫肌瘤早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RFA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共150枚肌瘤,其中肌壁间肌瘤138枚,黏膜下肌瘤12枚(5枚为细蒂肌瘤).在RFA前后1 d内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 目的 探讨二维和三维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估射频消融(RFA)治疗子宫肌瘤早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RFA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共150枚肌瘤,其中肌壁间肌瘤138枚,黏膜下肌瘤12枚(5枚为细蒂肌瘤).在RFA前后1 d内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区血供变化,测量肌瘤体积、消融范围,计算灭活率.结果 5例细蒂黏膜下肌瘤完整取出.145枚在体肌瘤射频治疗后二维超声造影表现为:137枚肌瘤原部位无造影剂灌注,提示消融完全,8枚肌瘤边缘线性增强或瘤内片状增强区,考虑治疗不全;三维超声造影表现为:132枚肌瘤消融后瘤体血管网消失,达到完全凝固,其余13枚肌瘤中7枚病灶内缘有细小枝状低增强,6枚内部不均匀低增强,为肌瘤组织残留.139枚肌瘤消融灭活率达(97.1±12.9)%,另6枚灭活率仅为(46.4±7.0)%.结论 三维超声造影能够显示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及空间关系,是对二维超声造影的补充,两者联合应用能直观、准确地评估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微气泡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