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素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焦栓林 赵晓蕊 +2 位作者 欧阳洪 杜世奇 秦建增 《肝脏》 2015年第5期421-422,共2页
失代偿期肝硬化多难以耐受大剂量干扰素(IFN)α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其发展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肝移植又不是所有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能接受,而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必须的。HCV相... 失代偿期肝硬化多难以耐受大剂量干扰素(IFN)α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其发展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肝移植又不是所有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能接受,而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必须的。HCV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长效干扰素或标准剂量的IFN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丙型肝炎 长期疗效观察 小剂量干扰素 肝炎肝硬化 苦参素 肝硬化患者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联合小剂量生长抑素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焦栓林 赵晓蕊 +3 位作者 张玉华 杜世奇 秦建增 欧阳洪 《肝脏》 2018年第8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联合小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56例,所有患者根据病情给予保肝、抗病毒、利尿剂、抗感染等...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联合小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56例,所有患者根据病情给予保肝、抗病毒、利尿剂、抗感染等对症、支持和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加小剂量生长抑素衍生物(善宁)0.1mg,皮下注射,每12h1次,14d为1疗程;同时予以脐血干细胞100ml,静脉输注,每周1次,4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质量、腹围、腹水深度、实验室及腹部B超检查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及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患者的体质量、腹围和腹水深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缩小、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生长抑素联合脐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具有经济有效、不易反弹的优点,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生长抑素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顽固性腹水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肝硬化合并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焦栓林 赵晓蕊 +3 位作者 欧阳洪 杜世奇 秦建增 王全楚 《肝脏》 2018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62例。其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28例为腹膜炎组,未合并腹膜炎的患者34例为单纯腹水组,在...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62例。其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28例为腹膜炎组,未合并腹膜炎的患者34例为单纯腹水组,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及对症支持治疗。腹膜炎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或使用依诺沙星治疗,如效果不明显则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此后根据腹水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在入院第1日、3日及7日采集静脉血(对照组入院当天采血)进行血清PCT定量检测。结果入院第1日,腹膜炎组、单纯腹水组及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自发性腹膜炎组患者的PCT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腹水组和对照组。治疗第1日、3日、7日时,腹膜炎组PCT均高于单纯腹水组(P<0.05);入院第7日时单纯腹水组基本接近对照组(P>0.05),而腹膜炎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日、3日及7日时,腹膜炎组痊愈/好转共17例,未愈/恶化共11例,治愈/好转组的血清PCT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愈/恶化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PCT水平不仅有助于肝硬化患者早期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抗生素及时调整,并对其预后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肝硬化 腹膜炎
下载PDF
大剂量复方丹参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 被引量:2
4
作者 焦栓林 赵晓蕊 +4 位作者 杜世奇 秦建增 张玉华 欧阳洪 曹小勇 《肝脏》 2018年第7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复方丹参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6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高血小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常规给予支链氨基酸250 mL,... 目的探讨大剂量复方丹参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6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高血小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常规给予支链氨基酸250 mL,静脉滴注,1次/d;异甘草酸镁注射液40 mL加入10%葡萄糖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3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3 mL,每隔12 h注射1次,持续治疗7 d;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加入10%葡萄糖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疗程。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14 d的PT、APTT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且治疗后1 d、5 d的2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7 d、14 d的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2/36),对照组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7%(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大剂量复方丹参联合应用对于预防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协同抗凝作用,临床尚需要观察其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 低分子肝素钙 脾切除术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