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气管插管误认为在食管3例
1
作者 程磊 李建华 陈开文 《华中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急诊气管插管 食管 气管导管插入 误认 突发心跳骤停 腹部膨隆 肺呼吸音 置入胃管 心肺复苏 冠心病
下载PDF
永久性颈内静脉插管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友平 韩志武 +1 位作者 王京庆 姚国乾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永久性颈内静脉插管 应用 血液透析 穿刺方法
下载PDF
硬膜外阻滞穿刺针被堵塞5例
3
作者 程磊 李建华 《华中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麻醉 硬膜外穿刺针 堵塞
下载PDF
自体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患者胃黏膜内pH值的影响
4
作者 李建华 李斌 +2 位作者 胡惠英 程磊 吴坛光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23期3525-3526,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胃黏膜内pHi值(pHi)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回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回收组术中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采用鼻胃管空气二氧化碳张力计测定pHi。于切...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胃黏膜内pHi值(pHi)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回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回收组术中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采用鼻胃管空气二氧化碳张力计测定pHi。于切皮前,切皮后1h、2h及手术结束时四个时点(T0、T1、T2、T3)记录pHi,记录患者术中回收血量,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各时点pHi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T,时点pH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2、L时点观察组pHi分别为(7.381±0.023)、(7.386±0.025),均高于对照组的(7.361±0.022)、(7.375±0.024)(均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改善phi下降,维持有效循环,明显改善内脏微循环灌注和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 胃黏膜 PH
原文传递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纠酸的疗效及治疗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红全 彭红燕 +1 位作者 李世忠 毕好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 研究早期纠正神经元内的酸中毒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机理。方法 16 4例患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8分 )随机均分为纠酸组 (A)和对照组 (B)。A组于伤后 6h内手术 ,用异丙酚 (Pro)等麻醉诱导并气管插管 ,静滴Pro维... 目的 研究早期纠正神经元内的酸中毒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机理。方法 16 4例患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8分 )随机均分为纠酸组 (A)和对照组 (B)。A组于伤后 6h内手术 ,用异丙酚 (Pro)等麻醉诱导并气管插管 ,静滴Pro维持麻醉 ,同时监测颅内压 (ICP)、血糖、血乳酸、脑组织氧分压 (PbrO2 )、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等。B组麻醉时用安氟烷和咪唑安定取代Pro ,其他同A组。 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高血乳酸分别显著下降(P <0 0 5 ) ;低PbrO2 迅速恢复正常。结论 早期纠酸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监测血糖、血乳酸、PbrO2 、Sjv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治疗 酸中毒 脑创伤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小剂量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建华 王舟琪 +1 位作者 刘桥义 孙继领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538-540,共3页
选择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23例应用小剂量抑肽酶作为用药组,观察体外循环期间小剂量抑肽酶降低术后失血量的作用。结果显示:用药组术后失血量比对照组减少了50.2%,输血量减少了67.0%。抑肽酶可减缓血小板计数... 选择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23例应用小剂量抑肽酶作为用药组,观察体外循环期间小剂量抑肽酶降低术后失血量的作用。结果显示:用药组术后失血量比对照组减少了50.2%,输血量减少了67.0%。抑肽酶可减缓血小板计数的骤然下降趋势,但并不阻止其下降。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粘附功能的下降在用药组明显较轻,而胞浆游离[Ca2+」i、膜磷脂酶A2和环氧化酶活性的上升明显被抑制。结论:小剂量抑肽酶可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具有与大剂量抑肽酶同样的临床效果。对于血小板胞浆游离[Ca2+]i及膜磷脂酶A2、环氧化酶活性升高的抑制作用是抑肽酶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小板 抑肽酶 磷脂酶A2
原文传递
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开腹胆囊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惠英 张传汉 +1 位作者 李建华 李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24期45-47,共3页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B组为布托啡诺加安慰剂组,P1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组、P2...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B组为布托啡诺加安慰剂组,P1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组、P2组为术前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组.记录三组术后2、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布托啡诺总消耗量,不良反应等.并在镇痛结束后要求患者对镇痛总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 h P2组VAS显著低于B组、P1组(P<0.05),术后12 h P2组VAS显著低于B组(P<0.05).P2组镇痛总体质量评价为Ⅱ级例数(10例)多于B组(5例)和P1组(8例)、P1组多于B组(P<0.05).B组布托啡诺总消耗量为(13.5±3.2)mg,P1组为(11.0±3.1)mg,P2组为(9.4±2.7)mg,P2组少于B组和P1组、P1组少于B组(P<0.05).术后2 h Ramsay镇静评分P2组低于P1组和B组、P1组低于B组(P<0.05).P2组(1例)和P1组(2例)发生嗜睡例数少于B组(6例)(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镇痛,尤其是超前镇痛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镇痛 治疗结果 帕瑞昔布钠
原文传递
在体外抑肽酶对血小板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建华 王舟琪 孙继领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343-345,共3页
选择健康献血员取血,观察抑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功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抑肽酶剂量分为三组:50KIU/ml(对照组)、150KIU/ml(小剂量组)、300KIU/ml(大剂量组)。结果表明:抑肽酶可显著抑制血小板粘附率以及由ADP和凝血酶所诱导的血小... 选择健康献血员取血,观察抑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功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抑肽酶剂量分为三组:50KIU/ml(对照组)、150KIU/ml(小剂量组)、300KIU/ml(大剂量组)。结果表明:抑肽酶可显著抑制血小板粘附率以及由ADP和凝血酶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这两种抑制均为可复性,大剂量与小剂量无明显差异。抑肽酶对ADP所诱导的磷脂酶A_2,环氧化酶的活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当它们已被激活时并不能使其活性恢复。结论:体外循环中使用小剂量抑肽酶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抑肽酶 血小板 磷脂酶A2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艾司洛尔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斌 李建华 +1 位作者 吴坛光 胡惠英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第5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对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异丙酚组(P组)采用单纯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E1组和E2组于诱...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对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异丙酚组(P组)采用单纯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E1组和E2组于诱导前静脉输注艾司洛尔0.5mg/kg,术中在靶控输注异丙酚同时分别以TCI泵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50μg/(kg·min)和100μg/(kg·min),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当BIS〉55或BIS〈40时,以0.12mg/L幅度增加或降低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插入气腹针即刻(T4)、气腹后1mim(B)、30min(T6)、术毕(T7)、气管拔管后即刻(T8)记录麻醉全程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及停止输注后TCI泵所显示的效应室浓度。结果三组一般情况、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与P组比较,E1组在T4~T8时降低(P〈0.05),E2组在T2-T8时降低(P〈0.05);与E1组比较,E2组在T5~T7时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可降低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且随艾司洛尔用药量增加,异丙酚用药量相应减少,且不影响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异丙酚 靶控输注 脑电双频指数
原文传递
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首发运动反应观察
10
作者 陈开文 李建华 张传汉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小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首发运动反应。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淘臂丛神经阻滞,在寻找肱二头肌运动反应过程中观察其首发运动反应肌群,记录为:胸大肌、三角肌、肱二... 目的观察小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首发运动反应。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淘臂丛神经阻滞,在寻找肱二头肌运动反应过程中观察其首发运动反应肌群,记录为: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正中神经支配肌群、尺神经支配肌群、桡神经支配肌群。结果胸大肌22例,三角肌28例,肱二头肌25例,正中神经支配肌群12例,尺神经支配肌群11例,桡神经支配肌群7例。其中胸大肌和三角肌同时首发5例,胸大肌和肱二头肌同时首发6例,三角肌和肱二头肌同时首发7例。结论在小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是常见的首发运动反应肌群,可单独或同时首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骨骼 运动活动
原文传递
两种桡动脉穿刺置管手法用于小儿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开文 李建华 胡惠英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7年第6期936-937,共2页
目的 比较两种桡动脉穿刺置管手法用于小儿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 120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小儿随机分为A组(n=60)、13组(n=60),A组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手法,B组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手法.比较两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 A... 目的 比较两种桡动脉穿刺置管手法用于小儿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 120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小儿随机分为A组(n=60)、13组(n=60),A组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手法,B组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手法.比较两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 A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91.7%vs78.3%.P〈0.05)。结论 与大角度穿刺置管手法相比,小角度穿刺置管手法更适用于小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桡动脉 儿童
原文传递
低位硬膜外穿刺适宜深度的回归分析研究
12
作者 陈开文 李建华 +2 位作者 胡惠英 王京庆 高小环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78-378,381,共2页
目的研究低位硬膜外穿刺适宜深度的参数,为预防损伤脊髓提供依据。方法81例行L3-4至T12-L1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前测量体重(1(g)、身高(cm),记录穿刺间隙、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cm)。对性别、间隙进行数量化处理,以性别量化值... 目的研究低位硬膜外穿刺适宜深度的参数,为预防损伤脊髓提供依据。方法81例行L3-4至T12-L1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前测量体重(1(g)、身高(cm),记录穿刺间隙、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cm)。对性别、间隙进行数量化处理,以性别量化值、年龄、体重、身高、体重身高比、间隙量化值为自变量,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为因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性别量化值、年龄、体重、身高对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身高比、间隙量化值对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方程:有效硬膜外穿刺深度=7.94×体重身高比+0.11×间隙量化值+0.76。结论成人、间隙为L3-4至T12-L1硬膜外穿刺深度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方法 穿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