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亮 张希全 +2 位作者 孙业全 王义平 潘晶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70-57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资料与方法 3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06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混合型25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资料与方法 3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06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混合型25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14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状和支架置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术后造影观察静脉通畅情况;比较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出院后3、6、12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357/357);患侧髂、股、腘静脉阻塞血管完全开通,术后1~3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为89.64%(320/35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分别为(1.56±0.45)cm、(0.94±0.39)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19.67,P<0.001);345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6.67%(23/345)、2.32%(8/345),无一例发生溃疡;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89.56%(309/345)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临床总有效率为98.55%(340/345)。结论多种介入方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急性病 放射学 介入性 支架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经导丝轨道置入双J管治疗输尿管狭窄和梗阻 被引量:8
2
作者 朱亮 张希全 +2 位作者 孙业全 王义平 潘晶晶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经尿道建立导丝轨道置入双J管治疗输尿管狭窄和梗阻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75例输尿管狭窄或梗阻患者(其中良性狭窄60例,恶性狭窄15例)在膀胱镜插管失败情况下,均采用经皮肾穿刺经尿道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轨道经...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经尿道建立导丝轨道置入双J管治疗输尿管狭窄和梗阻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75例输尿管狭窄或梗阻患者(其中良性狭窄60例,恶性狭窄15例)在膀胱镜插管失败情况下,均采用经皮肾穿刺经尿道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轨道经尿道置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并置入双J管。随访3个月至5年。结果手术成功率98.7%(74/75),良性狭窄患者中1例失败。治愈率70.7%(53/75),好转率26.7%(20/75),无效1例(1.35%),总有效率97.3%(73/75)。结论经皮肾穿刺经尿道建立导丝轨道置入双J管治疗输尿管狭窄和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狭窄 导丝 双J管
下载PDF
介入治疗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希全 于伟娜 +4 位作者 王义平 潘晶晶 朱亮 朱伟 张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2454-2458,共5页
目的 比较介入治疗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第一四八中心医院介入血管科1998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采用介入取栓与单纯溶栓、病程7d内的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458例.A组(327例)... 目的 比较介入治疗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第一四八中心医院介入血管科1998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采用介入取栓与单纯溶栓、病程7d内的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458例.A组(327例)机械性血栓抽吸,B组(131例)单纯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结果 血栓完全清除(Ⅰ级):A组65.44%明显高于B组37.4% (P <0.01);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A组(1.34±0.57)、(0.93 ±0.32)cm好于B组(1.72-0.69)、(1.29-.0.43) cm(均P<0.01).411例随访16 ~ 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随访率89.83%.术后36个月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0.53 ±0.22) cm好于B组(1.42±0.65) cm(P <0.01);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29.64%、14.01%、0%;低于B组55.77%、83.65%、9.62%(均P<0.01);彩超复查静脉通畅率和瓣膜功能正常率,A组90.23%、71.34%,均高于B组37.50%、15.38%(均P<0.01);总有效率A组100%显著高于B组71.15% (P<0.01),优的比率A组88.93%显著高于B组29.81% (P <0.01).结论 急性混合型LEDVT介入治疗好于单纯溶栓效果,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血栓溶解疗法 取栓 介入性
原文传递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性抽吸与溶栓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希全 王义平 +4 位作者 朱伟 李长海 郭锋 董戈 张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864-869,共6页
目的:比较机械性血栓抽吸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4月—2010年1月458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机械性血栓抽吸327例(A组),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113例,采取PTA... 目的:比较机械性血栓抽吸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4月—2010年1月458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机械性血栓抽吸327例(A组),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113例,采取PTA和支架植入辅助处理,术后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溶栓131例(B组),均系统性应用尿激酶、肝素,溶栓、抗凝治疗。结果:出院时A组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由(10.51±7.53)cm和(5.86±3.26)cm,降为(1.34±1.07)cm和(0.93±0.5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80和27.00);B组由(10.68±7.67)cm和(5.52±3.37)cm降为(2.89±1.53)cm和(1.72±0.8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39和12.45)。平均随访(46±39)月,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降为:A组(0.53±0.42)cm,B组(1.42±1.3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40)。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27.83%(91/327)、13.15%(43/327)、0%;低于B组:55.73%(73/131)、83.97%(110/131)、9.16%(1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4、14.52、5.58)。彩超发现,A组静脉通畅率(73.09+17.74)%=90.83%和瓣膜功能正常率(73.09%),均高于B组(15.27+22.14)%=37.41%和1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2.04、11.28)。A组随访疗效为优(88.99%)显著高于B组(29.77%)(u=12.74)。B组治疗中2例因出血而危及生命,而A组无一例。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对急性混合型LEDVT的疗效,均好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溶栓;但不是血栓清除的单一手段,应辅以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才能防止血栓再形成和提高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关节部位闭合性动脉损伤的腔内修复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希全 钟山 +4 位作者 陈众 齐德明 窦树彬 朱伟 潘晓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部位闭合性动脉损伤腔内修复治疗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四八中心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关节部位闭合性动脉损伤行腔内修复患者临床资料。术中造影确定动脉损伤位置、程度及范围,... 目的探讨关节部位闭合性动脉损伤腔内修复治疗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四八中心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关节部位闭合性动脉损伤行腔内修复患者临床资料。术中造影确定动脉损伤位置、程度及范围,测量损伤段动脉直径及长度。导管配合下将导丝送至损伤部位,建立“工作轨道”。若导丝难以贯通损伤段,则局麻下穿刺或解剖分离患侧远端动脉,经损伤动脉近、远段,采用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工作轨道”。经健侧股动脉或患侧远端动脉置入合适尺寸支架。结果血管挫伤2例、部分断裂5例、完全断裂5例、动静脉瘘1例。共置入18枚支架,其中裸支架14枚,覆膜支架4枚。腔内修复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腔内修复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5~48个月,平均(30±11)个月。3例患者支架腔内程度不同内膜增生,但狭窄率〈50%。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等情况。结论关节部位闭合性动脉损伤腔内修复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血管成形术 动脉 关节 支架
原文传递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希全 王义平 +5 位作者 潘晶晶 朱伟 李长海 郭锋 董戈 张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1163-1170,共8页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 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抽吸术 腔内溶栓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机械性抽吸与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长海 张希全 +4 位作者 王义平 朱亮 潘晶晶 刘焕亮 任可伟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9期607-610,共4页
目的 分析比较机械性抽吸与溶栓抗凝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0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229例):采用局麻下经皮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 14 ... 目的 分析比较机械性抽吸与溶栓抗凝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0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229例):采用局麻下经皮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 14 F鞘管直接抽吸髋上髂、股静脉内血栓,髋下股、腘静脉血栓,利用Fogarty取栓球囊导管将血栓拖拉至髂、股内,再经患侧股静脉机械性抽吸血栓;髂、股、腘静脉血栓清除后,113例造影显示髂静脉存在狭窄或闭塞,行经皮血管腔内成行术或支架置入辅助处理;腘静脉以下残存血栓,术后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抗凝.B组(151例):采用单纯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结果 患肢肿胀、疼痛开始消退或减轻;A组术后当日,而B组则于术后3-7d.血栓完全清除(Ⅰ级):A组(63.32%)明显高于B组(37.09%)(x2=20.53,P=0.002).结论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性血栓抽吸优于单纯抗凝溶栓治疗,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更具优势;血栓抽吸配合髂静脉成形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抽吸 抗凝药 溶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