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VQUAL评价方法在医院门诊科室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蕾 耿晴晴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SERVQUAL评价方法在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使用SERVQUAL评价方法中的门诊科室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对便利抽样法抽取的本院门诊护士10名和患者110例进行调查。结果 SERVQUAL评价方法中的门诊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具有... 目的探讨SERVQUAL评价方法在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使用SERVQUAL评价方法中的门诊科室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对便利抽样法抽取的本院门诊护士10名和患者110例进行调查。结果 SERVQUAL评价方法中的门诊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期望值要高于护士期望值,然而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总体感知值却比护士的感知值偏低。结论门诊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患者期望值和感知值的差距更大,对整体护理质量的评价低于护士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VQUAL评价方法 门诊 服务质量 护理 期望值 感知值
下载PDF
依从性指导在股骨干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立宁 王妍妍 +4 位作者 李丽君 宫丽 张林 赵红 韩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4年第9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依从性指导 股骨干骨折 护患关系 康复计划 功能锻炼 术后 护理技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腘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平 孙传友 +4 位作者 张庆祥 陆锡平 徐明义 鞠盛涛 毕海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50-151,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43例。急性损伤23例,陈旧性损伤20例。术前Lysholm评分29~77分,平均56.6分...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43例。急性损伤23例,陈旧性损伤20例。术前Lysholm评分29~77分,平均56.6分。通过小切口用取腱器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编织成四股并与微孔钢板相连,建立骨隧道,将四股腘绳肌腱安放至合适位置,用微孔钢板与界面螺钉双重固定。术后无须外固定,早期CPM锻炼。结果4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26个月,平均12个月。按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93分。优28例,良13例,可2例。全部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良好、稳定性增强。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创伤小、固定可靠、再松动率低、可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腘绳肌腱 膝关节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4
作者 易志坚 刘乐 +7 位作者 孟宁波 曹家树 陈福春 温立升 吴冲 董军 卢明刚 晏家骏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6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解放军第148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58~86岁,平均72.5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4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解放军第148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58~86岁,平均72.5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4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2个月。Neer评分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32例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无肱骨头坏死病例,根据Neer评分标准:优11例,良1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老年
下载PDF
颈椎手术围术期停服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事件和下肢静脉栓塞风险及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丞贵 王国栋 +1 位作者 孙建民 刘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703-3709,共7页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脊柱手术前应停用阿司匹林至少5-7 d以上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硬膜外血肿风险的发生。但近年来有报道称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实际上颈椎手术术前是否需要停服阿司匹林的研究尚属...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脊柱手术前应停用阿司匹林至少5-7 d以上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硬膜外血肿风险的发生。但近年来有报道称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实际上颈椎手术术前是否需要停服阿司匹林的研究尚属空白。临床工作中围手术期是否需要停服阿司匹林在颈椎手术领域一直饱受争议。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围手术期停服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事件和下肢静脉栓塞风险及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颈椎手术患者601例,按照纳入标准筛查后,将44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22例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分成2组:阿司匹林停用组和继续服用组。停用组(n=10)在术前5-7 d停用阿司匹林,继续服用组(n=12)围手术期一直服用阿司匹林。在手术前不服用阿司匹林的418例患者被选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及下肢静脉栓塞风险进行量化分级,并根据评分标准将其划分为低危组与高危组,评估各组间发生出血事件、心脑血管事件及下肢静脉栓塞风险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在440例颈椎病患者中,22例(5%)长期服用阿司匹林;(2)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组患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而糖尿病的患病率3组之间没有差异;(3)3组患者之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及术后输血浆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阿司匹林停用组较继续服用组可能会有更高的脑梗死和肺栓塞发生率;(5)综合以上结果,作者认为颈椎术前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应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来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颈椎 出血 手术中并发症 组织工程 围手术期 颈椎病 心脑血管事件 下肢静脉栓塞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105例髋关节镜手术牵引相关并发症的回顾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庆祥 张平 潘海乐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背景:术中关节牵引是髋关节镜相对于其他关节镜技术的特殊之处,也是髋关节镜的技术应用难点之一,国内关于髋关节镜手术牵引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牵引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 背景:术中关节牵引是髋关节镜相对于其他关节镜技术的特殊之处,也是髋关节镜的技术应用难点之一,国内关于髋关节镜手术牵引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牵引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12月行髋关节镜手术的105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男42例,女63例;年龄21~53岁,平均(41.3±10.5)岁;手术时间为60~130 min,平均(105±32)min。分别于术后10 d和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牵引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10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10 d随访时,足部损伤1例,膝关节疼痛1例,会阴部损伤1例,神经牵拉损伤1例,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跛行、股骨头坏死、股骨颈应力性骨折,牵引并发症发生率为3.8%(4/105)。术后3个月随访时,牵引并发症均消失。结论:髋关节镜手术牵引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术中应尽量缩短牵引时间、减少牵引重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镜手术 牵引 并发症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明义 张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5-1249,共5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易患的骨骼性疾病,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但存在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费用较高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相比其他几种方法,物理疗法具有副作用小的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易患的骨骼性疾病,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但存在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费用较高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相比其他几种方法,物理疗法具有副作用小的优点。为了更全面阐释物理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物理治疗的角度对脉冲电磁场(PEMFs)、高压氧、超声波、电针、体外冲击波、振动以及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以指导临床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物理治疗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海燕 孟宁波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收治的44例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发放彩色健康宣教卡,参照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实施。出院后随访6~18个月,并进行Har...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收治的44例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发放彩色健康宣教卡,参照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实施。出院后随访6~18个月,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44例患者伤口均Ⅰ级愈合,按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7例,良14,中3例,优良率为93.18%。结论加强PFNA患者的精细化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 护理 PFNA 股骨粗隆间骨折 效果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张鲁东 易志坚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7期71-73,共3页
目的比较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内固... 目的比较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79.95±6.21)分、(73.85±12.53)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86.73±5.19)分、(80.24±8.12)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疗效显著优于内固定,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内固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HARRIS评分
下载PDF
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鲁东 易志坚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7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在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入院的60例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实... 目的 探讨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在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入院的60例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腰椎减压+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与下肢功能、总体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12.05±2.51)分,组间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10.21±2.07)分,实验组ODI指数(20.17±5.35)显著低于对照组(24.26±5.06);实验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术在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腰椎管狭窄 全节段经椎弓根螺纹钉固定融合 并发症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宁波 易志坚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9期17-18,共2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26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脑脊液漏情况分成脑脊液漏组(10例)和无脑脊液漏组(250例)。分析发生脑脊液漏现象的相关因素,并总结...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26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脑脊液漏情况分成脑脊液漏组(10例)和无脑脊液漏组(250例)。分析发生脑脊液漏现象的相关因素,并总结处理方法。结果 26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脊液漏,发生率为3.85%。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漏组患者与无脑脊液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修手术、减压节段数≥4节、后外侧融合术(PLF)是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针对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现象,应注意术中操作,术后卧床休息,延长术后引流时间,以保证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病 后路减压术 脑脊液漏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对比分析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凯 温立升 +2 位作者 易志坚 孟宁波 宋元礼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7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5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依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髓外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髓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分析并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5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依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髓外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髓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髓外固定手术方法相比,髓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下骨折 髓外固定 髓内固定
下载PDF
TIME原则指导治愈慢性深度烧伤创面1例
13
作者 高海燕 姜笃银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3期167-168,F0003,共3页
及时有效地封闭创面是治疗深度烧伤的关键措施,但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深度烧伤创面有时得不到有效治疗而迁延为慢性。TIME原则从坏死组织(tissuenonviable,T)、感染或炎症(infectionorinflammation,I)、湿度(moisture,M)和创... 及时有效地封闭创面是治疗深度烧伤的关键措施,但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深度烧伤创面有时得不到有效治疗而迁延为慢性。TIME原则从坏死组织(tissuenonviable,T)、感染或炎症(infectionorinflammation,I)、湿度(moisture,M)和创面边缘(edgeoftissue,E)4个方面评估创面,并针对性地去除坏死组织、控制炎症和感染、保持湿度平衡和促进上皮生长,为其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1例臀部深度烧伤患者,因早期治疗不当导致感染并迁延为慢性,在TIME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的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烧伤创面 慢性 治愈 中西医结合疗法 有效治疗 坏死组织 现实条件 上皮生长
下载PDF
颈椎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30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立宁 宫丽 +2 位作者 吴冬领 王妍妍 王婷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髓核成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交感型颈椎病 患者 等离子手术 系统治疗 神经根型 微创手术 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指征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乐 王海燕 +1 位作者 孙建民 亓恒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64-1566,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预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发生率,探讨LDH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山东省立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患者220例,入院常规行D-...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预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发生率,探讨LDH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山东省立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患者220例,入院常规行D-二聚体检查(D-dimer concentration,DD),DD>0.5 mg/L或出现DVT症状(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行下肢彩超检查。比较DVT组与无DVT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LDH术前DVT发生率为5.90%(13/220),16侧肢体。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相比,在年龄、DD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0.92±9.25)岁vs.(45.42±12.92)岁(P=0.001)、(1.87±1.41.15)mmol/L vs.(0.39±0.59)mmol/L(P=0.003)。两组在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3.1%vs.0.5%(P=0.001)、61.5%vs.15.5%(P=0.000)。两组在性别、病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DD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95(95%可信区间:0.846,0.932;P<0.001)。DD>0.57 mg/L时对DVT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2%和85.00%。[结论]LDH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DVT发生率。术前下肢血管评估是必要的。特别是高龄、心脑血管病史、高血脂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