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不同人群的抗TTV血清流行病学及TTV基因不同区段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伯安 程云 +5 位作者 侯俊 高蓉 李靖 郑宇 苏琴 付体权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血清中抗 TTV抗体及ORF1 、ORF2 区段基因的分布状况 ,并分析其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TTV的ORF1 、ORF2 区段的基因序列分别合成巢式PCR引物 ,扩增 2 46例血清标本中的TTV部分基因片段 ;采用TTVORF2 部分基因原核表...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血清中抗 TTV抗体及ORF1 、ORF2 区段基因的分布状况 ,并分析其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TTV的ORF1 、ORF2 区段的基因序列分别合成巢式PCR引物 ,扩增 2 46例血清标本中的TTV部分基因片段 ;采用TTVORF2 部分基因原核表达抗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相同血清标本中TTV抗体。结果 不同人群TTVORF1 、ORF2 基因及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 :有偿献血者 16 0 % (12 75 ) ,10 7% (8 75 )和 2 5 3% (19 75 ) ,甲型肝炎患者 10 0 % (3 30 ) ,16 7% (5 30 )和 16 7% (5 30 ) ;乙型肝炎患者 47 5 % (19 40 ) ,42 5 % (17 40 )和 2 2 5 % (9 40 ) ,丙型肝炎患者 42 9% (15 35 ) ,37 1% (13 35 )和 2 8 6 % (10 35 ) ;丁型肝炎患者 2 0 0 % (3 15 ) ,2 6 7% (4 15 )和13 3% (2 15 ) ;戊型肝炎患者 16 7% (2 12 )、16 7% (2 12 )、33 3% (4 12 ) ;庚型肝炎患者 2 3 8% (5 2 1) ,38 1% (8 2 1)和 2 3 8% (5 2 1) ;非甲~庚型肝炎患者 6 1 1% (11 18) ,5 0 0 % (9 18)和 44 4% (8 18)。统计分析TTVORF1 与ORF2 基因的检出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0 <0 0 1) ;不同人群间基因检出率相差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传播病毒 病毒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聚合酶链反应 血清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赫兢 辛绍杰 +5 位作者 沈宏辉 杨建洋 朱雷 胡燕 侯俊 貌盼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初步研究各型乙肝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乙型)、乙肝病毒(HBV)既往感染,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乙肝病毒学标志中仅表面抗体...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初步研究各型乙肝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乙型)、乙肝病毒(HBV)既往感染,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乙肝病毒学标志中仅表面抗体阳性及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未感染过HBV、血清HBV标志全部阴性者共6组研究对象,每组4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γ-干扰素分泌细胞的数量。结果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及急性乙肝患者、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γ-干扰素分泌细胞数量明显不同(P=0·0209及P=0·0211)。结论通过ELISPOT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γ-干扰素分泌细胞的数量可以了解乙肝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急性乙肝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强于慢性乙肝患者及肝炎肝硬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免疫 细胞 酶联免疫斑点法
原文传递
构建永生化人肝细胞系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真核表达质粒
3
作者 赵擎 孙颖 +5 位作者 胡燕 侯俊 游绍莉 赵军 辛绍杰 貌盼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5期47-50,I0005,共5页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真核表达质粒,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稳定转染细胞提供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病毒研究室完成。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②...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真核表达质粒,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稳定转染细胞提供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病毒研究室完成。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质粒VR1012-GFP-hTERT和pEGFP-C1-hTERT,筛选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聚合酶链反应和序列测定。③转染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电泳显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在3.5kb处有特异性目的条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在750bp处显示特异性目的条带。②质粒VR1012-GFP-hTERT和pEGFP-C1-hTERT的构建和鉴定结果:双酶切、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和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③转染HepG2细胞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结论:①初步验证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VR1012-GFP-hTERT和pEGFP-C1-hTERT的正确性。两种质粒可使转染细胞同时表达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蛋白,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对转染效率和结果进行及时、快捷的观察。②重组真核表达质粒VR1012-GFP-hTERT和pEGFP-C1-hTERT的构建成功,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转染细胞提供简洁、快速、实时的检测方法,并为建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末端转移酶 发光蛋白质类 质粒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调控元件对HBV 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5
4
作者 赫兢 辛绍杰 +5 位作者 毛远丽 王海滨 周讯 杨健洋 孔维 貌盼勇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1-315,共5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调控元件增强子I(ENH I)及前S2(Pre-S2)抗原基因对HBV 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从HBV adr亚型全基因DNA序列中分别扩增HBsAg、PreS2-HBsAg、HBsAg-ENH I和PreS2-HBsAg...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调控元件增强子I(ENH I)及前S2(Pre-S2)抗原基因对HBV 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从HBV adr亚型全基因DNA序列中分别扩增HBsAg、PreS2-HBsAg、HBsAg-ENH I和PreS2-HBsAg-ENH I基因片段,重组到VR1012载体中,构建4种HBV DNA疫苗,转染HepG2细胞并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免疫化学、酶联免疫分析(ELISA)、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等方法检测其在HepG2细胞内的表达及小鼠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转染的HepG2细胞表达相应的目的蛋白,ENH I及Pre-S2抗原基因均可增强HBV DNA疫苗转染HepG2细胞表达HBsAg;免疫接种小鼠后第2周产生抗-HBs及HBsAg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Pre-S2抗原基因可增强HBV 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诱导的抗-HBs及HBsAg特异性CTL的产生,ENH I基因对免疫应答无影响。结论ENH I及Pre-S2抗原基因均可增强HBV DNA疫苗转染HepG2细胞表达HBsAg,Pre-S2抗原基因可增强HBV 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引起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疫苗 DNA 肝炎抗原 乙型 增强子元件(遗传学)
原文传递
用RACE技术对一株肠道病毒3′端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侯俊 沈宏辉 +4 位作者 胡燕 朱雷 王志杰 雷厉 貌盼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应用3′RACE技术对一株本室分离肠道病毒基因组3′末端进行扩增,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提取病毒总RNA,以锚定oligdT(17)引物进行逆转录,用特异引物及锚定引物进行3′RACE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 目的应用3′RACE技术对一株本室分离肠道病毒基因组3′末端进行扩增,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提取病毒总RNA,以锚定oligdT(17)引物进行逆转录,用特异引物及锚定引物进行3′RACE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了该病毒的3′端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肠道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76、89、90、91型的同源性最高为90%左右,而与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的同源性均小于80%;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与肠道病毒76、89、90、91型均在90%以上。结论用RACE技术对肠道病毒3′端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证明该病毒属新型肠道病毒类,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属 DNA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胡燕 侯俊 +6 位作者 冯燕青 冯长访 史素娟 沈宏辉 王志杰 王保君 貌盼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研制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酶免疫试剂盒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联合使用基因工程HIV1/2型抗原和抗HIVP24单克隆抗体包被酶联反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HIV1/2型抗原和生物素化的兔抗HIVP24抗体作为标记物,研制了联合检测H... 目的研制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酶免疫试剂盒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联合使用基因工程HIV1/2型抗原和抗HIVP24单克隆抗体包被酶联反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HIV1/2型抗原和生物素化的兔抗HIVP24抗体作为标记物,研制了联合检测HIV1/2抗体和P24抗原的ELISA诊断试剂,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和临床考评。结果检测P24抗原质控品的灵敏度可达0.2ng/ml;与雅培公司试剂比较检测78份AIDS患者血清和85份正常人血清、对照检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的HIV参比血清,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临床考核检测12051份各种血清,灵敏度为100%(543/543),特异度为99.48%(11448/11508)。试剂在37℃放置6d后,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本试剂盒具备特异度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一步检出HIV特异性抗体和HIVP24抗原,缩短了HIV感染的检测窗口期,适用于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抗原 病毒 抗体 单克隆 试剂盒 诊断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沈宏辉 孙红岩 +5 位作者 赵景民 侯俊 白冰珂 胡燕 孔维 貌盼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3-375,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分析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与临床轻重程度及肝组织不同炎症坏死分级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分析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与临床轻重程度及肝组织不同炎症坏死分级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CD40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临床病情越重、肝组织炎症坏死越明显,sCD40浓度越高;在ALT低于80IU/L的患者中,sCD40浓度大于80pg/ml的患者中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的占65舟5%,明显高于sCD40浓度低于80pg/m1的患者。结论血清中sCD40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用于辅助判断乙肝患者病情的免疫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抗原 CD40 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