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氯化碳引起慢性肝损害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滕光菊 赵军 +4 位作者 常彬霞 张伟 孙颖 邹正升 李保森 《肝脏》 2008年第1期16-16,共1页
患者,男性,34岁,因乏力、纳差、恶心3d于2006年3月5日入院。患者于6d前误饮四氯化碳一大口(量不详),自行吐出一部分,同时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洗胃,3d前出现明显乏力、纳差伴恶心、厌油腻饮食,四肢震颤,尿黄呈茶水色,于当地医院... 患者,男性,34岁,因乏力、纳差、恶心3d于2006年3月5日入院。患者于6d前误饮四氯化碳一大口(量不详),自行吐出一部分,同时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洗胃,3d前出现明显乏力、纳差伴恶心、厌油腻饮食,四肢震颤,尿黄呈茶水色,于当地医院化验血常规:WBC8.7×10^9/L,N0.805,RBC5.19×10^12/L,Hb170g/L,PLT 110×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慢性肝损害 油腻饮食 四肢震颤 血常规 PLT 乏力 纳差
下载PDF
4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国凤 马威 +1 位作者 李莉 李冰 《肝脏》 2003年第1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研究 病理学
下载PDF
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的策略与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苏海滨 王慧芬 季伟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的不断进展,联合抗病毒治疗已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案,并且较单一药物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本文就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优越性、理论依据、方法及存在问题作了综述。
关键词 联合用药 抗病毒药 疗效 复发
下载PDF
婴儿腹泻期膳食一营养止泻奶的研究
4
作者 虞爱华 王军 +3 位作者 苏淑慧 王景林 郭建平 陈仁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43-447,共5页
本文研制了婴儿营养止泻奶。该奶以低乳糖混合食物为特点,主要由牛奶粉、炒米粉、大豆粉及炒陈皮粉等配制而成,含有各种必须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该止泻奶用于治疗急、慢性婴儿腹泻31例,并以普通婴儿饭及母乳作对照。结... 本文研制了婴儿营养止泻奶。该奶以低乳糖混合食物为特点,主要由牛奶粉、炒米粉、大豆粉及炒陈皮粉等配制而成,含有各种必须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该止泻奶用于治疗急、慢性婴儿腹泻31例,并以普通婴儿饭及母乳作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末梢血淋巴细胞总数、血清总蛋白、氦平衡及蛋白质表现消化率等指标的增进明显优于对照组,t=4.69~1.95,P<0.05~0.01。表明本品能较好的被腹泻婴幼儿消化吸收,具有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婴儿腹泻所致之营养不良,提高患儿免疫机能的功效,本品符合我国饮食习惯,易为患儿接受,配制方便,价廉,适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腹泻 膳食 营养止泻奶
下载PDF
驻闽某部官兵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5
作者 郑瑞丹 庄群瑛 +4 位作者 常彬霞 陈建能 邹正升 陈碧芬 李保森 《肝脏》 2013年第5期317-318,共2页
目的了解驻闽某部官兵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驻闽某部850名官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在接受检查的850名官兵中,乙型... 目的了解驻闽某部官兵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驻闽某部850名官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在接受检查的850名官兵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0.47%,均来自农村官兵;38.12%官兵抗-HBs阴性,另外27.4%官兵虽然有保护性抗体,但抗体滴度<10mIU/mL;抗-HCV阳性率0%。结论驻闽某部官兵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但仍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驻闽沿海部队受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性较小;部队预防部门应针对性对官兵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尤其是对来自农村的官兵,同时应加强血源管理,防止经血源引起乙、丙型肝炎在部队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率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部队
下载PDF
难辨羧状杆菌的医源性感染和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季伟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9年第1期29-32,共4页
难辨羧状杆菌(Cd)感染性腹泻常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Cd产生的两种毒素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Cd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不一,大多为无症状携带者,或仅有轻度腹泻;重症者有严重的假膜性肠炎。从患者粪便中检出Cd产生的毒素可确诊Cd感染。... 难辨羧状杆菌(Cd)感染性腹泻常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Cd产生的两种毒素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Cd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不一,大多为无症状携带者,或仅有轻度腹泻;重症者有严重的假膜性肠炎。从患者粪便中检出Cd产生的毒素可确诊Cd感染。停用广谱抗生素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病情较重时应给予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用药3天后大多数感染者的症状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辨羧状杆菌 医源性感染 诊断 治疗 腹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季伟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后的调节涉及多个环节,包括HBV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多聚腺苷酸化位点的利用、肝细胞核蛋白与HBV“转录后调节序列”的结合、HBV转录体由细胞核向细胞浆的转运等。抑制性转录后调节序列结合蛋白的发现不仅对阐... 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后的调节涉及多个环节,包括HBV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多聚腺苷酸化位点的利用、肝细胞核蛋白与HBV“转录后调节序列”的结合、HBV转录体由细胞核向细胞浆的转运等。抑制性转录后调节序列结合蛋白的发现不仅对阐明宿主抗HBV感染的非细胞溶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抗HBV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转录后调节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严重肝病患者一个新的预后因素
8
作者 黄昂 邹正升 《肝脏》 2009年第2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预后因素 肝病患者 早期预警 预后判断 肝衰竭
下载PDF
1例肝硬化伴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9
作者 李玉荣 崔凌风 《现代护理》 2007年第05X期1462-1463,共2页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为多种原因长期、反复刺激肝脏所致的肝弥漫性损害,它的病因有很多,如乙型肝炎、酒精中毒、血吸虫病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等,它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病变。而国内调查表明,65岁以...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为多种原因长期、反复刺激肝脏所致的肝弥漫性损害,它的病因有很多,如乙型肝炎、酒精中毒、血吸虫病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等,它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病变。而国内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85岁以上的老人中,痴呆的患病率为25%;患病率随年龄上升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老年痴呆症 护理
下载PDF
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保森 邹正升 +4 位作者 张伟 赵军 常彬霞 唐彦 尚丽丹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最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最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腹水 凝血酶原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莉 韩萍 纪冬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治疗 长期疗效观察 肝炎肝硬化 活动性肝硬化 病毒复制 严重并发症 乙型肝炎 反复异常 失代偿期 慢性乙肝 采取措施 肝衰竭 病情
原文传递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辛绍杰 张玲霞 +7 位作者 朱传琳 胡谨华 段学章 游绍莉 胡良平 邹正升 毛远丽 皇甫玉珊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 (CH)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及CH的临床诊断。方法 对973例C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判别分析 ,采用肝功能指数 (AAPEA指数 )分析血清生化... 目的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 (CH)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及CH的临床诊断。方法 对973例C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判别分析 ,采用肝功能指数 (AAPEA指数 )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在CH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CH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总胆红毒 (TBIL)、白蛋白 (ALB)、白 球蛋白比值 (A G)、蛋白电泳γ球蛋白 (γG)、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胆碱酯酶 (CHE)等生化指标及B超脾脏厚度等 ,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总体误判率为 2 8 1% ,但对中、重度误判率较高。肝功能指数 (AAPEA)指数与CH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纤维化程度及病理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5 9、0 5 45及 0 5 2 9(P <0 0 0 0 1)。结论 PA、ALT、TBIL、ALB、A G、γG、CHE、AST等生化指标以及B超脾脏厚度在判定CH程度方面有重要意义。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对CH中、重度误判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理 血清学 诊断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53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国凤 李莉 +2 位作者 高君 李梵 李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3期1625-1628,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 15 3例PBC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35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有典型的皮肤瘙痒者占 43 79% ,肝肿大占 46 41% ,脾肿大者占 39 87% ,有皮...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 15 3例PBC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35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有典型的皮肤瘙痒者占 43 79% ,肝肿大占 46 41% ,脾肿大者占 39 87% ,有皮肤、巩膜黄染者占 84 30 % ,随病情进展血清胆红素 (SB)逐步上升 ,而胆碱酯酶 (CHE)逐步下降 (P <0 0 1) ;丙氨酸转氨酶 (ALT)、人血白蛋白在病程晚期明显下降 (P <0 0 5 ) ,ALT、CHE与SB呈酶 胆分离现象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在病情晚期反而上升 (P <0 0 5 ) ;碱性磷酸酶 (ALP)、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在病情早期即明显升高 ,随病情进展到中期ALP明显下降 (P <0 0 5 ) ,到晚期GGT明显下降 (P <0 0 1)。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者占83 7%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M2 )阳性者占 6 9 3%。 35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病例中 ,10例为AMA阳性者 ,2 5例为血清学检测全阴者。结论  5 0 %以上的PBC无典型临床症状 ;80 %以上的PBC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确诊 ;部分依临床资料不能确诊病例 ,应行肝脏组织学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特点 自身抗体 临床表现 诊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季伟 王慧芬 +3 位作者 冯传前 鞠连才 赵敏 貌盼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凋亡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凋亡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域重组HBcAg(rHBcA)共培养,用荧光素YOPRO-1和Hoechst33342对PBL染色,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体外培养48小时后,无论自发性还是由SEB或<rHBcAg诱导的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rHBcAg诱导的PBL凋亡率最高,达24.6%。血清HBeAs阳性组患者PBL凋亡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患者。慢性轻度和中度肝炎PBL凋亡率又高于慢性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PBL凋亡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景民 王松山 +12 位作者 孙艳玲 周光德 刘平 孟二红 辛绍杰 张泰和 王福生 毛远丽 李莉 李迎新 张鸿飞 张玲霞 陈菊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6例治疗前AIH患者的血清和穿刺肝组织进行血清学、病理学及临床观察分析 ,并采用IAIHG(1999年 )标准进行评分 ;采用多种树突状细胞 (DC)标志性抗体 ,以免疫组化方...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6例治疗前AIH患者的血清和穿刺肝组织进行血清学、病理学及临床观察分析 ,并采用IAIHG(1999年 )标准进行评分 ;采用多种树突状细胞 (DC)标志性抗体 ,以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组织中DC的变化进行观察 ,并对肝星状细胞 (HSC)的活化与增殖 ,及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表达作观测 ,另取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组织各 10例 ,正常肝组织 5例作对照。结果  2 6例AIH中Ⅰ型和Ⅱ型分别占 80 8% (2 1 2 6 )和19 2 % (5 2 6 ) ,累计评分均值分别为 18 6± 1 4和 19 1± 2 1。Ⅰ和Ⅱ型比较 ,平均年龄、血清平均ALT、AST及γ Glo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或P <0 0 1或P <0 0 5 )。 2 6例AIH肝组织均呈活动性慢性炎症改变 ,其中界面炎 碎屑坏死 (PN) 10 0 % ,桥接坏死 (BN)Ⅰ型 5 7 1% ,Ⅱ型 80 0 % (P <0 0 5 ) ,显著性小叶内炎Ⅰ型 95 2 % ,Ⅱ型 10 0 % ,玫瑰形肝细胞Ⅰ型 71 4% ,Ⅱ型 10 0 % (P <0 0 1) ,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Ⅰ型 33 3% ,Ⅱ型 80 0 % (P <0 0 0 1) ,明显的浆细胞浸润Ⅰ型 95 2 % ,Ⅱ型 2 0 0 % (P <0 0 0 1)。阳性DC弥散或聚集分布于汇管区及肝小叶内 ,尤其在AIH肝组织活动性病变区 ,Ⅰ型85 7% (18 2 1) ,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理学 血清学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中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邹正升 徐东平 +8 位作者 李保森 黄磊 福军亮 张政 金磊 刘庆峰 张辉 辛绍杰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2416-2419,共4页
目的明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肝内浸润的淋巴细胞(LILs)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异同以及在慢重肝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毛玻璃研磨加自然沉降肝细胞的方法,对11例慢重肝接受... 目的明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肝内浸润的淋巴细胞(LILs)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异同以及在慢重肝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毛玻璃研磨加自然沉降肝细胞的方法,对11例慢重肝接受肝移植患者的 LILs 进行提取、分离。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慢重肝患者 LILs 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并行对比分析,同时与正常人 LILs 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慢重肝患者 LILs 中CD4^+T 淋巴细胞及 B 细胞的频率分别为17%±6%及3.0%±1.0%,明显低于外周血中各自的频率,分别为32%±8%及21.4%±12.2%(均 P<0.01),而 CD8^+T 淋巴细胞、NK 及 NKT 细胞的频率分别为38%±13%、34%±18%及10%±4%,明显高于外周血中各自的频率,分别为26%±6%、15%±9%及6%±4%(均 P<0.05);(2)与正常对照相比,LILs 中 CD3^+及 CD4^+T 淋巴细胞明显要高(P<0.05或 P<0.01),而 NK 细胞及 NKT 细胞要低些;(3)与正常对照相比,慢重肝患者 LILs 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之比,CD3^+、CD4^+、CD8^+T 淋巴细胞有更高的比值(CD4^+T 淋巴细胞 P<0.01),B细胞及 NKT 细胞有更低的比值(P<0.01或 P<0.05)。结论肝脏内大量免疫活性细胞的浸润,尤其是 CD4^+、CD8^+T 淋巴细胞、NK 细胞的大量浸润对于慢重肝的发病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
原文传递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1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杜宁 牛小霞 韩军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2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内镜检 诊断
原文传递
胸腺五肽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莉 纪冬 +2 位作者 韩萍 吴勤 李克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 联合 胸腺五肽 患者 苦参素注射液 Α-干扰素 合病 病毒 病例
原文传递
泛昔洛韦治疗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莉 邵清 +1 位作者 张健 纪冬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0-391,共2页
目的 观察泛昔洛韦对HBV慢性感染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89例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 ,和单用泛昔洛韦治疗组 32例 ,和单用α 干扰素 2 9例和单用拉米夫定 2 8例两个对照组 ,对比观察三组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 目的 观察泛昔洛韦对HBV慢性感染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89例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 ,和单用泛昔洛韦治疗组 32例 ,和单用α 干扰素 2 9例和单用拉米夫定 2 8例两个对照组 ,对比观察三组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泛昔洛韦血清HBVDNA阴转率 4 0 .6 2 % (13 32 ) ,HBeAg阴转率 2 1.88% (7 32 ) ;对照组α 干扰素血清HBVDNA阴转率 37.93% (11 2 9) ,HBeAg阴转率4 1 38% (12 2 9) ;拉米夫定血清HBVDNA阴转率 6 7.90 % (19 2 8) ,HBeAg阴转率 2 1.4 3% (6 2 8)。治疗组HBVDNA阴转时间最短 1个月 ,最长 3个月 ,平均 1.3个月 ,无 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泛昔洛韦治疗HBV慢性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泛昔洛韦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TP结合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国凤 王琳 +5 位作者 成军 张玲霞 李力 张健 邵清 纪冬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聚合酶-N末端蛋白 (TP)相互结合的肝细胞蛋白 ,进一步探讨TP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TP片段 ,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 10 9并在其内表达 ... 目的 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聚合酶-N末端蛋白 (TP)相互结合的肝细胞蛋白 ,进一步探讨TP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TP片段 ,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 10 9并在其内表达 ,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 ,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苷酶 (X-α-ge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 ,DNA序列测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成功获得了 4 7个与TP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 ,包括人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SREBP1)、RNA聚合酶Ⅱ亚单位 (hsRPB7)、血浆铜蓝蛋白(CP)等 2 1种已知功能蛋白质基因和 19个假设蛋白基因。结论 HBVDNA聚合酶-TP可以与某些已知和未知功能蛋白相互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 乙型肝炎病毒DNA 结合蛋白 酵母双杂交技术 筛选 质粒 血浆铜蓝蛋白 DNA聚合酶 阳性克隆 RNA聚合酶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