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和临床特点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大为 张政 +1 位作者 张鸿飞 王福生 《肝脏》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乙型肝炎慢性化中的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组26例,HBV携带儿童组16例,健康儿童25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乙型肝炎慢性化中的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组26例,HBV携带儿童组16例,健康儿童25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百分比和绝对值进行检测,并用CpG2216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pDC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组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PBMC经CpG2216刺激后产生干扰素的能力较健康对照组也有显著下降(P<0.05),而HBV携带儿童仅pDC百分比与健康儿童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BV携带儿童pDC绝对值与HBV DN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64,P=0.0351),而慢型性乙型肝炎患儿mDC绝对值与HBV DNA水平存在负相关(r=-0.4554,P=0.0194)。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外周血DC亚群下降的频率和数量导致其功能损伤,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的致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儿童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明旭 王福生 陈菊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抗病毒免疫反应 HBV CTL 炎症因子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转移有效地诱导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
3
作者 施明 王福生 +6 位作者 刘明旭 邱兆华 王澜 雷周云 M.Namba 高兰兴 吴祖泽 《肝脏》 2001年第S1期99-,共1页
关键词 肝癌细胞 GM-CSF P53 基因 野生型 B7-1 凋亡
下载PDF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疗效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闫涛 王慧芬 +4 位作者 季伟 张爱民 张政 张辉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组13例,无效组12例。IFNα治疗CHB患者24周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40%、10%;48周时分别为40%、33.3%、20%。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IFNα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6.5±5.51)×106/L、(9.86±5.2)×106/L、(9.20±3.19)×106/L、(10.0±3.64)×106/L和(5.91±2.35)×106/L、(4.25±2.00)×106/L、(3.30±1.55)×106/L、(4.32±1.59)×106/L,分别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4.4±6.62)×106/L、(14.0±5.27)×106/L、(10.40±4.6)×106/L、(12.3±5.23)×106/L和(5.10±1.72)×106/L、(4.06±1.67)×106/L、(3.89±1.25)×106/L、(4.06±8.12)×106/L,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Nα治疗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IFNα治疗可导致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疗效关系 干扰素Α IFN-α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流式细胞技术 DNA阴转率 经统计学处理 α-干扰素 干扰素治疗 HBeAg 绝对数 pDC mDC 百分比 治疗后 临床疗效 随访观察 下降趋势 方差分析
原文传递
人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化疗药物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施明 姚莉 +6 位作者 王福生 雷周云 张冰 黎文亮 刘敬超 汤紫荣 周光德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5-468,共4页
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化疗药物和CIK细胞联合化疗药物对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为临床上联合应用CIK细胞和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成分血分离机采集 5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个核... 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化疗药物和CIK细胞联合化疗药物对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为临床上联合应用CIK细胞和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成分血分离机采集 5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含IFN γ、IL 2以及抗CD3单抗的细胞因子鸡尾酒诱导成CIK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裸鼠肩胛部皮下接种BEL 74 0 2肝癌细胞 ,第 5天起相同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对照组 )、不同剂量的CIK细胞 (CIK 1组和CIK 2组 )、丝裂霉素 C(单纯化疗组 )和CIK细胞联合丝裂霉素 C(联合治疗组 ) ,观察它们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多因子诱导培养后 ,CD3+ 、CD3+ CD8+ 、CD3+ CD5 6 + 和CD2 5 + 效应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6 4 .0 %、2 8.0 %、7.8%和 9.1% ,上升至 94 .7%、6 7.7%、6 1.3%和 84 .0 % ,其中CD3+ 、CD3+ CD8+ 细胞的比例在培养期间内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细胞的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达最高值 ,而后开始下降。在 90d的观察期内 ,对照组、化疗组、CIK 1组、CIK 2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裸鼠成瘤率分别为 10 0 %、70 .0 %、80 .0 %、70 .0 %和 6 6 .7% ,生存率分别为 10 .0 %、6 0 .0 %、4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化疗药物 裸鼠 肝癌移植瘤 抑制作用 CIK 丝裂霉素-C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景民 王松山 +12 位作者 孙艳玲 周光德 刘平 孟二红 辛绍杰 张泰和 王福生 毛远丽 李莉 李迎新 张鸿飞 张玲霞 陈菊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6例治疗前AIH患者的血清和穿刺肝组织进行血清学、病理学及临床观察分析 ,并采用IAIHG(1999年 )标准进行评分 ;采用多种树突状细胞 (DC)标志性抗体 ,以免疫组化方...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6例治疗前AIH患者的血清和穿刺肝组织进行血清学、病理学及临床观察分析 ,并采用IAIHG(1999年 )标准进行评分 ;采用多种树突状细胞 (DC)标志性抗体 ,以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组织中DC的变化进行观察 ,并对肝星状细胞 (HSC)的活化与增殖 ,及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表达作观测 ,另取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组织各 10例 ,正常肝组织 5例作对照。结果  2 6例AIH中Ⅰ型和Ⅱ型分别占 80 8% (2 1 2 6 )和19 2 % (5 2 6 ) ,累计评分均值分别为 18 6± 1 4和 19 1± 2 1。Ⅰ和Ⅱ型比较 ,平均年龄、血清平均ALT、AST及γ Glo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或P <0 0 1或P <0 0 5 )。 2 6例AIH肝组织均呈活动性慢性炎症改变 ,其中界面炎 碎屑坏死 (PN) 10 0 % ,桥接坏死 (BN)Ⅰ型 5 7 1% ,Ⅱ型 80 0 % (P <0 0 5 ) ,显著性小叶内炎Ⅰ型 95 2 % ,Ⅱ型 10 0 % ,玫瑰形肝细胞Ⅰ型 71 4% ,Ⅱ型 10 0 % (P <0 0 1) ,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Ⅰ型 33 3% ,Ⅱ型 80 0 % (P <0 0 0 1) ,明显的浆细胞浸润Ⅰ型 95 2 % ,Ⅱ型 2 0 0 % (P <0 0 0 1)。阳性DC弥散或聚集分布于汇管区及肝小叶内 ,尤其在AIH肝组织活动性病变区 ,Ⅰ型85 7% (18 2 1) ,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理学 血清学
原文传递
兔内毒素血症肺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原位检测
7
作者 万梅 凌亦凌 +3 位作者 金磊 韩凤连 王俊霞 丛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716-717,共2页
本实验观察了家兔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注入后1小时和5小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和基因表达的肺内分布。一、材料与方法图1阳性信号可见于LPS注入后5小时组肺内的... 本实验观察了家兔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注入后1小时和5小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和基因表达的肺内分布。一、材料与方法图1阳性信号可见于LPS注入后5小时组肺内的巨噬细胞,棕黄色ABC法×400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肺组织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