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术后30天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7
1
作者 陶有平 吴继功 +4 位作者 马华松 邵水霖 张乐乐 高博 李海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行一期PVCR手术治疗的112例严重脊柱畸形患者资料,其中6例术后30 d发生...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行一期PVCR手术治疗的112例严重脊柱畸形患者资料,其中6例术后30 d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2~38岁,平均21岁.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4例,椎板切除术后脊柱侧后凸1例,陈旧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1例.术前3例患者合并下肢神经损伤表现,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记录PVCR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处理措施及临床转归.结果 本组PVCR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为5.4%.原因:脑脊液漏1例,神经损伤并发症5例,包括硬脊膜褶皱压迫1例、截骨端残留骨块1例、硬膜外血肿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6例患者均进行再次手术,包括硬膜修补、椎板扩大减压、清除骨块及血肿清除等对症处理,均完全恢复.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30.8个月.本组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87.7°矫正至34.2°,矫正率为61.0%;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119.5°矫正至45.5°,矫正率为61.9%.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例术前C级、2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 一期PVCR手术是治疗严重脊柱畸形的有效方法.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包括脑脊液漏、截骨区硬脊膜褶皱、残留骨块、血肿等;及时再次手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截骨术 非计划再手术
原文传递
三柱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决策与风险规避 被引量:9
2
作者 邹德威 谭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691-1693,共3页
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矫正已从传统的后路单纯多棒撑开内固定、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等逐步向截骨矫形术转变.截骨术可以明显提高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是脊柱侧凸矫形方法的新发展.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风险规避 三柱截骨 后路内固定 手术 治疗 脊柱侧凸畸形 脊柱侧凸矫形
原文传递
药物-心理联合镇痛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疼痛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秦柳花 马华松 +2 位作者 闫晶 赵青 赵宋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16期1904-1907,共4页
目的 探讨药物-心理联合镇痛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疼痛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32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采用药物-心理联合镇痛的方法,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医学应对量表(MCMQ),对其... 目的 探讨药物-心理联合镇痛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疼痛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32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采用药物-心理联合镇痛的方法,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医学应对量表(MCMQ),对其镇痛前后疼痛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入院时患者疼痛评分为(5.23±1.74)分,焦虑评分为(32.60±3.71)分,经联合镇痛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为(2.34±1.22)分,焦虑评分为(25.50±3.70)分,镇痛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23,-4.42;P <0.01).对焦虑因素的进一步调查显示:前3位(占50%以上)的是患者对手术、麻醉及预后的担心以及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及对术后监护病房的恐惧.入院时医学应对方式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屈服、回避维度的评分分别为(19.52±3.04),(17.16±2.17),(11.98±4.75)分,镇痛后面对、屈服、回避维度的评分分别为(23.52±3.46),(14.16±2.14),(8.98±1.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09,-4.92,-4.16;P <0.01),患者大多能采取面对的积极应对方式.结论 药物-心理联合镇痛方法有效缓解了成人脊柱侧弯患者术前疼痛及因疼痛而产生的焦虑、消极的医学应对方式,使患者能采用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促进了患者身心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药物-心理联合疗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 心理变量
原文传递
脊柱功能重建的发展方向——从融合走向非融合? 被引量:5
4
作者 邹德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084-1086,共3页
回顾脊柱外科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对创伤、退变、畸形的修复重建越来越注重从结构到生理运动功能的重建。过去30年中,脊柱功能重建的术式主要是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占位压迫进行减压及融合的方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其中PLIF(p... 回顾脊柱外科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对创伤、退变、畸形的修复重建越来越注重从结构到生理运动功能的重建。过去30年中,脊柱功能重建的术式主要是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占位压迫进行减压及融合的方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其中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已经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金标准而被临床普遍接受和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功能重建 运动功能 修复重建 神经系统 稳定性 金标准
原文传递
后路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邹德威 吴继功 +4 位作者 谭荣 马华松 邵燕翔 彭军 程晓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前瞻性评价腰椎手术中应用脊柱后正中旁肌肉间隙入路在神经根减压和减少肌肉损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30例下腰痛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22~80岁,平均56岁,包括下腰退变8例,腰椎滑脱6例,腰椎间盘突... 目的前瞻性评价腰椎手术中应用脊柱后正中旁肌肉间隙入路在神经根减压和减少肌肉损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30例下腰痛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22~80岁,平均56岁,包括下腰退变8例,腰椎滑脱6例,腰椎间盘突出11例,再次手术5例。采用后正中单一切口,移动至两侧椎旁肌群,经椎旁肌群间隙直接到达上下关节突表面,在上下椎板黄韧带间隙,沿上下关节突内沿逐步切除,向外侧扩大神经根管开口部,进行局限精确但有效的减压,直至显露行走根及椎间隙,不必全部切除上下关节突,更不必破坏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及黄韧带、行椎板切除。撑开调整椎间隙,对滑脱进行复位,进入椎间隙清除髓核,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狭窄椎间隙恢复高度,滑脱获解剖复位。无螺钉植入失当。下腰生理曲度排列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本组术后疼痛症状获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5降至术后1.5。结论经椎旁肌群间隙入路,可直接到达上下关节突及软性椎管表面,无需行椎板切除减压,在达到解除压迫、缓解症状、稳定脊柱的同时.最大限序的减少创伤.保留脊梓的原电台角犟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手术 旁入路 减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