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在皮肤溃疡中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515-517,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8份、对应的溃疡边缘组织 8份及正常皮肤组织 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这 4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的阳性颗粒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中 ,两个亚基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 .2± 5 .6 ) %和 (2 2 .4± 7.4 ) % ;PDGFRα存在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该受体表达较多 ,阳性表达率为 (36 .7± 4 .3) % ;PDGFRβ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弱 (15 .3± 4 .8) % ,蛋白颗粒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膜上。从正常皮肤组织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PDGF A和 PDGF B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在溃疡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蛋白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 ,两者的阳性细胞率分别升至为正常皮肤的 1.4 1倍和 1.13倍。 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而含有 PDGFRβ阳性颗粒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生发层细胞。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α和β型受体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形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皮肤组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烫伤大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4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顾小曼 孙晓庆 李建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397-399,共3页
目的 :观察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深 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原癌基因 c m yc和 caspase 3的影响 ,初步认识增殖与凋亡活动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7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 :观察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深 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原癌基因 c m yc和 caspase 3的影响 ,初步认识增殖与凋亡活动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7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烫伤和 b FGF治疗 3组。利用大鼠 30 %总体表面积深 度烫伤模型 ,于伤后 3、6小时及 1、3、7和 14日采取创面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创伤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 PCNA、p5 3、c m yc和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烫伤大鼠创面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 p5 3、c myc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局部外用 b FGF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等活动产生影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成纤维细胞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蛋白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赵志力 杨银辉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654-657,共4页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胎儿的皮肤组织中 ,PCNA呈强阳性表达 ,而 P5 3蛋白表达很低。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PCNA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 ,而 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发育后期的胎儿和成人皮肤中 ,PCNA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下降 ,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P5 3呈阳性表达 ,蛋白颗粒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结论 :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中 ,PCNA和 P5 3蛋白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 DNA合成和修复 ,调节皮肤组织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蛋白 皮肤组织 胎儿 成人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鄢小建 姚咏明 +4 位作者 董宁 于燕 张立天 王为忠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69-272,共4页
目的 :探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 P)致脓毒症模型 ,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 BPI治疗组。分别于 CL P后 12和 2 4小时处死动物 ,检测... 目的 :探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 P)致脓毒症模型 ,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 BPI治疗组。分别于 CL P后 12和 2 4小时处死动物 ,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10 (IL 10 ) m 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肝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 :脓毒症动物肝组织 TNFα及 IL 10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 .0 5或 P<0 .0 1) ,其中 CL P后 12小时组织 TNFα蛋白水平升高幅度明显大于 IL 10的改变。 BPI治疗 12小时组 TNFα基因及蛋白均显著下降 (P<0 .0 5或 P<0 .0 1) ,而 IL 10则不同程度地升高 ;同时 ,治疗组 12小时肝功能指标亦明显改善。结论 :脓毒症早期应用 BPI治疗可明显抑制肝组织 TNFα等致炎细胞因子表达 ,并上调局部组织 IL 10等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盲肠结扎穿孔术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细胞因子 致炎 抗炎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9
5
作者 方利君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李建福 程飚 杨银辉 王玉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已抽取骨髓的小型香猪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即刻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 ,将已标记的MSC回植到供体动物创面上。术后 2、4、6、8、12周切取创面组织 ,行BrdU和因子Ⅷ (FⅧ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BrdU阳性的MSCs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 ,且有个别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阳性。部分BrdU阳性的MSCs胞浆中亦有FⅧ表达。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 ,MSCs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创面微环境下 ,MSCs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参与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血管内皮细胞 实验研究 分离 培养 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离体成纤维细胞热损伤模型制作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2 位作者 盛志勇 张萍 孟晋红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1-393,共3页
目的 建立离体细胞烫伤诱导凋亡的模型 ,深入研究组织烫伤后主要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变化。 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含小牛血清 (体积分数为 5 %和 1 0 % )的DMEM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不同温度 (43 ,45 ,48℃ )和不同时间 ... 目的 建立离体细胞烫伤诱导凋亡的模型 ,深入研究组织烫伤后主要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变化。 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含小牛血清 (体积分数为 5 %和 1 0 % )的DMEM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不同温度 (43 ,45 ,48℃ )和不同时间 (1 0 ,30 ,40min)的处理 ,对照组细胞置于 37℃水浴 30min。采用DNA凝胶电泳、Hoeschst332 58荧光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烫伤细胞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在 43℃和 45℃水浴中 ,成纤维细胞孵育 1 0 ,30 ,40min均可出现细胞凋亡 ,以含体积分数为 5 %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45℃水浴 1 0min一组最为明显。 48℃中水浴 30min以上 ,则出现大量的细胞坏死。对照组中无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 结论 热损伤能造成离体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创伤 损伤 凋亡 生物学模型
原文传递
烧伤后免疫抑制引起肠道细菌迁移和内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施志国 于勇 +5 位作者 兰复生 王亚平 祝小枫 游瑞兰 指导者 盛志勇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67-169,235-236+241,共3页
我们报告了25%烧伤后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大鼠肠道细菌迁移及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烧伤后注射地塞米松组(n=31)肠道细菌迁移发生率为67.4%,内脏脓肿发生率为65.5%,显著高于仅注射地塞米松组(n=15)。烧伤对照组(n=15)和空白对照组也出现... 我们报告了25%烧伤后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大鼠肠道细菌迁移及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烧伤后注射地塞米松组(n=31)肠道细菌迁移发生率为67.4%,内脏脓肿发生率为65.5%,显著高于仅注射地塞米松组(n=15)。烧伤对照组(n=15)和空白对照组也出现了肠道细菌迁移(前者为3/15,后者为1/23),但未出现内源性感染。感染的细菌为肠遭中的肠杆菌(大肠杆菌占优势)和棒状杆菌。从微生态学上讨论了烧伤后肠道细菌迁移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细菌迁移 内源性感染
原文传递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和小鼠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付小兵 孙同柱 +3 位作者 顾小曼 杨银辉 孙晓庆 盛志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09-612,共4页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蛋白、基因以及因子受体在大鼠和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表皮和真皮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取胚胎期、新生、青年和成年大小鼠皮肤 ,部分经超低温冷冻后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蛋白、基因以及因子受体在大鼠和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表皮和真皮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取胚胎期、新生、青年和成年大小鼠皮肤 ,部分经超低温冷冻后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部分经 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与切片后用SP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以及RT PCR方法确定bFGF蛋白、基因以及因子受体的定位与表达特征。结果 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可见于新生、青年以及成年 3个发育阶段大鼠皮肤 ,主要位于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但在胚胎大鼠皮肤bFGF的表达为阴性。bFGF受体与bFGF基因在以上 4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表皮与真皮均有表达 ,其表达量随动物的生长而有所增加。bFGF蛋白、基因以及受体在小鼠 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表皮与真皮均有表达 ,其定位与表达特征与bFGF在青年期大鼠皮肤一致。结论 bFGF蛋白及其相应受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大小鼠皮肤的强阳性表达 ,表明它们以自分泌方式对上皮的生长、发育、表型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十分重要。而大鼠胚胎皮肤bFGF低表达或无表达的结果表明它可能是动物胚胎创伤后无瘢痕愈合的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皮肤 大鼠 小鼠 发育 RT-PCR 创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