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在皮肤溃疡中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515-517,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8份、对应的溃疡边缘组织 8份及正常皮肤组织 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这 4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的阳性颗粒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中 ,两个亚基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 .2± 5 .6 ) %和 (2 2 .4± 7.4 ) % ;PDGFRα存在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该受体表达较多 ,阳性表达率为 (36 .7± 4 .3) % ;PDGFRβ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弱 (15 .3± 4 .8) % ,蛋白颗粒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膜上。从正常皮肤组织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PDGF A和 PDGF B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在溃疡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蛋白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 ,两者的阳性细胞率分别升至为正常皮肤的 1.4 1倍和 1.13倍。 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而含有 PDGFRβ阳性颗粒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生发层细胞。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α和β型受体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形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皮肤组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曙云 付小兵 +1 位作者 徐建国 孙同柱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60-463,共4页
目的 观察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保护效应及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 ( SMA)夹闭 4 5 m in后松夹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 目的 观察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保护效应及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 ( SMA)夹闭 4 5 m in后松夹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肠缺血再灌注组及 a FGF治疗组。假手术组分离 SMA但不夹闭 ,4 5 min后取血并活杀动物 ;其余两组分别松夹形成血流再灌注 ,缺血再灌注组从尾静脉注射 0 .15 ml生理盐水 ,a FGF治疗组则从尾静脉给予 0 .15 m l( 4 g) a FGF。于再灌注后 0 .5、1、2、6、12和 2 4 h取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 ;活杀动物后取小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 (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观察两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存活率。结果 与肠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比较 ,a FGF治疗组动物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 ,以 2 4 h最为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血浆 D 乳酸水平于再灌注后 1h则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至 2 4 h仍呈降低趋势 ( P均 <0 .0 5 ) ;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较缺血再灌注组轻。结论 外源性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肠 大鼠
下载PDF
脓毒症过程中的炎症介质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隰建成 周宝桐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78-380,共3页
关键词 脓毒症 炎症介质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烫伤大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4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顾小曼 孙晓庆 李建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397-399,共3页
目的 :观察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深 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原癌基因 c m yc和 caspase 3的影响 ,初步认识增殖与凋亡活动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7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 :观察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深 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原癌基因 c m yc和 caspase 3的影响 ,初步认识增殖与凋亡活动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7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烫伤和 b FGF治疗 3组。利用大鼠 30 %总体表面积深 度烫伤模型 ,于伤后 3、6小时及 1、3、7和 14日采取创面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创伤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 PCNA、p5 3、c m yc和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烫伤大鼠创面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 p5 3、c myc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局部外用 b FGF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等活动产生影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成纤维细胞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蛋白
下载PDF
山莨菪碱对烫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孙晓庆 付小兵 +2 位作者 晋桦 孙世荣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3-73,共1页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改善创伤和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背部25% ~30% 深Ⅱ~Ⅲ度烫伤,烫伤后分别给予5% 葡萄糖盐水或山莨菪碱,检测血浆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改善创伤和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背部25% ~30% 深Ⅱ~Ⅲ度烫伤,烫伤后分别给予5% 葡萄糖盐水或山莨菪碱,检测血浆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结果:大鼠血中LPS烫伤后8~16 小时升高,24 小时即恢复正常;而血中TNF α的升高表现为双峰状,第1 个高峰出现在伤后2 小时,第2 个高峰出现在伤后16~24 小时,均与血中LPS的升高无明显关系。山莨菪碱无论对伤后2 小时还是伤后24 小时的TNF α高峰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但不影响血中的LPS水平。结论:烫伤后TNF α升高并不完全依赖于血浆LPS浓度的变化,山莨菪碱降低烫伤后血浆TNF α水平可能是其改善创伤和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内毒素 山莨菪碱 TNF-Α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赵志力 杨银辉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654-657,共4页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胎儿的皮肤组织中 ,PCNA呈强阳性表达 ,而 P5 3蛋白表达很低。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PCNA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 ,而 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发育后期的胎儿和成人皮肤中 ,PCNA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下降 ,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P5 3呈阳性表达 ,蛋白颗粒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结论 :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中 ,PCNA和 P5 3蛋白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 DNA合成和修复 ,调节皮肤组织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蛋白 皮肤组织 胎儿 成人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肠道干细胞分化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常晓彤 王振辉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4期2022-2023,T002,共3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与小肠干细胞增生分化的时空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分别检测胚胎期E14d,E17d,E19d和幼鼠期P1d,P2d,P7d,P28d大鼠小肠... 目的探讨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与小肠干细胞增生分化的时空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分别检测胚胎期E14d,E17d,E19d和幼鼠期P1d,P2d,P7d,P28d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L-fabpmRN水平及其定位分布。结果胎鼠E19d,小肠细胞内L-fabp基因开始转录mRNA为(2.8±0.23)%。到幼鼠期P2dL-fabpmRNA水平达到最高峰为(6.31±0.24)%,与E19d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01,t=8.411)。幼鼠P1d、P7d、P14d、P28d期,L-fabpmRNA水平有所减少,分别为(4.2±0.25)%,(3.89±0.23)%,(3.3±0.26)%,(3.36±0.23)%。与E1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754,2.671,2.167,2.243);L-fabpmRNA原位杂交定位分析显示,E19d少量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绒毛顶部,阳性率约为1%。从P1d~P28d,L-fabp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不断升高,阳性率分别为12%,45%,65%,89%,并且分布范围从绒毛顶部向下逐渐扩大,而小肠隐窝底部细胞始终为阴性。与此相反,从P14d到P28d,PC-NA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到P28d,阳性细胞只局限于隐窝内细胞。结论肠道干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内源性L-fabp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可能与L-fabp参与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磷脂膜构建及脂肪酸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 基因 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发育 免疫组织化学 小肠
下载PDF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姜笃银 周兵 付小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8-721,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透明质酸 (HA)浓度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 ,比较分析烧伤严重程度不同及其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多器官衰竭 (MOF)和...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透明质酸 (HA)浓度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 ,比较分析烧伤严重程度不同及其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多器官衰竭 (MOF)和死亡患者各组血清 H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临床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烧伤后 2周内血清 HA浓度一直维持高水平 ,并随烧伤严重程度增加和 SIRS、MODS的产生 ,其数值逐步升高、相差显著 (P<0 .0 0 1 ) ,但在 MODS向 MOF发展直至死亡前后 ,血清 HA值又由高限急剧降低。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 HA浓度变化与烧伤严重程度和 SIRS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P<0 .0 1 ) ,与血清 TNFα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值呈正相关 (P<0 .0 5或 P<0 .0 1 ) ,而与血浆白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呈负相关 (P均 <0 .0 5 )。结论 :血清 HA浓度中、重度升高可能与 TNFα等持续损伤肝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可将其作为临床大面积烧伤患者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透明质酸 肿瘤坏死因子-Α 肝损伤 诊断
下载PDF
选择性肠道清洁法对重症烫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咏明 于燕 +5 位作者 王亚平 田惠民 陆连荣 于勇 马诺山 盛志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39-443,共5页
本实验采用大鼠40%Ⅲ°烫伤模型,初步观察了选择性肠道清洁法(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防治组动物门、体循环内毒素水平伤后均显著降低(P<0.05~0.01),各段肠腔内游离内毒素含量较烫伤... 本实验采用大鼠40%Ⅲ°烫伤模型,初步观察了选择性肠道清洁法(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防治组动物门、体循环内毒素水平伤后均显著降低(P<0.05~0.01),各段肠腔内游离内毒素含量较烫伤对照组下降99.5%以上。且肠道细菌易位率致伤1~5天都明显减少,回肠粘膜二胺氧化酶活性逐渐恢复。防治组大鼠严重烫伤5天存活率提高26.7%(P<0.05)。本结果提示,该方法对于重症烫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显著防护效应,并能抑制肠道细菌的移居与减轻肠粘膜的进一步损害。因此,及早进行SDD可能有助于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大鼠 内毒素 感染
下载PDF
参与创面愈合调控的神经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付小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创面愈合 调控 神经因素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肠缺血大鼠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亚平 付小兵 +2 位作者 孙同柱 许明火 郑玉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6年第12期710-712,共3页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肠缺血后细菌易位的影响,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及脏器功能的保护寻找新的手段。将基因重组的bFGF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大鼠,观察它对肠道细菌易位及脏器功能的影响。结果:bFGF治疗...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肠缺血后细菌易位的影响,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及脏器功能的保护寻找新的手段。将基因重组的bFGF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大鼠,观察它对肠道细菌易位及脏器功能的影响。结果:bFGF治疗组大鼠伤后6小时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与单纯夹闭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尿素氮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观察见肠粘膜损伤明显减轻。提示:bFGF对肠缺血早期肠道细菌易位的减少及肝肾功能的保护具有显著作用,这一结果为临床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细菌易位 BFGF
下载PDF
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皮肤生长促进作用的比较
12
作者 赵京禹 付小兵 +4 位作者 陈伟 孙同柱 郑曙云 翁立新 张英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58-459,F004,共3页
目的 比较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a FGF)促进大鼠皮肤生长的作用。方法 将 2 mm× 2 mm的新生大鼠皮肤分别接种在含有 1、10和 10 0 μg/ L 3种不同浓度的改构型 a FGF和野生型 a FGF与体积分数为 10 %小牛血清... 目的 比较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a FGF)促进大鼠皮肤生长的作用。方法 将 2 mm× 2 mm的新生大鼠皮肤分别接种在含有 1、10和 10 0 μg/ L 3种不同浓度的改构型 a FGF和野生型 a FGF与体积分数为 10 %小牛血清的 Dulbecco改良 Eagle培养基中培养 4 d,然后测定生长后皮肤的面积。结果 空白对照组的皮肤面积为 ( 2 .96± 1.12 ) mm2 ,浓度为 1、10和 10 0 μg/ L 改构型 a FGF组的皮肤面积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 1.4、1.5和 1.3倍 ,而 3种不同浓度的野生型 a FGF组的皮肤面积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 1.5、3.2和 1.6倍。与其他组相比 ,只有浓度为 10μg/ L野生型 a FGF组的皮肤面积显著升高 ( P<0 .0 5 )。结论 改构型 a FGF对皮肤生长无显著刺激 ,其作用效果明显低于野生型 a F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改构型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野生型 皮肤 大鼠
下载PDF
一种较好的雄性大鼠静脉给药途径
13
作者 孙同柱 付小兵 +4 位作者 姚咏明 杨银辉 陈伟 赵志力 孙晓庆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2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雄性大鼠 静脉给药 注射 阴茎背静脉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防治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4
作者 邓群 吴承堂 +4 位作者 黎沾良 熊德鑫 梁延杰 陆连荣 孙小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625-629,共5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 方法 用胰管逆行注入法复制犬和大鼠ANP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和中药、微生态、导泻、选择性肠道脱污染 (SDD)和生长抑素 5个治疗组 ,观察胰、肠组织学、肠...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 方法 用胰管逆行注入法复制犬和大鼠ANP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和中药、微生态、导泻、选择性肠道脱污染 (SDD)和生长抑素 5个治疗组 ,观察胰、肠组织学、肠上皮细胞间连接结构、肠通透性、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病死率的变化。 结果 中药清胰汤、双歧杆菌合剂和SDD能明显改善肠道屏障的变化 ,维护肠通透性 ,减轻细菌移位 ,降低病死率。单纯导泻效果不佳。生长抑素从多方面显示出其有益的作用 ,但主要发挥于ANP的早期。 结论 中药清胰汤、微生态调理、SDD和生长抑素是防治ANP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感染 并发症 防治 ANP
原文传递
选择性肠道脱污染预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15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1 位作者 陆连荣 熊德鑫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 通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动物模型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SDD)预防胰腺继发感染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向总胆胰管逆行输入人工胆汁复制ANP模型 ,随机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NP组和SDD治疗组 ,观察胰肠... 目的 通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动物模型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SDD)预防胰腺继发感染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向总胆胰管逆行输入人工胆汁复制ANP模型 ,随机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NP组和SDD治疗组 ,观察胰肠组织学、胰淀粉酶、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SDD使ANP动物胰腺和小肠粘膜病理改变减轻 ,胰淀粉酶水平下降 (P <0 0 5 ) ,并使ANP时肠道菌群的紊乱状态得以恢复 ,肠粘膜和肠内容物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比值 (B/E)分别由 - 0 3 7± 0 72升至 1 73± 1 2 3 (P <0 0 1)和由 0 88± 0 77升至无穷大。SDD组 72h脏器细菌移位率由 5 9 5 %降至 3 3 3 % (P <0 0 5 ) ,72h死亡率由 5 8 8%降至 14 3 % (P =0 0 0 5 )。结论 SDD通过减轻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减少细菌移位 ,有利于预防ANP继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感染 肠道脱污染 ANP SDD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9
16
作者 方利君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李建福 程飚 杨银辉 王玉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已抽取骨髓的小型香猪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即刻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 ,将已标记的MSC回植到供体动物创面上。术后 2、4、6、8、12周切取创面组织 ,行BrdU和因子Ⅷ (FⅧ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BrdU阳性的MSCs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 ,且有个别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阳性。部分BrdU阳性的MSCs胞浆中亦有FⅧ表达。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 ,MSCs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创面微环境下 ,MSCs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参与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血管内皮细胞 实验研究 分离 培养 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离体成纤维细胞热损伤模型制作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2 位作者 盛志勇 张萍 孟晋红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1-393,共3页
目的 建立离体细胞烫伤诱导凋亡的模型 ,深入研究组织烫伤后主要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变化。 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含小牛血清 (体积分数为 5 %和 1 0 % )的DMEM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不同温度 (43 ,45 ,48℃ )和不同时间 ... 目的 建立离体细胞烫伤诱导凋亡的模型 ,深入研究组织烫伤后主要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变化。 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含小牛血清 (体积分数为 5 %和 1 0 % )的DMEM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不同温度 (43 ,45 ,48℃ )和不同时间 (1 0 ,30 ,40min)的处理 ,对照组细胞置于 37℃水浴 30min。采用DNA凝胶电泳、Hoeschst332 58荧光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烫伤细胞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在 43℃和 45℃水浴中 ,成纤维细胞孵育 1 0 ,30 ,40min均可出现细胞凋亡 ,以含体积分数为 5 %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45℃水浴 1 0min一组最为明显。 48℃中水浴 30min以上 ,则出现大量的细胞坏死。对照组中无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 结论 热损伤能造成离体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创伤 损伤 凋亡 生物学模型
原文传递
人胚胎期表皮干细胞与汗腺发生过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建福 付小兵 盛志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69-371,共3页
目的 观察表皮干细胞与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的关系 ,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 方法 分别取 13~ 3 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 ,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SP法 ) ,动态观察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 目的 观察表皮干细胞与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的关系 ,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 方法 分别取 13~ 3 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 ,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SP法 ) ,动态观察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及汗腺细胞中 β1整合素与细胞角蛋白 19(K19)的表达特征。以细胞角蛋白 8(K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汗腺发生及成熟的鉴定标准。 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 ,胎龄 16周的皮肤 ,初级表皮嵴基底层细胞呈灶性聚集 ,形成小丘状 ,继而形成圆柱状细胞索向深层切入 ;至胎龄第 2 4周时 ,细胞索末端部分形成蟠状 ,表现为成熟汗腺特征。不仅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表达 β1整合素与K19,成熟的汗腺细胞亦有表达 ,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K8始于 14~ 16周 ,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并持续存在。 结论 汗腺于胎龄 14~ 16周开始发生 ,至第 2 4周基本成熟。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期 表皮干细胞 汗腺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烧伤
原文传递
火器多发伤时骨折早期固定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黎沾良 杨兴东 +3 位作者 陆连荣 于勇 杨英祥 章亚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20-622,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发伤时骨折早期固定能否减轻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 方法  12只小型猪制作火器多发伤模型 ,即颅骨切线伤加双股骨干粉碎骨折 ,损伤严重度评分≥ 16后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和骨折内固定组 (n =6 )。伤前及伤后 6、12、... 目的 探讨多发伤时骨折早期固定能否减轻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 方法  12只小型猪制作火器多发伤模型 ,即颅骨切线伤加双股骨干粉碎骨折 ,损伤严重度评分≥ 16后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和骨折内固定组 (n =6 )。伤前及伤后 6、12、2 4、4 8和 72h ,采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 乳酸水平 ,观察肠道通透性的变化 ;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和小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 (DAO)含量 ;偶氮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浓度 ;常规方法做门静脉血细菌培养。 结果 对照组伤后血浆D 乳酸和DAO水平显著升高 ,并维持高水平到 72h ;小肠组织DAO含量明显降低 ,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门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为 6 3 3%。骨折内固定组伤后 6和 12h血浆D 乳酸、DAO和内毒素水平也明显升高 ,但 2 4或 4 8h以后明显回落 ,72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 ,细菌培养阳性率也低 (30 0 % ,P <0 0 5 )。 结论 多发伤后出现肠道通透性增高 ,肠黏膜完整性受损 ,有细菌、内毒素移位发生。骨折早期内固定可以减轻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 ,减少肠源性感染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器多发伤 骨折 早期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多器官衰竭大鼠枯否氏细胞中纤维结合蛋白的免疫电镜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江阳 梁延杰 +3 位作者 李玲 张桂香 杨建法 薛丽波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44-446,共3页
我们应用大鼠 MOF 模型,运用免疫电镜标记技术检测 MOF 大鼠枯否氏细胞中纤维结合蛋白(Fn)的定位分布与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 MOF 早期,枯否氏细胞肿胀增生,胞浆中 Fn 含量明显增多,且多定位于溶酶体中;MOF 后期枯否氏细胞减少并呈变性... 我们应用大鼠 MOF 模型,运用免疫电镜标记技术检测 MOF 大鼠枯否氏细胞中纤维结合蛋白(Fn)的定位分布与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 MOF 早期,枯否氏细胞肿胀增生,胞浆中 Fn 含量明显增多,且多定位于溶酶体中;MOF 后期枯否氏细胞减少并呈变性改变,胞浆 Fn 含量恢复至正常状态。电镜观察与血浆 Fn 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提示:枯否氏细胞 Fn 含量变化与 MPS 功能密切相关,且在MOF 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衰竭 纤维连接素 枯否氏细胞 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