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底节区出血术后综合治疗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汤可 刘芳 +1 位作者 周敬安 周青 《中国医药》 2012年第9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出血术后综合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术后患者249例的临床资料。将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出血部位、血肿量、发病到手术间隔、残留血肿量、引流放...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出血术后综合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术后患者249例的临床资料。将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出血部位、血肿量、发病到手术间隔、残留血肿量、引流放置时间等列为影响因素,通过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评定术后3个月时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时随访ADL分级I级者9例(3.6%),Ⅱ级者65例(26.1%),Ⅲ级者93例(37.3%),Ⅳ级者36例(14.5%),V级者46例(1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血肿量、残留血肿量、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因素对术后综合治疗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脂血症、出血部位、发病到手术时间间隔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肿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对治疗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OR=8.097,95%CI2.909-22.541,P〈0.01);血肿量(OR=14.756,95%CI3.986-54.623,P〈0.01);引流管放置时间(OR=7.229,95%CI1.196-43.679,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结合药物和高压氧综合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良好;血肿量是影响疗效的最主要因素,应通过控制血糖和有效引流促进术后综合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综合疗法
下载PDF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永彬 赵亚群 《医学综述》 2015年第20期3735-3737,共3页
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于新型抗菌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纳米银颗粒的研究。纳米银材料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性强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临床多个专科。但对于纳米银抗... 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于新型抗菌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纳米银颗粒的研究。纳米银材料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性强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临床多个专科。但对于纳米银抗菌机制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且已有研究发现,新型纳米银材料也有一定的毒性,不恰当的或过量的使用会导致银毒性的产生,危及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抗菌机制 临床应用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早期颅骨修补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明显膨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永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明显膨出患者的早期颅骨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明显膨出患者52例,其中采用术后常规颅骨修补(≥6个月)治疗患者26例为对照组,采用早期颅骨修补(<...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明显膨出患者的早期颅骨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明显膨出患者52例,其中采用术后常规颅骨修补(≥6个月)治疗患者26例为对照组,采用早期颅骨修补(<6个月)治疗患者2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GOS评分、KP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颅脑创伤后15个月时观察组GOS评分、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颅脑创伤后15个月的GOS评分、KPS评分均明显高于去骨瓣减压术后2周,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去骨瓣减压术后2周时观察组GOS评分、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康复人数、针灸人数均多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压氧治疗超过20 d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可以明显改善去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明显膨出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颅腔的生理完整性,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减压窗 早期颅骨修补
下载PDF
后颅窝脑膜瘤的虚拟现实辅助手术设计效果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青 汤可 谢金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辅助后颅窝脑膜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后颅窝脑膜瘤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和头颅MRI检查。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计划,判断神经血管和肿瘤的空间关系指导手术,术后进行合并症以及随...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辅助后颅窝脑膜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后颅窝脑膜瘤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和头颅MRI检查。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计划,判断神经血管和肿瘤的空间关系指导手术,术后进行合并症以及随访疗效判定。结果虚拟现实术前计划中后颅窝脑膜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的显示清晰。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Ⅰ级5例(38.46%),Ⅱ级5例(38.46%),Ⅲ级3例(23.08%),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合并症,出院时KPS评分均在90分以上,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用于治疗后颅窝脑膜瘤有助于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与神经血管的空间关系,确保手术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后颅窝脑膜瘤 虚拟现实 术前计划 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的虚拟现实微创解剖研究
5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780-783,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磨除内听道的显微解剖证据。方法 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内听道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磨除内听道的显微解剖证据。方法 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内听道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内不同靶点的微创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伴随路径方向和角度改变,其中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的手术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测量和比较显示路径中骨性结构和迷路体积:路径a>路径b>路径c;路径中小脑半球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路径中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计算机虚拟现实条件下,乙状窦后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内听道末端的模拟微创手术路径能够有效量化手术创伤和靶点显露情况,为手术操作的微创化发展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 乙状窦后入路 微创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下载PDF
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虚拟现实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3期256-258,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手术路径。观察两种路径的解剖结构空间形态和顺序,测量解剖组织体积,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开始磨除岩骨,避开乙状窦和颈静脉球,经过面神经垂直段、听骨链、迷路,到达膝状神经节时,显露面神经。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经过小脑半球,到达内听道时磨除岩骨,经过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膝状神经节,路径中包含听骨链和迷路。手术路径和迷路体积测量: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面听神经复合体和听骨链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小脑半球体积为(462.72&#177;20.87)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小脑半球。两种路径中骨性结构(不包含听骨链)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磨除岩骨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路径中,乙状窦前入路有助于减少迷路损伤范围,乙状窦后入路有助于减少听骨链损伤范围并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节 乙状窦前入路 乙状窦后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晓菊 汤可 +1 位作者 邢霞 安莹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7期44-46,55,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行PICC的脑出血患者246例,按是否发生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无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组(...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行PICC的脑出血患者246例,按是否发生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无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组(A组)232例,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组(B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肿体积、血肿累及脑室情况、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情况、昏迷时间、感染史、糖尿病发生情况,并分析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酗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GCS评分为3分者所占比例、血肿体积、血肿累及脑室者所占比例、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者所占比例、昏迷时间、感染史、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9.508,95%CI(5.039,15.528)〕、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OR=3.025,95%CI(1.812,7.354)〕、昏迷时间≥1周〔OR=5.711,95%CI(1.123,19.780)〕、糖尿病〔OR=15.547,95%CI(1.382,74.898)〕为脑出血患者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昏迷时间≥1周、糖尿病为脑出血患者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人体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改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青 徐如祥 +2 位作者 张世忠 彭苹 徐凯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研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选择90名南沙巡防区战士,分成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3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20 min内跑步3 000 m,分别抽血测定跑步前后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 目的研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选择90名南沙巡防区战士,分成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3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20 min内跑步3 000 m,分别抽血测定跑步前后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改变。结果跑步前3组战士之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别,而跑步后3组之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结果有显著差别。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新老战士在高温高湿环境生活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因而他们对高温高湿环境表现的耐受力和适应情况不同,而且口服乌拉地尔片剂可以明显减小运动前后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环境 红细胞比容 血红蛋白 运动后 乌拉地尔片剂 运动前后 新战士 跑步 耐受力 差别
原文传递
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4期358-360,F0003,共4页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缩小手术路径体积进行微创设计,观察测量和比较微创化过程中路径中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虚拟现实模型清晰显示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骨性和神经血管结构。伴随路径微创化,手术路径a、b、c和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颞叶、三叉神经和静脉的体积逐渐减小,路径a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岩浅大神经和迷路的体积多于路径b,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路径a显露岩骨内颈内动脉。结论在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微创化过程中,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客观量化数据。该入路方向固定时,路径范围缩小导致手术创伤和靶点显露随之缩小,为手术微创化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岩尖 三维解剖 虚拟现实 微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