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金真
张磊
曾亚伟
王彦
纽竹
张通
-
机构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磁共振室暨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试验室脑功能成像中心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
-
出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38-4239,T002,共3页
-
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95-专-09)~~
-
文摘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
关键词
偏瘫
康复治疗
拇指运动方式
脑机制
并发症
-
分类号
R742.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